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解讀神話(修訂版)之九:天帝與三皇五帝


地球智慧生物是太空人的後代

第三章 共工怒觸不周山

第四節 天帝與三皇五帝

本文是中長篇章節連載,前後內容關聯。若要更好理解文章內涵,敬請翻閱前後篇章。

在中華古神話傳說中,稱謂天帝的多達九個。即昊天上帝、玉皇大帝、東皇太一、天帝帝俊、五方天帝(中央天帝黃帝、東方天帝青帝伏羲、西方天帝白帝少昊、南方天帝炎帝神龍、北方天帝黑帝顓頊)等。

“天”指月球或臨近地球之上的太空,“天帝”顧名思義即指月球上或太空裡的最高統治者。玉皇大帝之上有三清,和五方天帝、東皇太一一樣均非“天”上第一人,因此他們都非真正意義上的天帝。

盤古開天之前,“天帝”是昊天上帝,盤古開天之後,昊天上帝也許在“共工怒觸不周山”星球大戰之中死去,也許之後被原星球最高首領問責免職。

另類解讀神話(修訂版)之九:天帝與三皇五帝


盤古開天之後,“天帝”則為帝俊。

另類解讀神話(修訂版)之九:天帝與三皇五帝


昊天上帝是神話中天的尊號,是正統祭祀之中的最高神。昊天上帝亦稱為皇天上帝、上帝、帝、老天爺,是中國神話中最強大、最古老的天帝。他掌管著天庭裡的各路神仙、神獸,同時也掌管著地球上的各種智慧生物。他的周圍還有日、月、風、雨等作為臣工使者。

在《山海經》中,關於“天帝”之意的有多處記載。

《山海經.西山經》中描述西方第一列山系,即現在的秦嶺山脈,其中提到: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上多棕枏,下多營蕙。接著在描寫西方第三列山系,即現在的崑崙山脈時,又提到:西南四百里,曰崑崙之丘,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有鳥焉,其名曰鶉鳥,是司帝之百服。

《山海經•大荒南經》:有巫山者,西有黃鳥。帝藥,八齋。黃鳥於巫山,司此玄蛇。

在《山海經》中,“天帝”實名記載的有帝俊。

在盤古開天地球遭遇特大海嘯之後,人類倖存極少,幾近滅絕。天帝帝俊為人類的繁衍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嬪妃無數,妻妾成群,子女遍佈四方,相授知識科技,治理水患,整頓綱紀。地球上到處留下了他的足跡。

《山海經•大荒南經》: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榮水窮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有淵四方,四隅皆送,北屬黑水,南屬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淵,南旁名曰從淵,舜之所浴也。

《山海經•大荒東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虛,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國,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獸、木實,使四鳥:豹虎熊羆。

有司幽之國。帝俊生晏龍,晏龍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獸,是使四鳥。

有白民之國。帝俊生帝鴻,帝鴻生白民,白民銷姓,黍食,使四鳥:豹、虎、熊、羆。

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山海經•海內經》:

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

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

帝俊生晏龍,晏龍是為琴瑟。

帝俊有子八人,是始為歌舞。

帝俊生三身,三身生義均,義均是始為朽倕,是始作下民百朽。后稷是播百穀。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陰是始為國。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山海經•大荒北經》: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衛丘方圓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為舟。

……

在世界其他各民族神話傳說中,都有各自與“天帝”相當的宇宙(太空)最高神。

北歐(挪威)神話中奧丁為眾神之王。

古希臘神話中眾神之王是宙斯。

古羅馬神話中眾神之王是朱庇特。

《聖經》中的最高神叫耶和華。

自上帝創世、女媧造人地球上有了智慧生物開始,天庭與人間上演著許許多多驚心動魄、鬼哭神嚎的故事,歷史從此揭開洶湧澎湃、波瀾壯闊的畫卷。

三皇五帝是天帝在遠古時代、上古時代中華區域人間的代理人。

三皇:天皇伏羲(伏羲氏) 、地皇炎帝(神農氏) 、人皇黃帝(軒轅氏)。

五帝:少昊 、顓頊、 帝嚳 、堯、 舜。

“三皇”按照流傳最廣的是:伏羲(天皇)、神農(地皇)、燧人(人皇)。

三皇出自《周禮·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通常言古史者,必言“三皇五帝”。“五帝”尚在“三皇”之後,人們多公認“三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三字經》: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伏羲、神農、黃帝)

漢代所定的人間歷史上的“三皇”有五說:

(1)《尚書大傳》為燧人、伏羲、神農。《禮·含文嘉》《春秋命歷序》亦同此說而以燧人居中。

(2)《春秋運鬥樞》為伏羲、女媧、神農。

(3)《禮·號諡記》為伏羲、神農、祝融。《孝經鉤命決》引《禮》同此,但以祝融居末。

(4)《白虎通》說為伏羲、神農、共工。

(5)西漢末的《世經》所排古史系統,在黃帝和顓頊之間加有少昊金天氏,使戰國時說的“五帝”中多了一帝。於是有人把原五帝之首的黃帝升為三皇,與伏羲、神農並列。首先是《禮·稽命徵》持此說,張衡上漢順帝書及其後的皇甫謐《帝王世紀》亦從之。接著是偽《尚書序》宣揚此說,由於它的經書地位,從此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歷史中最古的三位帝王。

太空人創世之初,地球空無一物。月球降臨地球,之後太空人創造了地球萬物和智慧生命體及人類。所以地球文明史,是先有“天”(月球),才有“地”(地球萬物及智慧生命體),之後才有“人”(人類)。結合時間先後排序及其他因素,筆者認為三皇指天皇伏羲、地皇神農、人皇黃帝最為確切。

一、天皇:伏羲

另類解讀神話(修訂版)之九:天帝與三皇五帝


伏羲,是古代傳說中的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藥鼻祖之一。

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伏羲稱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後去世。

另類解讀神話(修訂版)之九:天帝與三皇五帝


《三家注史記三皇本紀》記載: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於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

另類解讀神話(修訂版)之九:天帝與三皇五帝


相傳,他的母親名叫華胥氏,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女子。有一天,她去雷澤郊遊,在遊玩途中發現了一個大大的腳印。出於好奇,她將自己的腳踏在大腳印上,當下就覺得有種被蛇纏身的感覺,於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這一懷孕就懷了十二年。

另類解讀神話(修訂版)之九:天帝與三皇五帝


《太平御覽》卷七八引《詩含神霧》曰:“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羲”

後來就生下了一個人首蛇身的孩子,這就是伏羲。當地的人為了紀念伏羲的誕生,特將地名改為成紀,因為在古代,人們把十二年作為一紀。據史學家考證,古成紀就是今天的天水。《漢書》中說道:“成紀屬漢陽郡,漢陽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所以,天水歷來被稱為“羲皇故里”。

“華”,有“美麗而有光彩的”之意;“胥”,古指“掌管文書的小官吏”。“華胥氏”這個稱謂中,其實隱藏著重大的信息:一個來自“天”(月球)上、美麗而周身散發著光彩、降臨人間的天上女神。

而且這個女神還是一個小仙官。也許正是月球女媧組織派遣到地球實施造人計劃的女性成員小頭目。這樣說來,作為神仙的華胥氏在雷澤有感而孕和懷孕十二年而生就不足為奇了。

伏羲氏伏羲人首蛇身,“類獸人”,與女媧組織女性(兄妹)結成神仙伴侶,生活在天宮中。是太空人造人計劃中的第二類,攝取地球上的雄性蛇體液與女媧造人組織中的女仙交合,孕育而來的後代。從小受神仙的教誨,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科技醫藥無所不能。之後伏羲氏受天庭派遣,下凡人間,代表著“天”,管理地球。是當時地球上最高級別的領導,故謂“天皇”。使地球上智慧生物懂的知識,開啟慧根,由愚昧引向聰慧。 代表作品有伏羲先天八卦等。

二、地皇:炎帝

另類解讀神話(修訂版)之九:天帝與三皇五帝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傳說姜姓部落的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

從神農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農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傳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部落的活動範圍在黃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說是今寶雞市渭濱區的清姜河,一說是今寶雞市岐山縣的岐水。)一帶時部落開始興盛,最初定都在陳地,後來又將都城遷移到曲阜。

炎帝部落後來和黃帝部落結盟,共同擊敗了蚩尤。

華人(不僅漢族)自稱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精神動力。

炎帝時期,大力發展農業,被道教尊為神農大帝,也稱五榖神農大帝。

伏羲氏時代之後便是神農氏炎帝時代。他牛首人身,“類獸人”。在與大自然的搏鬥中,掌握了許多知識,親嘗百草,發展了用草藥治病。學會使用刀耕火種,並製造了陶器和炊具等。顯然,神農氏是太空人造人計劃中的第一類,攝取女媧造人組織男性成員的體液與地球上母牛交合而孕育的後代。在地球上生育成長(土生土長),是當時地球智慧生物最傑出的代表,後成天神在人間的代理人、管理者。是謂“地皇”。

三、人皇:黃帝(軒轅氏)

另類解讀神話(修訂版)之九:天帝與三皇五帝


根據《竹書紀年》記載:母曰附寶,見大電繞北斗樞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於壽丘。可見黃帝的父親是太空人。

另類解讀神話(修訂版)之九:天帝與三皇五帝


《竹書紀年》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西晉咸寧五年(279年,另說281年或280年),汲郡(今河南汲縣)人不準盜發戰國時期魏襄王(或曰魏安釐王)的墓葬,發現《竹書紀年》。該書亦稱《汲冢紀年》、《古文紀年》。

《竹書紀年》共十三篇,敘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的歷史,按年編次。周平王東遷後用晉國紀年,三家分晉後用魏國紀年,至魏襄王二十年為止。現存《竹書紀年》分為“古本”和“今本”兩個體系。“古本”為輯佚本,其紀事起於夏代,終於公元前299年,無規整的體例。“今本”紀事起於黃帝,終於魏襄王二十年(前296) ,有較為完整的體例。

《竹書紀年》是中國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經秦火的編年通史。雖然它在宋時歷經了佚散後又重新收集整理的過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價值,但它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皆在古代經史之上。此書開篇是以君主紀年為綱目,上下記載了89位帝王、1847年的歷史。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誕辰是農曆三月初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少典與附寶之子,以姬為姓。

另類解讀神話(修訂版)之九:天帝與三皇五帝


軒轅,軒,宣,宣紙,本色黃,所以宣有黃色之意;轅,猿,猿類。軒轅,宣猿,黃色的猿類,暗示黃帝或黃帝一脈的先祖是太空人與猿類交合而孕育的後代。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動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黃帝具有太空人的神聰,猿類的靈敏。黃帝或黃帝一脈的先祖,才是中華民族黃色人種的真正始祖。

涿鹿大戰,誅殺戰神蚩尤;阪泉之野,擊敗炎帝部落,然後征戰四方,統一天下,奠定中華。肇造文明,惜物愛民,治國有方,功勳卓越,黃帝也被後人尊為中華人文始祖。故稱“人皇”。

軒轅黃帝降於軒轅之丘。公元前2697年,20歲的黃帝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史稱黃曆元年,道家把這一年作為道曆元年。今年是2019年,如此可推算出(2019+2697=4716)今年為黃曆(道歷)4716年。漢代在新鄭北關軒轅丘前建有軒轅故里祠。

軒轅黃帝的晚年,發明了鼎。

另類解讀神話(修訂版)之九:天帝與三皇五帝

傳說當第一個鼎被鑄造出來時,天上突然飛下來一條龍,那條龍有著威武的眼睛和長長的、閃著銀光的龍鬚,整個龍身透著金光,降臨時好像帶來萬匹的金鍛,籠罩了整個天空。

黃帝和大臣都很吃驚,那隻龍慢慢靠近黃帝,眼神變得十分溫和,忽然開口對黃帝說:"天帝非常高興看到你促使中國文明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所以特地派遣我來帶你昇天去覲見天帝。“黃帝一聽,點了點頭,就跨上金龍(指象龍形的飛行器),並且對群臣說:"天帝要召見我了,你們多保重,再會了。”“請讓我們追隨您去吧!"大臣們說完,就一湧而上,希望爬上龍背,隨黃帝一起走。可是那隻龍卻扭動身軀,把那些人都摔了下來。

另類解讀神話(修訂版)之九:天帝與三皇五帝


金龍帶著黃帝快速飛上天空,一下子就消失在雲霧中了。群臣沒有辦法,只好眼睜睜的看著黃帝昇天而去。一位大臣看著天空,若有所思地說著:"並不是每個人都上得去的啊!只有像黃帝那樣偉大的人,才有資格呢!"後來的人為了紀念這位帝王,就把黃帝昇天的地方叫做"鼎湖"。龍去鼎湖後因以“龍去鼎湖”謂帝王去世。

在當今中國眾多的地下考古發掘中,與神話傳說對應時段的遺蹟不斷展現於世。與黃帝對應時段的遺蹟則有紅山文化(應為文明)中晚期。

另類解讀神話(修訂版)之九:天帝與三皇五帝


紅山文化,起始於五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在大規模的考古調查中,發現了近千處遺址,分佈範圍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淩河上游。

另類解讀神話(修訂版)之九:天帝與三皇五帝


而對於中河梁遺址墓穴的發掘,讓考古學家非常吃驚!

牛河梁遺址大墓中手握雙龜的神秘老人是誰?黃帝?

另類解讀神話(修訂版)之九:天帝與三皇五帝


浩大的積石冢群證明,牛河梁不是普通的古人類遺址,而極可能是中國歷史上遠古黃帝時代的帝陵!

牛河梁遺址中出土的玉箍、玉佩、玉玦、玉龜等上古遺物,就是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部落首領的隨身配飾。牛河梁遺址集廟、壇、冢一體,規模宏大,較之國內其他地區發現的上古墓穴、祭祀場所,牛河梁遺址的積石墓冢完全是“帝王級”的!

另類解讀神話(修訂版)之九:天帝與三皇五帝


另類解讀神話(修訂版)之九:天帝與三皇五帝


在牛河梁東西約10000米、南北約5000米連綿起伏的山崗上,有規律地分佈著女神廟、祭壇和龐大的積石冢群,組成一個獨立於居住區以外、規模宏大的史前祭祀遺址群。它們依山傍水,視野開闊,順山勢、依方向,不僅相互聯繫,而且主次分明。在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有一處造型十分獨特的三重圓形祭壇,獨處於冢群中央,配之以四萬平方米的方臺,和層層疊疊的金字塔,可以想象到,當年這裡的祭祀規模有多大,儀式有多麼隆重。

考古專家通過對牛河梁遺址的深入研究,得出以下結論:牛河梁遺址位於紅山文化分佈區四通八達的中心部位,具有政治中心的規格;積石冢中心大墓和隨葬品,反映出當時社會“一人獨尊”的王權觀念;公共祭壇的發現,反映了當時以巫為代表的宗教存在;遺址墓葬中出土了玉龍、玉鳳、玉人、玉佩等珍貴玉器,這種唯玉為葬的習俗,展現了當時社會文化觀念和禮制。牛河梁遺址如此龐大複雜的祭祀中心場所顯示,這絕非是一個部落的力量所能建築和擁有的,只能是更大的一個政治共同體崇拜共同祖先的宗教聖地!墓主人生前顯然具有“號令天下”的顯著身份。

在整個牛河梁的積石冢群中,手握雙龜者,僅此一人。而且,在中國現今已挖掘的古代墓葬中,手握雙龜者,也僅此一人。

這座大墓有大型土壙,墓口長3.8米,寬3.1米,深2.25米,墓穴大部分已鑿入風化基岩,墓壁起臺階,南北兩側起三層臺階,東西兩側起兩層臺階,有大型石棺,以長條形石板平砌,每邊約6-7層,前後擋板並以整塊石板立砌,棺內壁長1.98米,寬0.55米,無底板,有頂蓋,為大塊石板疊搭而成,蓋板以上有封石。

墓中單人仰身直肢葬,為老年男性,頭向東。隨葬玉器7件,包括勾雲形玉佩,箍形玉、玉鐲1件,玉璧和玉龜各一對。勾雲形玉佩置於墓主人右胸部,為豎直,背面朝上,下壓一箍形玉,右腕上套一玉鐲,頭部兩側各置一大型玉璧,兩手各握一玉龜。

箍形玉非一般飾品,專家考證,此物當是墓主人與神靈溝通的中介神器,是墓主人神權地位的象徵。勾雲形玉佩則是證明墓主人生前“一人獨尊”、王權顯赫的代表性玉器。黃帝時代的墓葬講究“龍臧”,所謂“龍臧”,是指為死者所修的半地穴式墳墓,是對部落首領死後的一種尊貴待遇,牛河梁積石冢中心大墓完全符合標準的“龍臧”規格。

查找黃帝時代的圖騰崇拜,對照牛河梁五號地區中心大墓的墓葬規格、出土的玉器,會發現諸多對應之處。

《史記·五帝本紀》說:“故黃帝為有熊。”《史記》集解引譙周曰:“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 ”班固《白虎通義·號章篇》也說:“黃帝有天下,號曰有熊。 ”“從現在已被認可的黃帝部族的五種圖騰(熊、龍、龜、雲、鳥)中看,第一個就是熊。在牛河梁遺址中,出土了熊龍、雙熊首玉器、泥塑熊的下顎和泥塑熊掌等。而且,從女神廟遺址寬大的玻璃窗向南望去,不遠處一個山頭上,一個仰望雲天的巨大熊頭正對著牛河梁。

上古傳說黃帝“珥兩黃蛇”,中心大墓的這個老人出土時,耳旁有兩個玉璧,像蜷團著的兩條蛇,叫人很自然地想起“珥兩黃蛇”。

黃帝部族以云為圖騰,《左傳·昭公十七年》說:“昔者黃帝氏以雲起,故為雲師而云名。 ”神秘老人胸前擺放的勾雲形玉佩,被考古學家形象地喻為墓主人生前君臨天下的“權杖”!

在黃帝時代,還有哪個比黃帝更具至高無上的權力呢?顯然,墓主人最有可能就是黃帝。

黃帝精通醫理,並傳之於世,經後世多人整理編著成《黃帝內經》,被尊稱為醫之始祖。

另類解讀神話(修訂版)之九:天帝與三皇五帝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

三皇之後是五帝。

另類解讀神話(修訂版)之九:天帝與三皇五帝


五帝之首是少昊。關於少昊帝的出生,《竹書紀年》記載:母曰女節,見星如虹,下流華渚,既夢而接意感,生少昊。如此可見,少昊父親為太空人。

相傳少昊原本是天山的仙女皇娥的兒子,當初織女皇娥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仙女,心中每天只想著能夠好好織布,但是皇娥卻有一個習慣便是每天都會去西海之濱,然後在西海之濱嬉戲玩耍,後來終於無意間撞見了啟明星。等到皇娥回去的時候,便有了身孕。等到皇娥生下少昊的時候,少昊的身邊有五隻色彩斑斕的鳳凰騰空飛舞著,後來皇娥便將少昊送給了嫘祖氏撫養。嫘祖氏和少昊相遇的地方在江水,因此又有嫘祖和黃帝於江水生下少昊的傳說。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據考,“江水”指的是“青衣江”,“若水”指的是是雅礱江”,如今的四川成都西南雅安一帶,即《聖經》中的“伊甸園”。

在少昊時期,中華版圖(少昊之國)延伸到了東方“大壑”。

《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儒帝顓頊,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淵,甘水出焉。

《山海經·大荒南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於甘淵。

《山海經》裡記錄的是遠古與上古時代的神話傳說。盤古開天地球特大海嘯(後續章節詳述)之前為遠古時代,之後為上古時代。“天傾西北,地陷東南”,滄海桑田,地形地貌已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甘水”出於“甘淵”,“甘淵”出於“甘山”。而在遠古時代的“甘山”,到了上古時代卻成了深不可測的“大壑”了。

那“甘山”“甘淵”在哪兒?實乃“湯谷”。

《山海經·海外東經》雲: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山海經·大荒東經》雲: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溫源谷”,產生溫度的谷地。按今意,可能指火山口。谷,指兩山或高地之間的低窪地。以“湯”表示流質,且有溫度之意;“湯谷”,明顯指兩火山之間的低窪地。

那“黑齒”在哪?

《後漢書·東夷列傳》:“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依山島居,凡百餘國……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漢委奴國王金印)……恆、靈間,倭國大亂,更相攻伐,歷年無主。有一女子名曰卑彌呼,年長不嫁,事鬼神道,能以妖惑眾,於是共立為王……自女王國東渡海千餘裡至拘奴國,雖皆倭種,而不屬女王。自女王國南四千餘裡至朱儒國,人長三四尺。至朱儒東南行船一年,至裸國、黑齒國,使驛所傳,極於此矣。”

從文獻看日本列島南端是九州島,是漢委倭奴國王印的出土地,倭奴國在九州,也就是東漢後期的女王國,九州島之南四千裡(2000公里)就是當今的南海島國菲律賓一帶,再然後往東南方向航海一年時間(上古時代的科技又回到原始社會了),可到達今南美洲的秘魯、智利一帶,也就是後漢書提到的裸國、黑齒國。

另類解讀神話(修訂版)之九:天帝與三皇五帝


在秘魯的南部、智利北部有米斯蒂火山和圖圖帕卡火山等許多著名活躍火山。“湯谷”也許就是指在這些火山之間的低窪地。

另類解讀神話(修訂版)之九:天帝與三皇五帝


另類解讀神話(修訂版)之九:天帝與三皇五帝


由此看來,五帝之首的白帝少昊,竟然把當今的南美洲(也許北美洲也是)成為了自已的屬地。難怪被後人尊稱為“西方天帝”。

在少昊誕生的時候,天空有五隻鳳凰,顏色各異,是按五方的顏色紅、黃、青、白、玄而生成的,飛落在少昊氏的院裡,因此他又稱為鳳鳥氏。

少昊在父黃帝和母嫘祖精心培育下,具有神奇的稟賦和超凡的本領。黃帝誅殺東夷首領蚩龍後,少昊少年即被黃帝送到東夷部落聯盟裡最大部落鳳鴻氏部落裡歷練,並娶鳳鴻氏之女為妻,成為鳳鴻部落的首領,後又成為整個東夷部落的首領。

少昊開始以玄鳥,即燕子作為本部的圖騰。黃帝乘龍昇天之後,少昊在窮桑即大聯盟首領之位時,有鳳鳥飛來,大喜,於是改以鳳鳥為族神,崇拜鳳鳥圖騰。

不久部族以鳥為名,有鴻鳥氏、風鳥氏、玄鳥氏、青鳥氏,共二十四個氏族,形成一個龐大的以鳳鳥為圖騰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會。

少昊帝生卒年不詳。據傳,少昊16歲成為鳳鴻氏部落首領,黃帝卒於公元前2599年,傳位少昊,少昊稱帝執政84年後卒。由此推算,則少昊帝卒年約為公元前2515年。按少昊是黃帝生(或養)的長子,假如黃帝30歲生(或養)少昊,則少昊生年約為公元前2687年,壽172歲,是個長壽的皇帝。

考古發掘的對應時段、地理位置和特殊的鳳鳥文化,說明少昊到東夷鳳鴻氏部落之後應為浙江良渚文明中晚期。

另類解讀神話(修訂版)之九:天帝與三皇五帝


良渚文明代表遺址為良渚遺址,距今5300-4300年。良渚文明分佈的中心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遺址分佈最密集的地區則在錢塘江流域的東北部、東部。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鐲、柱形玉器等諸多器型。此外,良渚陶器也相當細緻。

另類解讀神話(修訂版)之九:天帝與三皇五帝


神人神獸圖案是良渚文化標誌性神徽,頭帶羽毛的神人騎在伏地的神獸身上。神人臉部刻畫寫實,眼、鼻、嘴齊全,鼻部造型如捲雲狀,張口露出呲牙,雙手五指分明,搭在神獸身上,手臂用渦紋裝飾。神獸二眼佔居臉的大半部分,形態誇張,與其他五官不成比例,大嘴露齒,有須,鼻部與最距離小,用帶有渦紋的刻畫代表神獸前肢和身體。

神徽在良渚玉器的佈置上,神人與神獸可單獨佈置,也可上下間隔佈置,凡是上下間隔佈置的,明顯可看出神人騎在神獸上面的含義,最有代表性的是良渚玉琮上的圖案。在大型祭祀器物上,神人也可橫向間隔佈置。不管神人神徽圖案豎排還是橫排,神人的羽冠均簡化成二道突出的弦紋。此二類神徽在良渚玉器上最為常見,另一類被稱做鳥紋的神徽也及為常見。

另類解讀神話(修訂版)之九:天帝與三皇五帝


另類解讀神話(修訂版)之九:天帝與三皇五帝


圓圈代表鳥身,前突贅狀物可能是神鳥頸毛,當然也不排除是翅膀的可能性,很多良渚玉器上的鳥神徽已省略了鳥頭表達。神鳥神徽得另一種表達形式是一個寫實的神鳥立於祭壇上的側面像。

莫角山宮殿區居住著良渚王國的主人和貴族。在宮殿區的西側,一水之隔,則是他們為自己設計的歸葬之地。塋地安排隆重,隨葬冠服楚楚,反映出了良渚先民們對生命與信仰的理解。

另類解讀神話(修訂版)之九:天帝與三皇五帝


反山王陵位於良渚內城西北部,東側與莫角山相鄰。墓地所在臺地平面略呈橢圓形,東西約200米,南北約150米,是一處人工營建的獨立高臺墓地。

另類解讀神話(修訂版)之九:天帝與三皇五帝


墓葬大致按照南北兩排分佈,等級最高的12號墓在南排居中,等級同樣較高的20號墓葬在北排居中,顯示出了一定的佈局規範。

另類解讀神話(修訂版)之九:天帝與三皇五帝


在反山墓地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陪葬物,包括玉、石、陶、象牙、嵌玉漆器等珍貴文物1200餘件(組),其中玉器佔90%以上,著名的國寶“玉琮王”“玉鉞王”便出土於反山墓地12號墓葬。一個象徵著宗教權利,一個象徵著軍事力量。琮鉞合葬,華貴氣派,極有可能是“王”的墓地。

有學者根據天文回推測年法,依據看心宿三星和北極五星與反山墓地的文化聯繫,推測出反山墓地中各主要墓主的關係和反山墓地的形成年限:

M14墓主是M12墓主的太子;M17、M16墓主是M14墓主的兩位同父同母弟弟;M20是M12墓主的庶子;M22墓主是M12墓主的配偶;M23墓主是M14墓主的配偶。反山墓地的形成年限(注:不是墓主卒年)是公元前2572 年(這在天文學上可以用計算歲差的辦法得到,見本百科詞條“北極五星”)。

古代帝皇登基後不久就會著手修建自已的墓地。少昊約公元前2599年稱帝,反山墓地形成年限約公元前2572年,屬於少昊帝執政時期內,少昊卒年約2515年,時間上相當吻合。

由此推測,反山王陵也許正是少昊帝的真正墓地。

少昊帝之後是顓頊帝。顓頊,黃帝之孫。黃帝次子昌意之子。少昊侄子。

據《竹書紀年》記載,顓頊帝20歲即位,在位78年,卒年98歲。而少昊帝卒於約為公元前2515年,由此推測顓頊帝生卒年約為公元前2535年~公元前2437年。

帝嚳,黃帝曾孫。祖父少昊。叔父顓頊。

堯,帝嚳之子。

舜,一說堯禪讓而登帝位,一說舜殺堯而登帝位。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