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成型的方法:兩種傳統工藝,兩種外來物種

模具壺就是壺身、壺蓋、壺紐、壺把、壺嘴,其中有部分是藉助模具成型的。有很多壺形(如各種筋紋器、魚化龍等)設計複雜、製作工藝難度大,基本上大多數都是要藉助模具採用半手工工藝製作,全手工製作的反而不及半手工製作得更有氣韻。一般的工藝師到顧景舟大師都做過模具壺。

紫砂壺成型的方法:兩種傳統工藝,兩種外來物種

將大致拍好的身筒放入模具

紫砂壺成型的方法:兩種傳統工藝,兩種外來物種

用工具把裡面已經大致拍好的身筒抵靠模具內壁並修飾規整,擋胚。
2.純手工壺:
手工壺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種包餃子、包元宵的的手法。紫砂陶藝高超的手工製作技巧讓觀者無不驚歎,當看了工藝師們為了做好每一款作品而積累起來的整箱整盒的塑膠、角鐵、木、竹、陶質各式工具時,就更能想像從事此工作的艱辛。一名有成就的藝師,必須兼有竹、木、鐵工的基礎技能,製作的工具不僅得心應手,還要外形美觀。一般輔助性的模具也是自己動手。(例如:虛駝,囊只)

手工壺壺身的成型方法

“打身筒”成型法(用於圓形壺身):

先將練好的熟泥 開成一定寬度、厚度、長度的“泥路絲”,在把這些泥路絲打成符合所制器皿要求的泥條和泥片,用歸車等工具劃出泥條的寬度,旋出口、底、以及圍片,然後把圍片粘貼在轉盤的正中,把泥條沿著圍片圍好,圈接成一個泥筒,再以左手襯托在圓筒內,以右手用薄木拍子,拍打成型。

紫砂壺成型的方法:兩種傳統工藝,兩種外來物種

“鑲身筒”成型法(用於方形壺身):

先將泥路絲切成方形泥塊,把方形泥塊打成泥片,按產品要求的尺寸配製樣板,依樣板裁切泥片,把裁切好的泥片,按器皿型制規格要求用脂泥粘貼、鑲接成型。手工成型的關鍵在於泥胚成型技巧的規範恰到好處及表面的精細加工。精細的刮平修正,可以使器形結構更加嚴謹,輪廓線條分明得體,達到珠圓玉潤、渾然一體的製作要求。

紫砂壺成型的方法:兩種傳統工藝,兩種外來物種

紫砂壺外來物種成型工藝:

1.手拉胚:

手工拉坯法(或叫輪製法)是製陶工藝的名稱,它是在轉動的輪盤上,利用慣性離心力,用手將可塑的泥坯拉制成各種形狀,然後配上壺嘴、壺把(均為灌漿製作),晾乾後進,最後入窯燒製一遍便可。因為輪盤在轉動過程中,離心力會拉破坯體,所以這種成型技法不適應真正的紫砂泥,一定要加入高嶺土等陶泥或化工泥代替紫砂泥料,以增加泥料的延展性。手拉胚壺一個人一天可以拉200~300個。由於手拉胚壺成本很低,生產效率很高,產量非常大,所以在市面上看到大量的“紫砂壺”僅售幾十元就並不奇怪了。

紫砂壺成型的方法:兩種傳統工藝,兩種外來物種

2.灌漿壺:
顧名思義,把泥巴漿灌到模具裡面,泥巴幹了,可成壺,成杯,成雕塑,成花盆,成酒瓶等等,適宜大批量生產,成品率極高,若用心修胚,每把壺都能做的非常完美,但工藝價值極低。

紫砂壺成型的方法:兩種傳統工藝,兩種外來物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