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古城,沱江上最耀眼的明珠

有這麼一條江,因為她的靈秀之水孕育了無數人傑,足以使天下人刮目相看;有這麼一方土地,緣於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格局,可以勾起人們無盡的懷想;有這麼一個古城,用任何言語都難以描摹她的寧靜與美麗。這就是湘西古城,即鳳凰古城。


鳳凰古城,沱江上最耀眼的明珠

穿過鳳凰古城的這條清澈見底的水流,就是沱江。古時候,人們是把蛇稱為“沱”,這條水流彎彎曲曲的像蛇一樣,所以也就稱為沱江。沱江穿越的是基本水平的軟 硬相間的岩層。河道碰上軟巖就衝成深沱,遇上硬巖就露出石灘。這種灘沱相間的河道,河底凸凹不平, 給行船帶來了許多困難。

儘管沱江穿過的地表大都是紅巖’但它卻能在基岩中深深地刻成蜿蜒曲折的形象,使人為之驚歎。按照河流動力學的說法,蜿蜒性河道大都發育在平原地區的鬆散覆蓋層中,凹岸受衝,凸岸被撒,河道才會越來越彎曲,而丘陵起伏、基岩出露 的地區也出現蜿蜒河道,很令人費解。

但地質學家們卻有很好的解釋: 原來,沱江的年齡老得驚人,形成這種蜿蜒曲折的體態是在它的青年時期,當年的河道所經之處,全都是比較平坦的鬆散覆蓋層,幾百萬年過去之後,鬆散的沙泥,凝結成砂岩和泥岩,但沱江還照老樣子在它們當中曲折流行,所以,九曲迴腸的沱江是聚砂成巖歷史的見證。


鳳凰古城,沱江上最耀眼的明珠

鳳凰古城,沱江上最耀眼的明珠

鳳凰古城,沱江上最耀眼的明珠

沱江可以說是鳳凰古城的母親河,她世世代代哺育著鳳凰的兒女。

鳳凰“南銜楚尾,西接黔邊”,沱 江穿城而過,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素有“邊城”之稱。現在,它是銜接湘西自治州的首府——吉首、鐵路交通的樞紐,貴州銅仁等重鎮的要地。鳳凰人口近35萬,以 苗、漢、土家族為主,其中苗族佔53%,漢族佔34%, 土家族佔12%。

從歷史價值看,鳳凰曾是統轄 “大湘西” 20餘州、縣,影響力擴及 湘、鄂、川、黔4省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見證了明清以來封 建王朝的邊疆開拓史,是研究軍事、 政治、文化制度和民族關係的活標 本;從文化價值看,它相對完整地保 留了苗、漢及土家族的傳統文化,以 及楚巫文化和以江浙為代表的“客 家”文化,是少數民族多元文化衝突融合的活化石,其強焊的遊俠精神極具張力;從建築景觀看,鳳凰古城 從選址、城防到街道佈局巧惜山水, 層次豐富,極具天人合一的精妙。

鳳凰有兩座讓人無法忽視的城門樓。東城門樓 “升恆”和北城門樓“壁輝”沿江而 建,坐落在城東北側的沱江南岸。城門為半圓拱形,以產自當地的紅砂岩築成,城樓以漢文書寫名稱,並設有炮孔。東城門樓內至今還保存著明代的4門古炮,炮管上“萬曆四十 年”(1615)的字樣清晰可辨。康熙五十四年(1715)鳳凰古城始建,無論規 模、標準、形制,都是依漢族風格而建。城門本有四座:東曰“升恆”,南 曰“靜瀾”,西曰“阜城”,北曰“壁輝”。1940年的抗日戰爭和1957年的道路擴建,使“靜瀾”與“阜城”兩門蕩然無存了。


鳳凰古城,沱江上最耀眼的明珠


鳳凰古城,沱江上最耀眼的明珠

鳳凰古城,沱江上最耀眼的明珠

鳳凰古城,沱江上最耀眼的明珠

在鳳凰古城,足以媲美漢風古城建築的是江浙風格的古宅、宗祠和會館。古宅是鳳凰江浙“客家”文化的縮影,一般為穿鬥式木構樓房建築,兩側沱江之水流過湘西,流過鳳凰,賦予了鳳凰人與眾不同的靈性,造就了鳳凰人"個人的浪漫情緒與歷史的宗教精神結合而成的 ''遊俠者精神"。

在鳳凰,土家族、苗族傳統的吊腳樓在數量、規 模和質量上雖然無法和江浙宅院、宗 祠、會館媲美,但作為一種文化象徵, 其意義早已超出了建築本身。吊腳樓 主要集中在論江南岸的虹橋兩側和小 溪河兩岸。吊腳樓從樓上、樓下一直 到江邊,均有木梯相連。為了打水和 乘船出行方便,附近還設有石階碼 頭。窗子設在臨江一面,每室一窗,窗外沱江盡收眼底。大門設在臨街一 面,打開大門又和街道及周圍民居連成一片。當年苗族、土家族飽受歧視, 不允許住在城內,即使獲准進城,也因財力微薄而無力蓋房,只好在城 外河邊建造起幾乎不需成本的吊腳 樓:木材是從附近山上砍的,順著河流運輸,沙石則從河裡就地取材。由 於當地土匪猖獗,大家便把吊腳樓建鳳凰是沈從文的故鄉。沈從文自言: ''我認識 美.學會思索,水對我有極大的的關係鳳凰離不開水,離不開沱江。它的靈性正來自柔弱 堅忍的水。


鳳凰古城,沱江上最耀眼的明珠

鳳凰古城,沱江上最耀眼的明珠

鳳凰古城,沱江上最耀眼的明珠


吊腳樓靠岸一面是封閉的,靠江一面則有河水護衛,一般匪 盜很難侵入。除此之外,當時許多土 家族、苗族都是以在沱江上捕魚為主,臨江而居自然最方便。

上演儺戲的地方設在宗祠裡的戲臺上。儺 戲演出前必須先由法師進行儺神儀式。法師是世襲的,每位法師分管三四個儺戲班子。法師頭戴類似取經唐僧的五冠佛帽,當地叫發冠。手提 三件法器:牛角、司刀、相巾。牛角呈弧形能吹出聲音,司刀一端是尖刃,刀柄內串著幾個活動銅錢,一晃能發出聲響;相巾上系滿了帶有圖 案的彩色布條,舞動起來剎是好看。 法師在供桌前,不停地變換三種 法器,時而吹牛角,時而舞相巾,時 而晃動司刀,口中還唸唸有詞。儀式 結束後,演員們輪番上場表演,演出 的劇目有《搬童兒》、《搬師孃》、《孟 姜女》、《三寶舞龍》、《庵堂令》等, 這些都是比較典型的傳統劇目。


鳳凰古城,沱江上最耀眼的明珠

鳳凰古城,沱江上最耀眼的明珠

演唱的內容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 始祖戲,以《搬開山》、《搬土地》、《搬 算匠》等正本劇目為主。第二類為正 本戲,由大戲、小戲和摺子戲組成: 大戲指的是《孟姜女》、《龍王女》等 傳統劇目;小戲以《三寶舞龍》、《拾 田螺》等地方劇目為主;摺子戲則移 植自傳統劇目,例如《池塘會》、《梁 祝姻緣》等。曲調則有十二大腔,又稱十二調,由儺堂調和高臺腔組成。 儺堂調的特點是具有濃重的巫教酬 神色彩、幽默風趣;高臺腔也稱“五竿腔”,由儺堂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富有戲劇情趣,喜、怒、哀、樂表現非常突出。唱腔和道白都用當 地方言,通俗易懂。伴奏不用樂器, 全為鑼鼓。

演出結束後還要“送儺神”,儀式與請儺神類似。儺堂戲源自古代祭祖,最早的記載是在唐宋年間,“楚人信巫鬼,重祭祖”;明代 演變為“儺頭神戲”,但沒有專職藝 人,主要由做完法事後的巫師在廳 堂內扮演;到了明末清初,儺戲才從 巫師祭祀中分離出來,並有了專門的民間藝人,由於大多選在廳堂演出,所以又叫做儺堂戲。現今鳳凰的藝人雖然極少,保留的傳統劇目、演 出的規模、範圍、場次都十分有限, 但卻代表一種古老的文化,被譽為 “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