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最有名的詩,全篇都是名句,選入課本,不愧為山水詩的鼻祖

菊花是"四君子"之一,秋天,百花凋零,唯有菊花傲霜綻放。屈原的《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這就奠定了菊花遺世獨立的高潔形象。但在中國文化中,讓菊花真正"紅"起來的,不是屈原,而是陶淵明。

陶淵明最有名的詩,全篇都是名句,選入課本,不愧為山水詩的鼻祖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所以掛冠歸隱,在廬山腳下種地賞花,飲酒賦詩。因為陶淵明的賞識,並一次次把它寫入詩中,菊花就被賦寓了恬淡隱逸的性格,也就有了"落花無言,人淡如菊","心素如簡,人淡如菊"等名詩佳句。今天我們就欣賞一首著名的菊花詩,他就是陶淵明的《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最有名的詩,全篇都是名句,選入課本,不愧為山水詩的鼻祖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詩的開頭,作者就給了一個很矛盾的現狀——生活在滾滾紅塵的繁華之地,卻沒有車馬喧囂之聲,這種情況似乎不可能存在。但詩人確實是做到了,他為什麼能做到呢?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通過自問自答,給出了上面問題的答案:我為什麼能做到呢?因為我的心遠了,因為我的心遠離了名利場,所以就算生活在喧鬧的世間,就算車馬喧鬧之聲還存在,但我的心已經感受不到了。這如道家哲學思想中的"小隱在山林,大隱於市朝"一樣,隱居在山林裡,如果心靜不下來,擺脫不了名利的誘惑,那就是形式上的隱居;但如果能做到物我兩忘,即使在朝堂上、市井中,也照樣能獲得寧靜和自有,這是在精神上擺脫了世俗環境的干擾後產生的感受。

陶淵明最有名的詩,全篇都是名句,選入課本,不愧為山水詩的鼻祖

那人該怎樣的生活呢?詩人歸隱之後是怎樣的生活狀態和心境呢?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隨便在東籬採菊,偶然抬頭,南山便映入眼簾。南山就是廬山,是蘇軾筆下"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那個地形複雜的廬山。但在陶淵明這裡,他只是隨意一抬頭,廬山就被收入眼裡了,這是多麼自然而又閒適啊!詩人為什麼寫成"見南山",而不寫成"望南山"呢?因為"望"是有心的,"見"是無心的,"心遠地自偏"的陶淵明怎能還做那"有心"之事呢?他怎麼還"望"呢?蘇軾說,若換成"望",則全無味也!

那又是誰"悠然"呢?當然是詩人悠然,他悠然地去採菊,悠然地看見了南山;但也可以是"見南山之悠然",詩人是悠然的,南山也是悠然的,人和山彼此共鳴,就是所說的"天人合一"。

陶淵明最有名的詩,全篇都是名句,選入課本,不愧為山水詩的鼻祖

詩人見到了南山,南山裡都有什麼景象呢?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傍晚時分的南山景緻真好,霧氣在山巒間繚繞,倦鳥正成群結隊地飛回它們棲息的樹林。詩人從南山的美景中聯想到自己的歸隱,從中悟出了返璞歸真的哲理。就像他在《歸去來兮辭》寫的那樣"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無心"才是最重要的。這秋菊、南山、夕陽、飛鳥以及詩人自己,全都是"無心"的,全都沒有任何心機,全都隨自己的本性生活,人和自然就是這樣實現了完全的融合,一切就是這樣歸於自然。在這樣的生活境界中,詩人找到人生的真諦和人生的意義了嗎?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樣的生活飽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他從大自然的美景中領悟到了人生的真正意趣,而這種樂趣卻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無需言傳,因為這要靠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的。

陶淵明的詩不尚藻飾,不雕不琢,平淡自然,但平而有趣,淡而有味。元好問評其"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從這首《飲酒》就可窺見這醇美的韻味,這是他的文學修養和藝術才能,也是隻有像他這樣"寄心於遠"的人才能下出來的。

陶淵明是山水田園詩派的開山鼻祖,對後來的王維、孟浩然影響很深,對後世的山水田園詩發展起了很大的推進作用。

陶淵明最有名的詩,全篇都是名句,選入課本,不愧為山水詩的鼻祖

菊花是秋天的花朵,元稹說它"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後更無花";鄭思肖贊它"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菊花是不入俗流和隱逸的象徵。而陶淵明能夠"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他的內心有最堅定的東西,所以他才能能放下名利。

菊花固然是悠然恬淡的,但在它悠然恬淡的背後,卻有著最堅硬的風骨。這種恬淡與節操的統一,屬於菊花,也屬於陶淵明。也是我們這個民族所具有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