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福建名人輩出

據瞭解,清代史料記載福建有400多個書院,福州書院起源較早,唐代開元年間就有“麗正書院”、“集賢書院”出現。清代福州有書院23所。其中鰲峰、鳳池、 正誼、致用四所書院,尤享盛名,被譽為“省城四大書院”。不知這些歷經百年風雲變幻之後的福建書院今何在?


歷經百年風雨的正誼書院重新開院


人物|福建名人輩出

正誼書院昨日重新開院


正誼書院前身是正誼堂書局,由閩浙總督左宗棠創建於清同治五年,原址在福州三坊七巷的黃巷,後經船政大臣沈葆楨請建,於東街啟建。該書院先後培養了葉大焯、陳寶琛、林紓、陳衍、吳曾祺等一批英傑才俊,成為享譽八閩的清代福建四大書院之一。

人物|福建名人輩出


書院舊址門額上有一塊青石陰刻橫匾,上書“正誼書院”四個大字,是當時閩籍書法家、鄭孝胥叔公鄭世恭題寫。


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朝廷明令“廢除科舉,廣設學堂”、“改書院、辦學堂”的改革措施,從此福州各書院也就逐漸轉為辦學堂講授新學。自此,書院全部消亡。1913年福建圖書館遷入,2009年重修,目前,正誼書院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東街省圖書館舊址。


鰲峰書院


人物|福建名人輩出

修復重建之後的鰲峰書院


鰲峰書院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 福建巡撫張伯行創辦,址在鰲峰坊,有學舍120 楹。名聲很大,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均有御匾及經書賜授。首任山長(相當於校長) 蔡璧、蔡世遠、林枝春、孟超然、陳壽祺等名儒亦曾講學於此,培養出林則徐、藍鼎元等一大批優秀人才。清末廢科舉興學堂,書院改為校士館,今為福州師範第二附屬小學。


致用書院


人物|福建名人輩出

翻修後的西湖書院


四大書院中“年紀最輕”、規模最小的致用書院,是同治十二年(1873) 巡撫王凱泰在西湖旁西湖書院創辦的專門研究經史的學堂。因西湖一帶地勢低窪,常遭洪患,於光緒間移址烏石山。首任山長林壽圖。科舉廢后,改為師範簡易科。清末北京大學監督張亨嘉、經學家黃增等人早年曾就讀於該院。


鳳池書院


人物|福建名人輩出

清代所建鳳池書院大門


人物|福建名人輩出

鳳池書院文昌閣門樓


人物|福建名人輩出

福州一中保存的鳳池書院與正誼書院


鳳池書院嘉慶二十二年(1817) ,閩浙總督汪志伊、鹽法道孫爾準建。原名聖功書院,道光元年(1812) 巡撫顏檢以其地處鳳池裡,易名鳳池書院。址在三牧坊(今為福州一中),有講堂學舍40餘間。首任山長趙在田。光緒三十二年(1906)廢科舉後,書院停辦,全部學舍劃歸“全閩大學堂”使用。


1915年1月,福建高等學堂遵照省令改稱“福建省立第一中學”。1951年8月定現名“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學”並沿用至今。現在,鳳池書院被追認為福州一中前身。


武夷書院


人物|福建名人輩出

武夷書院初建於宋淳熙十年(1183年),“武夷書院”不同朝代有不同名稱,最早稱為“武夷精舍”,南宋末年稱“紫陽書院”,明代改為“朱文公祠”,後又改稱“武夷書院”至今。朱熹曾長期在此著書立說、倡道講學,重新樹立起中華民族傳統的主體意識——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朱熹彙集當時主要的儒學學派(濂學、洛學、關學)之大成,把儒教經典論著《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匯成一個系列,加以權威性的闡述、詮釋,名之為《四書集註》,並且成為官方科舉取士的標準教科書。迨至明清兩代,理學一直是文化的正宗,達七八百年之久。


和平書院


人物|福建名人輩出

邵武和平書院,位於和平古鎮區西北隅,是邵武迄今惟一尚存建築物的古代書院。據清咸豐五年《邵武縣誌》載,為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應士民黃浩然等所請,於文昌閣闢地復建,“以唐宋舊名名之。”知府張鳳孫曾作《記》。和平書院短短的十三級臺階,曾走出了137名進士,使得邵武留下“進士之鄉”美譽。


延平書院:最早的官辦書院


人物|福建名人輩出

為紀念“延平四賢”,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南宋嘉定二年(1209),延平知府陳宓在南平城南九峰山麓仿白鹿洞書院模式建造的延平書院。宋端平年間(1234—1236)延平書院獲宋理宗賜額,成為福建第一所獲此殊榮的書院。由是,延平書院成為福建歷史上第一所皇家承認,並予以堅決支持的官辦書院。


元末,延平書院毀於寇;明知府俞廷芳重建,明正統年間又毀於寇;明景泰間重建,崇禎七年又毀。清光緒七年,巡道朱明亮、知府張國正重建。民國三年,建安道尹晉江人蔡鳳初重建。至民國末,八百年的學府名存實無。解放後,建南福鐵路時拆毀書院儀門殘牆,後因建市動物園之需,延平書院盡毀無存。


會元書院

人物|福建名人輩出


址在莆田楓亭塔斗山。隋代有僧人在山上建寺,唐代士人多住寺讀書,並設講堂、書堂。宋南唐王陳洪進少年時也在此讀書。學者林迪在此講學,蔡京、蔡卞兄弟皆從師之,武狀元薛奕也曾在此讀書,南宋朱熹曾在此講學並倡建會元書院,元代狀元林亨在此讀書時寫有《螺江風物賦》。明初書院毀壞,嘉靖四年(1525年),知縣蕭宏魯率鄉人復建。明末御史兵部尚書林蘭友,進士徐稚佳等均在此讀書成名。


屏山書院


人物|福建名人輩出

公元1130年由朱熹的啟蒙老師劉子翬創建,因他號屏山,故書院也以屏山名之。屏山書院是朱熹幼年從師苦讀的學堂。它坐落在武夷山五夫裡屏山麓,即今之五夫鄉府前村,建於南宋建炎四年。


劉子翬是南宋時期一位頗有造詣的理學家和愛國詩人,著有《聖傳論》《屛山集》二十卷。公元1143年,朱熹秉承先父朱松遺命,遷居崇安五夫,拜劉子翬為師。在劉子翬的教誨下,朱熹學業大有長進,並考上進士。


屏山書院遺址於1992年12月22日經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批准,列為第四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山叢竹書院

人物|福建名人輩出


小山叢竹書院,原為民間書院,始建於北宋,後因朱文公曾講學其中而聞名。


經歷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備受文人騷客的尊敬和景仰。泉州四大名著《四書蒙引》、《四書存疑》、《四書淺說》、《四書達指》,皆孕育於此。


清初毀於兵災。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通判徐之霖擴建“小山書院”,重修講堂、書屋及“敬亭”,建“小山叢竹”石坊於前。清末廢科舉,書院亦廢。1925年,小山叢竹闢為溫陵養老院,曾修繕過化亭。1935年弘一法師兩次蒞院短住,並補題過化亭匾額。

(via綜合福建僑報、福州老建築百科網等 福建日報新媒體 傅妤整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