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來襲,德國生活是怎樣?這是我的體會

有不少讀者留言希望我注意安全,在這裡統一表示感謝。同時也有不少朋友詢問德國的情況,所以書接上文《 》,繼續寫一點。


疫情來襲,德國生活是怎樣?這是我的體會

最近超市明顯充實起來,之前空蕩蕩的很多貨架又擺滿了商品。之前缺貨的雞蛋、牛奶、土豆等等已經絲毫看不出緊缺的跡象,唯一還沒有填充的是衛生紙,你只能看到“每人限購兩袋”的告示和特價的標籤,但一袋衛生紙也買不到。不過好玩的是,我問周圍的德國朋友,大家都說“到處都買不到衛生紙,不過之前已經買了很多了”。

周圍的超市都已經限制人流,要求推購物車進入,用完的購物車有人統一消毒。現在的超市,從早上7點開門就有不少人排隊等著進入,和之前大不相同。不過我在幾個不同時間點去超市,發現之前人少的時段如今人變多了,但之前人多的時段如今人也變少了。看來大家都有心理準備,人多的時候都不太願意去超市。


疫情來襲,德國生活是怎樣?這是我的體會

超市已經恢復到這種樣子了


疫情來襲,德國生活是怎樣?這是我的體會

超市已經恢復到這種樣子了


超市裡已經開始有戴口罩的人,但不多,主要是老年人。相比之下,戴手套的人更多,有幾家超市的收銀員全都戴著口罩。

如今在超市裡購物,似乎也有一絲緊張壓抑的氣氛。主要是說話的人少,大家都靜悄悄的,而且主動保持著距離。不過,在交匯和讓行時,仍然可以看到善意的微笑,有些年輕人甚至會故意眨眼神秘一笑,表示歡迎。

政府出臺的禁足令,除了超市、加油站等與民生直接相關的場所,其他機構和場所一律關閉,預計最早開放日期是4月19日(目前看來一定要推遲)。政策同時要求,除了上班、購物之外,沒有正當理由不許上街。如果要上班,必須隨身攜帶一張證明,以備檢查。所有兩人以上的公共集會都被禁止,如果被警察發現,將會遭到驅散——本地警察每日公佈昨日驅散了多少起聚集事件,通常數字是四十到五十起。


疫情來襲,德國生活是怎樣?這是我的體會

街上巡邏的警車確實多起來了

其他“正當理由”包括遛狗、遛娃、全家散步。結果就是,平日裡熱鬧的街道人際全無,下班時間之後,森林和綠地邊散步的人數卻比之前多了很多,平時冷清的小湖邊都有十來個人,都是一小群一小群,與其他人保持著足夠距離,見面也只是遠遠微笑。

雖然大部分人都呆在家裡,但相關的政府機構仍然保持運作,不停發佈消息。比如本地主管教育的官員就告訴家長:家長不應當,也不可能取代幼兒園和學校老師的作用,小孩在家的學習時間不應當超過在校學習的時間。在本市最初的兩例死亡之後,市長髮表了一篇真摯的講話,“這是一條悲傷的消息,雖然我們早就知道這一天必然會到來,但它真的到來的時候,還是與我們設想的完全不同”。

另外,儘管德國人喜歡計劃,熱愛邏輯,但計劃和邏輯不能覆蓋一切,仍然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需要及時調整和解決。

本來,政府出臺政策,為減少感染風險,要求高速公路的休息區儘量關閉——德國的高速公路除了帶加油站的“服務區”,還有大量只提供廁所的休息區。考慮到高速公路車流降低了很多,這本來是可以理解的。但很快就聽到了卡車司機的抱怨:卡車無法進入休息區,卡車司機無法如廁,會嚴重妨礙卡車的運輸,而卡車運輸是保證超市供貨的重要力量。卡車司機迅速通過行業協會要求政府解決問題,兩天之後,政府就改變政策,規定卡車可以使用休息區。這樣的反饋和調整速度,得到了民眾的好評。


疫情來襲,德國生活是怎樣?這是我的體會

德國很多超市都是靠這種大卡車補貨

那麼,疫情有沒有刺激不友好的舉動?從我個人經驗來說,除了在超市裡被毛頭小子叫“Hey, Corona”之外,其他一切正常。

前幾天我家小朋友在院子裡玩,恰好遇到“郵遞員爺爺”來送信,老人家還逗了他幾句。有一天傍晚我們在外散步的時候,小朋友騎自行車,遇到一個坎過不去,旁邊散步的夫婦趕緊過來幫了他一把。

順帶的,我還在街上和警察打了第一次交道。有一天散步回來,快到家的時候,小朋友騎車跑在前面,眼看著他拐過一個路口,馬上就到家了。忽然,巡邏的警車停下來,警察降下窗戶詢問我們。一開始我以為他是在檢查街上的聚集行為,準備拿居留證明給他看,後來才知道他停下來是因為看到一個小朋友單獨在街上騎車,當時又沒有看到還在路口另一側的我們,所以要確認我們是否監護人。搞清楚之後,警察笑著說:“好,那就沒問題了,再見。”

我自己總的感覺是,對於此次的疫情,德國之前的確沒有做好心理準備。感染人數上來的那一週,四下裡都瀰漫著恐慌的情緒。不過緊接著,3月17日晚上,默克爾總理發佈電視講話之後,大家的精神為之一振。儘管形勢很嚴峻,但大家起碼了知道現狀是什麼樣,接下來會怎麼樣,大家要做什麼。看來,儘管對全國民眾發表電視直接講話的辦法已經有年頭了,如今它仍然是危機時刻團結民眾、振奮民心的有效手段。

數據顯示,大多數民眾對於默克爾政府都給了好評,德國公共廣播聯盟(ARD)的調查結果是,72%的德國民眾對政府應對危機的措施表示滿意,相比之下,三月初有超過六成民眾不滿意政府的作為。順帶的,默克爾領導的基民盟這段時間支持率大漲,來自綠黨支持者的讚賞也很多,自民黨和左翼政黨的看法比較多元,唯一的例外是極右翼的AFD(另類選擇黨)。


疫情來襲,德國生活是怎樣?這是我的體會

當然默克爾也不是“口惠而實不至”。對於因為疫情無法開工的企業,政府直接給員工發錢,依據個人情況的不同,數額相當於正常工資的60%-67%。同時,貸款可以暫停支付三個月,房租也可以延遲支付,如果父母收入減少,政府會提升每個月給小孩的兒童金,如果員工堅持上班,則這段時間企業發放的獎金無需納稅……我周圍的德國朋友普遍覺得,這些政策免除了大家的後顧之憂,願意安心配合政府共渡難關。

大家能“鎮定”應對疫情的另一個原因,大概也是因為有複雜立體的報道。我自己感覺,歐洲媒體對疫情的報道沒有明顯的節奏,不會今天大家都集中報道一條好消息,明天又蜂擁追捧另一條壞消息。有無處安放的棺木,也有陽臺上的音樂表演,有警察在街頭驅散聚集的人群,也有年邁神父主動讓出呼吸機留給年輕人……

各種報道撲面而來,確實有幾分“休慼與共”的感覺,但是在深深的無奈中,也看到平凡人的樂觀。我還在意大利報紙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我們再也回不去了》,對比了往日的祥和生活和如今的張皇失措,非常感人。

回頭說德國,不少人一說起西方國家就是“自由絕對不可侵犯”。這大概是刻板印象,起碼對德國來說,絕大多數德國民眾也相當認同“社交隔離”,調查顯示民眾支持率達到了93%。這也可以從生活經驗中得到印證:儘管本市每天仍然有幾十起“驅散”,但這是在所有人都自覺遵守禁足令,沒有任何“小區管理”等強制措施的前提下發生的。

同樣改變的還有德國人對隱私的態度。德國人是很重視隱私的,不少人的求職簡歷上不會提供電話號碼,還有很多人堅持使用現金而拒絕使用信用卡——為了不讓銀行知道自己的消費明細。但是最新的調查顯示,有一半的德國人願意在手機上安裝跟蹤軟件,提供數據阻斷新冠病毒的傳播,警告感染風險。放在平時,這是不可想象的。


疫情來襲,德國生活是怎樣?這是我的體會

有許多報道提到了,從全世界來看,德國的感染人數雖然不少,但死亡率卻一直保持在相當低的水平。除了政府應對得當,我以為還有兩個因素也不容忽略:

第一是德國檢測人數很多,檢測能力比較強,最近更有報道說可以從日均4萬例提升到20-40萬例,同時檢測準確率保持不下跌。提升檢測能力,是對抗病毒的重要手段。前兩天比爾·蓋茨接受The Daily Show主持人崔娃訪談時也說,在疫苗沒有出來之前,各種數據的基準不同,無法比較,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升檢測能力,這樣得到的數字才最有參考價值。

第二是德國的醫療資源相對充分。據報道,德國近期新增了1.2萬ICU床位,總共有4萬床位,3萬臺呼吸機,目前新冠病毒的重症患者有兩千多人,已經全部住了進去。所以德國除了診治自己的病人,還接收了來自意大利、法國、荷蘭的病人。

為什麼會這樣?大概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前些年歐洲流行一個理念,更少的醫院,更集中的醫療資源,能給病人更高質量的服務。北歐、荷蘭這樣的國家已經提前實踐了,而德國相對比較保守,這次反而因禍得福。不要以為歐洲就是鐵板一塊,國內經常說“歐洲一個國家就和我們一個省差不多”,其實歐洲各國的差異遠大於中國各省的差異:丹麥已經可以算無現金社會了,德國還保留著用現金的習慣,荷蘭的房屋樓梯都是又長又窄,瑞士似乎人人都可以說英法德意四種語言……。

第二是德國是聯邦制國家,中央政府不能直接指揮各大州,所以各州在醫療方面的重複建設也不算少——在歐洲大陸上,德國對於聯邦制的重視似乎沒有其他國家可以相提並論,因此柏林“其實沒什麼了不起”,地位完全比不了巴黎——儘管如此,從此次各國的表現來看,德國整個國家作為歐盟龍頭老大的地位只會更加強化。

總之,目前的情況就是這樣。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不管身處何方,都能幸福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