我看儒家學說

我看儒家學說

在網上瀏覽文學思辨,看到一片對孔子學說的進行辨析的文章,支出孔子學說的“十大糟粕”,說什麼倡導“等級思想,愚民政策,二元思維,歧視婦女等,拿來一讀,覺得說的是有點意思,但是仔細思考,說的似乎有點過分,覺得有點像大批判文章似的。其實看待歷史上的任何一個事件都應該從當時的歷史角度去看,而不能帶著個人的思維去做解讀,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中國出真正的歷史研究學者甚是不易,也確實沒有幾位。

首先來說,對於現代社會中存在的一些劣性,不能那個一味歸結於孔子的儒家學說,應該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看,既有他的長處,還有它的短處,否則就不會再兩千多年的春秋戰國時期,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候脫穎而出,到了在漢代武帝時期,牢牢佔據思想主流,成為歷代王朝的治國教化民眾的主要工具,這樣看來還是有可取之處嗎?

儒家學術在成為治國綱要的過程是磕磕絆絆的,歷經磨難的,孔子在世的時候,他是想積極參政議政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眼睛向上看的,“講書、演禮”是他諂媚統治者的敲門磚,即使這樣,其學說並不被他人待見,或許是因為孔子太高明瞭,如果一旦走入視圖,他人的飯碗或許沒了一半,因此不得志伴其終生,即使得志也是曇花一現,從53-68歲不得不帶著他的門徒弟子去周遊列國,大致走了衛國、曹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用了十多年的時間想列國諸君 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其結果依然竹籃打水一場空,回到故居後,開始開辦私學,打破了教育的壟斷,著書立說,成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這時的孔子儘管名聲鵲起,但其學說依然沒有成為國家的教化的工具;到了秦,秦崇尚法家,兼顧兵家,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儒家學說和其他的學說一樣被貶斥為異端邪說,據說還出現了“焚書坑儒”的事件,給儒家學說以重創;

到了漢朝,劉邦立國,也並沒有拿儒家學說當成一回事,甚至還出現了高祖劉邦一事內急,順手拿儒生的帽子“小便”的故事,這樣對儒家也是很傷自尊。到了漢文帝、漢景帝時期,其治國的主導思想是“無為而治”,類似於黃老學說。但是劉家得了天下,就難免會學前朝,要分封而治,剛開始還可以,劉家的血緣關係比較親密,儘管也發生過流血“七國之亂”事件,但在“白馬盟誓”的約束下,還是有驚無險度過了一段時間,進入了武帝時期,武帝也是個文治武功,四處征戰的大皇帝,皇帝也在思索,劉家的天下是搶來的,難免別人也會有樣學樣,也會搶,得像個辦法不讓人們來搶,得傳至萬代,於是董仲舒上場了,提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從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學說代替了到家學說,成為國家正統,成經天緯地的國家學說,後人稱之為“國學”。

後人為了塑造孔子學說,不僅從中提煉出許多經典名句,成為儒家理論的精華,也在歷史中留下了許多和孔子學說有關的故事,如三國時期,武聖人關羽夜讀春秋;宋朝初年的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現代的所謂的聖人在世的國學大講堂中的于丹,也把孔子的儒家思想渲染的過於正道,以至於國家話費巨資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學院》,宣揚所謂治國的正宗儒家文化。

從中國歷史可以看出,自漢代漢武帝時期一直到現在儒家學說佔據了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為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推崇成為國之經緯。就是這樣一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成了中華民族的心靈雞湯,而這碗雞湯一直喝了兩千年吧!可是我們的國家怎樣,精神保養的出奇的穩固,不管城頭大王旗如何變幻,保證讓你異族進來,規劃為中華民族後再出來見人,而百姓鮮有“家國”情懷,逐鹿中原,朝代更替,依然是如我,我們儘管有“四大文明”裝門面,但是國家的發展依然擺脫不了由強變弱的大趨勢,擺脫不了“三百年”的魔咒,當然其中也有所謂的強盛的時候,比如貞觀盛世、康乾盛世的玩過萬國來朝,明王朝的鄭和下西洋等,而我們透過這些現象不難發現有即使是盛世王朝,也存在“量中華之物力,結友人之歡心”的怯懦。

為什麼會這樣!說到底,儒家學說雖然為國家正統理論,他的中心點是在教化於民(愚民),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知道用它,而唯獨忘記自己,把自己放在這個正統的教化之外,也就是說自己皇帝和官員並不身體力行對照自己的言行,頂多說說或者是做個姿態,以至於時不時會有苛政會披上利民的外衣出現,讓百姓苦不堪言。而在百姓心中久而久之幻化出一種情節,那就是“青天”大老爺的情節。這種百姓的“青天情結”也從另一面反應出基層社會治理的嚴酷。與之相對官員則衍生出萬民傘和脫靴留靴的戲劇性一幕。“儒家學說”的這種”對人不對己“的教化性,是他之所以成為國家正典的重要原因。後人如何來吸收和認識儒家學說,則應該跳出這個固有思想。

梁漱溟先生在他的著作《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一篇序文《人心與人生》的自序中,則是對於儒家的學說有一段很深刻的剖析:凡是一個倫理學派或一個倫理思想家,都有他的一種心理學為其基礎;或說他的倫理學,都是從他對於人類心理的一種看法,而建樹起來。如果我們不能尋得出孔子的這套心理學來,則我們去講孔子即是講空話。蓋古人往矣!無從起死者而與之語。我們所及見者,惟流傳到今的簡冊上一些字句而已。這些字句,在當時原一一有其所指;但到我們手裡,不過是些符號。此時苟不能返求其所指,而模模糊糊去說去講,則只是掉弄名詞,演繹符號而已;理趣大端,終不可見。所以倘你不能尋出孔子的心理學來,即不必講什麼孔子的倫理學。所以倘你不能先拿孔子的心理學來和現在的心理學相較量、相勘對,亦即不必說到發揮孔子道理。

儒家學說,從單一層面上來說,確實有他積極的一面,問題最大的是都說儒家學說是至理名言,但是執政者並不是身體力行的去“修身立行”,通俗說:誰都說好,但是誰都當不得真。但是到了出問題的那時候,沒有什麼可用的時候,會從“儒家學說”攫取隻言片語裝裝門面,可見世人讀儒家經典,真心不是認為他是至理名言,更多的層面是利用或者一味的曲解。就好比現代的聖人,講《論語》的時候,總是把積極的一面無限放大,而錯誤的一面則是忽略不計,這種好則成至尊,推為宇宙真理,簡直就是誤人子弟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樣一碗心靈雞湯,讓中國人民喝了兩千多年,只是養出了一身軟骨,媚骨,儘管在經濟上似乎獨領風騷數千年,但是英國的工業革命後,曾經強大的中國弱勢盡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再審視儒家學說對於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還不能打上一個問號了嗎?

各位,是不是這個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