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的中日勘合貿易,是因為什麼原因被終結的?

在中日關係中,最為出名的莫過於明朝時期的中日勘合貿易,為什麼這種貿易模式能在中國古代的眾多貿易路線中獨樹一幟呢?這都要“歸功”於明朝時期被後人詬病為閉關鎖國的禁海令的緣故,在明朝初年,曾經為了防止海岸被海盜侵擾,同時為了追殺前元殘黨而實行的禁海令,在朱元璋去世後仍然被一直實行下去,大大損害了明朝的經濟發展和手工業向工業的轉型,而在當時為了保證基礎的朝貢模式貿易,對日本唯一開放的貿易口徑便是將貿易地點設在寧波的“勘合貿易”,但是因為日本的兩家使團在此的一次重大糾紛,最終導致了與日本長達百年的貿易斷絕,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明朝時期的中日勘合貿易,是因為什麼原因被終結的?

早在中國剛剛建立大明王朝時,因為明朝建立之初基業未穩,出於對海防角度的考慮,不得不實行了嚴格的對貿易控制政策,一改宋元唐時期積極的對外自由貿易,只允許海外的某些國家以朝貢的方式與明王朝進行官方的貿易,嚴禁中外的民間人員私下貿易,也就是歷史上所謂的海禁,而這種官方貿易模式,便被稱為“勘合貿易”。

明朝時期的中日勘合貿易,是因為什麼原因被終結的?

勘合貿易其實相對與貿易來說,更傾向於一種政治活動,因為在實際角度來講,是下對上進行進貢,上對下的賞賜這種畸形的貿易形勢,具體來說便是明朝來通過和符合勘合貿易條件和允許的國家進行定期的商業往來,在進行貿易時,外國首先彙報自己希望進貢的物品,然後朝廷通過對其估值進行賞賜,但是明王朝希望通過這種手段來拉攏國外勢力進行進階的轉化,所以賞賜的物品一般價值都遠超於進貢的物品,這讓外國對於嚮明朝進貢的機會十分的看中,其中日本最為最近的國家之一更是如此。

明朝時期的中日勘合貿易,是因為什麼原因被終結的?

勘合貿易中的勘合,指的是明朝政府定期給海外國家派發的貿易許可證,在進行貿易的過程中,只有出示勘合,並經過明朝海關的認證之後,才能允許進行貿易,否則一律拒絕,嚴防私人進行非法貿易和進行海盜走私的行為,而且對於勘合國家的選拔也極為嚴格,在整個中國也僅僅開放了三個接待國外的城市——寧波,泉州,廣東三大港口城市,而寧波主要接待日本,泉州接待琉球,廣州通占城,暹羅,西洋諸國,於是寧波成為了整個中國唯一一個接待日本勘合貿易的港口,中國與如本的勘合貿易自此持續了143年。

明朝時期的中日勘合貿易,是因為什麼原因被終結的?

但是這種貿易對於一個政權穩定的外國來說,是一個每年固定的獲利模式,而對於當時日本各個幕府將軍割據日本的時代,這種貿易就成了激化內部矛盾的導火索,在第二期的勘合貿易之中,單單刀劍這一項,明朝賞賜的銅錢就不下50萬貫,這種巨大的利潤讓各個幕府將軍都藉以日本國王的名義來想明朝派遣使船,而在日本內部的“應仁之亂”後,木府的控制能力和財力被大大削弱,權利被分散在封建領主手中,在這個時期,看和貿易的權限成為了其中兩大豪族的爭奪對象。

明朝時期的中日勘合貿易,是因為什麼原因被終結的?

在1513年,日本進入明朝的使船接受了明朝派發的新勘合,並且正在回國的路上時,遭到了日本的另一大豪門的襲擊,專門劫走了這次明朝派發的勘合,而且為了做到名正言順,搶到勘合貿易的大內氏要求木府立刻給予自己派遣貿易船隻的權利,在3年後終於實現,結果就是其他的貴族在進行貿易時只能出示舊日的勘合,並且上訴明朝說新的勘合被強盜搶劫,但是大內氏卻憑藉自己搶奪的新勘合逐漸壟斷了勘合貿易,讓日本內部矛盾日益激化。

明朝時期的中日勘合貿易,是因為什麼原因被終結的?

在1523年,最終終於爆發了慘劇,大內氏和細川氏兩家開始向中國同時進貢,但是因為細川氏派遣的使臣中有一位中國人,深知明朝官場之中的規則,細川氏的來訪使船比大內氏晚到明朝,卻因為細川氏向負責太監行賄,而得到優先照顧,而且在裝卸貨物,人員住宿和專門設宴的款待會上,細川氏都十分受到明朝方面的照顧,這讓大內氏十分憤怒,雙方發生衝突,而且細川氏這一方因為受到明朝的照顧,可以違規攜帶武器,所以準備對大內氏示威,大內氏一看細川氏都攜帶了武器,於是也一不做二不休,率領手下搶奪了按規定應該被收繳保存的武器,和細川氏在寧波大打出手,將寧波的港口演變為日本內戰的戰場。

明朝時期的中日勘合貿易,是因為什麼原因被終結的?

​隨著雙方的內鬥,逐漸波及了整個寧波的市民,倭寇在此燒殺掠搶,甚至出現了殺掠明朝官員的情況,此時寧波的地方官員也十分不作為,非但放任其為非作歹,同時緝拿無力,受到朝廷的震怒,自此,中日貿易就此絕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