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到過嗎?越追求幸福越不幸福

/01/

一昧追求幸福

反而感到不幸福

我以前寫過自己追求幸福的“艱苦奮鬥”,以及我到底能否追求到幸福的事情。

我追求幸福就像上了癮一樣可怕。我做了一切努力想要得到快樂,但是無論我做了什麼,都沒法獲得幸福。

事實上,恰恰相反,一昧地追求幸福讓我很痛苦。

我發現自己是為了追求幸福而追求幸福,我追求的背後沒有任何意義。我是想要幸福,但我不能僅僅通過追求幸福來獲得幸福。

我認為描述幸福最好的方式來自Eleanor Roosevelt的這句話——

幸福不是什麼刻意追尋的目標,而是美好生活的副產品。

/02/

社交媒體讓我們日益疏遠

“社交媒體”這個詞具有誤導性。

坐在辦公桌前、瀏覽手機、瀏覽別人的個人資料、瀏覽Instagram動態,這些社交活動有什麼意義?

社交媒體確實是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保持聯繫的一種極好的方式,但也正是它讓我們感覺距離彼此更近,所以往往讓我們更為疏遠而不是更為親密。

我們之間的交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頻繁,但這種交流是數字化的,不是面對面的。

你遇到過嗎?越追求幸福越不幸福

難怪越來越多的人感到沮喪和孤獨。

我們需要重新學習如何在“人”的層面上而不是通過社交媒體與他人溝通。

/03/

獨處使你更善於交際

這句話你乍看之下可能覺得奇怪,甚至不解,但是你越品味這句話,你就會發現其中意味深長。

雖然獨處可能會讓我們變得不愛交際,但正是在這段時間裡,你學會了讓自己感到舒服。

這是變得善於交際的關鍵。

一旦你覺得一個人獨處很舒服——如今我們很多人都沒有這種感覺了——那麼你在和別人相處時就同樣也會感覺很舒服。

花時間獨處和反思對發展自我是有益的。一旦你自我審視的時間足夠長,你就會渴望與他人互動。

/04/

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對未來的預測幾乎總是錯的。

但是,如果有一件對未來的預測總是正確的,那就是:

事情一直都在變化中。

你只要看看過去20年科技的快速進步,就會明白這一點。

我們已經從只有最低計算能力的手機,發展出了多姿多彩功能齊全的智能手機。

變化的速度是驚人的,而且不僅僅是在技術方面。

你遇到過嗎?越追求幸福越不幸福

萬事萬物莫不都在不斷地變化之中。雖然我們可能認為事情會長期保持不變,但事實卻遠非如此。

不管我們喜不喜歡,變化總是伴隨著我們。我們越早接受這一事實,我們就能越早適應這一事實。

/05/

唯一確定的就是不確定

這一條悖論與上一條悖論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可以肯定,變化貫穿了我們的一生,我們同樣也可以肯定,未來將是不確定的。

沒有人能夠準確地預測未來,我懷疑這一點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

從現在起發生的一切都無法預測。我們可以做出假設和有根據的猜測,但我們永遠無法確定。

看看最近發生的事情就知道了。如果你在2010年問某人,Donald Trump是否會當選美國總統,英國是否會在2016年投票脫離歐盟,他們可能會用看傻子的眼神看著你。

但現在是2019年,你會發現這兩件事的確都發生了!但你無法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雖然目前看來這兩件事似乎是壞事,但從長遠來看也許是好事也不一定。

這意味著如果我們今天做出正確的決定,我們就有能力塑造我們的未來。雖然未來可能是不確定的,但如果我們採取行動,也許可以盡最大努力使它成為一個美好的未來。

如果我們不這樣做,我們就會一頭扎進未來的泥淖中,不知道自己最終將去向何方。

/06/

選項越多,越難選擇

每當我走進咖啡館或餐館點菜時,我總是拿不定主意要吃什麼。

畢竟菜單上有這麼多的選擇,你很難決定要買哪一個。

我要點三明治嗎?

前幾天我吃了玉米煎餅,今天我不想吃了。

我最好快點點餐,因為櫃檯後面的人已經不耐煩了。

這些都是我在沒法做出抉擇時的想法,它們都與一件事有關——選擇悖論。

你遇到過嗎?越追求幸福越不幸福

當我們面對更多的選項時,我們對自己選擇的東西就會變得不那麼滿意,也就更難以做出決定。

由於有更多的選擇,選擇一個特定的項目就有了更大的機會成本,這使我們對我們的任何決定都不會太滿意。

有時候,少即是多!

/07/

失敗會帶來成功

沒有人喜歡失敗,但如果你想成功,你就不得不經歷失敗。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第一次嘗試騎自行車時沒有保護輪。不管怎麼努力,我都沒法保持平衡,自行車也不斷地翻倒,我爸爸不得不跟在我後面,確保我保持不會摔下來。

這種情況持續了幾天,在摔了無數次的情況下,我終於能夠在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自己騎自行車了。

“我們從錯誤中學習”,這句老話絕對沒錯。

失敗不要緊,只要你從中吸取教訓,並把從中學到的教訓用到你未來的努力中去。

成功來自進步,進步來自失敗。這兩者的聯繫比你想象的要緊密得多。

/08/

對死亡的恐懼會令你更懂得享受生活

這是我自己的經歷。

我記得讀過一篇知識書上的文章,差點把我嚇壞了,因為它說——

當宇宙中所有的氫都耗盡時,它就會壽終正寢。

對於一個9歲的孩子來說,這似乎是一件很傻的事情,但是我確實很擔心。

我擔驚受怕,以至於每一天都如驚弓之鳥一般,你敢相信我會因為一件自己根本無法控制的事情嚇得茶飯不思,簡直就是杞人憂天!

諷刺的是,後來我有一次被車撞到,結果我發現再一次被車撞的時候,我居然沒有害怕死亡。

你遇到過嗎?越追求幸福越不幸福

Photo by Joshua Fuller on Unsplash

看來我確實有所改變。

這些事讓我意識到,死亡總有一天會發生,歲月如白駒過隙,我應該充分利用好自己在這個星球上的時間。

/09/

你知道的越多就會發現自己不知道的越多

最近我一直在努力瞭解物理學。

這是一門我從小就很感興趣的學科,但我對這門學科的知識掌握程度是極為有限的。

為了是自己有所提高,我閱讀了許多著名物理學家的文章和書籍,並收聽了該領域傑出科學家的播客。

我以為我對物理世界有了初步的瞭解,但我錯了。

而且是大錯特錯。

因為我發現物理學的世界是一個複雜的、不斷變化的世界,有許多矛盾之處和未解之謎,而作為一個門外漢的我身處其中只有懵逼的份兒。

無論我們多大,無論我們認為自己知道多少,我們總會有知識的盲區。

不過,這也是生活的許多美好之處之一——因為總有新的東西要學。

/10/

越容易得到的東西我們越不想要

人類在“稀缺性”上的表現很有意思。

我們會認為,如果某些東西是稀缺的,那麼它一定很有價值。但事實往往並非如此。

俱樂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們製造了一種稀缺的假象,只有經過挑選的人才能進入。

然而,一旦我們真正進入了那麼俱樂部,我們常常感到幻滅,因為我們發現也不過就是那麼回事,就像我們去過的其他俱樂部一樣,白白浪費了那麼多的時間。

這是因為我們下意識地認為那些容易得到的東西是沒有價值的,而那些不那麼容易得到的東西是有價值的。

你遇到過嗎?越追求幸福越不幸福

Photo by Andre Tan on Unsplash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夢想擁有一輛法拉利,夢想成為一名企業家,夢想在聖誕節得到最新款的玩具。

我們天生渴望那些看似稀缺的東西。然而,當我們真正得到那些東西的時候,它們其實也沒有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重要的是,僅僅因為某些東西是稀缺的並不意味著它是有價值的。

/11/

你害怕什麼就要去做什麼

這一條應該說的是我和我的旅行。

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我害怕做很多事情。旅行就是其中之一——更確切地說,一個人出國旅遊。

從記事起,我就想作為一名揹包客去澳大利亞旅行,但我不敢一個人去。

有一天,我再也無法忍受自己的工作了,然後我申請了的簽證,辭掉了工作,訂了去澳大利亞的單程機票。

當我訂好機票的那一刻,我驚呆了,而當航班起飛的時候,我更害怕了,因為我知道沒有回頭路了。

我非常害怕一個人在外國,我不想讓飛機著陸。

然而,當我下了飛機,來到澳大利亞,一件有趣的事情發生了。

我不再害怕,我很興奮。我意識到我必須對自己負責,旅行也必須繼續下去。

我度過了非常棒的一年,之後,我又在不同的國家生活了五年!

這就是我們需要做的:越害怕什麼,反而越要試試什麼。

/12/

你越想把一個人留在身邊反而會把他(她)推的越遠

也許這是因為一種需求感。沒有人喜歡做他們覺得有義務做的事情。

想讓那個你覺得特別的人一直和你在一起可能感覺很正常,但這會讓對方覺得你很需要他(她),他(她)有義務和你在一起。

當行為或感覺成為義務時,它們就失去了意義。人們願意花時間和你在一起,是因為他們喜歡和你在一起,而不是因為他們覺得這是一種義務。

你遇到過嗎?越追求幸福越不幸福

在任何關係中,界限都是重要的,這是這些關係能夠起作用的原因。尊重別人的時間和慾望,而不是強迫他們花時間和你在一起,是保持健康關係的最佳方法。

否則,你可能會發現這些關係正面臨分崩離析的危險。

/13/

說得越少其實說的越多

這是我上大學時經常使用的方法。

那時我很害羞,也不喜歡在研討會上發言。我會根據話題和聽眾的不同,會在某些課上發言,但不會在所有課上發言。

在這段時間裡,我注意到一件有趣的事情。

在那些我更積極地表達自己想法的課堂上,人們反而不太注意我說的話。然而,當我在那些我很少發言的課堂上發言時,每個人都全神貫注地聽我講。

起初我很困惑,但後來我意識到為什麼會這樣。

我們說得越多,你周圍的人就會變得越自在。他們開始根據你所說的形成自己的假設。

然而,當你說話不多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因為我們不確定某人的觀點是什麼,所以也就很難形成對某人的看法。

一旦你大聲說出來,人們往往會聽得更多,因為他們渴望聽到你說的話。

結果,我們說得越多,我們的話就越失去意義。但是,如果平時不說話,一旦你開口,你會發現你的話分量相當不小。

給文章點個在看吧,讓更多人看到它。

▂▂▂▂▂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