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看到人性的灰暗仍追尋人心至善,才是人生的方向

每一張佈滿灰塵的滄桑的面孔後面,肯定有千瘡百孔的一個靈魂,而我想拂去那些灰塵,把靈魂的悸動向世人展示。——卡勒德·胡塞尼

《追風箏的人》:看到人性的灰暗仍追尋人心至善,才是人生的方向


《追風箏的人》是阿富汗移民到美國的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該書一經面世,便風靡全球,一度蟬聯亞馬遜圖書排行榜130周,長期佔據豆瓣圖書top250排行第一。報刊雜誌界盛讚其為“一部非比尋常的小說”“一鳴驚人之作”“一部扣人心絃的感人作品”。卡勒德·胡賽尼憑藉此書幾乎囊括了英語世界的所有文學新人獎。

《追風箏的人》描述的是主人公阿米爾的靈魂救贖與追尋成長的心路歷程。阿富汗未爆發戰爭前,阿米爾和最好的僕人朋友哈桑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但在一次風箏比賽中,阿米爾見證了哈桑為保護他贏得的風箏而被人虐待凌辱,自己卻沒有挺身而出,怯懦地選擇了逃避。

此後,阿米爾內心充滿了罪惡感,他無法原諒自己的懦弱,為了擺脫內心的折磨,他設計嫁禍哈桑偷竊,最終逼得哈桑和父親遠走他鄉。阿富汗戰爭爆發後,阿米爾和父親背井離鄉,流亡美國,隨後很多年裡阿米爾內心一直充斥著痛苦、內疚和懺悔。為了自我救贖,26年後阿米爾重返戰火紛飛的故土,勇敢地拯救了面臨殘害的哈桑兒子索拉博,完成了心靈的解脫和精神的救贖。

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為書中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所感動,為戰火紛亂生靈塗炭的阿富汗人民惋惜,為哈桑的悲苦命運扼腕,為阿米爾的成長救贖欣慰。但我認為,這本書最深刻的價值體現是在給人展示出最真實人性的卑劣後,又給犯錯的人留了一條由背叛到救贖的成長之路,實現了人性的成長和昇華,進而喚起每個人心底的良知。這才是它能夠跨越國界和民族,成為一部經典之作的緣由。

接下來,這篇文章從作者隱喻象徵的寫作手法、真實人性的刻畫、由罪行到善行的救贖之路,解析這部小說帶給人的價值和成長感悟。

《追風箏的人》:看到人性的灰暗仍追尋人心至善,才是人生的方向

01 隱喻象徵的寫作手法,為小說賦予了深刻的內涵和內在生命力

整部小說中,作者採用了很多的隱喻象徵手法,來強化故事情節的表達效果。隱喻的象徵物可以傳達更深一層的故事意義,而重複出現的隱喻象徵構成小說的輪迴結構設置,使得故事情節前後呼應,既能增強作品的敘事張力,又可以豐富作品中的人性內涵和精神維度。

  • 風箏的隱喻:良知對人的引導

《追風箏的人》全書由風箏起,由風箏終。風箏是整部小說情節推進、矛盾突出的最重要隱喻象徵物,貫穿在整個故事情節中,調動了衝突元素,強化了衝突效果,起到了很好的敘事作用。

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裂痕是出現在風箏大賽上,阿米爾贏得風箏比賽,哈桑為他追逐風箏時遭到阿塞夫的蹂躪欺凌,阿米爾目睹了暴徒們施暴的過程,他卻沒有挺身而出,反而選擇了退縮。這成為了阿米爾內心最沉重的精神負擔,也是他一直無法原諒自己罪惡的源頭。

全書故事的結局是“風箏再次在天空飛翔”——阿米爾為哈桑的兒子放飛風箏,為他踐行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的誓言,風箏的意象作為全書故事的串聯線索,最後呼應前文,完成了一個循環的輪迴, 阿米爾終於驅散了12 歲那年追風箏時遭遇的心魔,因風箏而起的內心罪惡終於又再次在追風箏中得到了救贖。

阿米爾一生所要追尋的,不過是靈魂的解脫和內心的救贖,作者以風箏隱喻人的靈魂和內心,暗中揭示出唯有在良知牽引下,人心才能從痛苦和悔恨中解脫、在救贖中重獲自由。

《追風箏的人》:看到人性的灰暗仍追尋人心至善,才是人生的方向

  • 兔唇的隱喻:成為和哈桑一樣溫暖純良之人

哈桑典型的特徵是兔唇,從中間裂開,好似總是微笑著,阿米爾父親為他找來外科醫生,經過手術後他的兔唇才得以消失。年少時的阿米爾曾經“希望自己身上也有類似的殘疾,可以乞換來爸爸的憐憫“,以此獲得爸爸的關愛。

當阿米爾重返故土拯救索拉博時,被阿塞夫打傷,衝擊力讓他的上唇裂成兩半,從人中裂開,像兔唇那樣。內心二十多年的罪惡感沒有因為刻意的逃避和忘記而卸除,反而是在擁有了和哈桑一樣的兔唇疤痕時,他的心病才得以痊癒。

作者以兔唇隱喻哈桑的純善之心,同時用阿米爾和哈桑兔唇的前後呼應,暗喻出阿米爾的成長改變,經歷了內心罪惡的煎熬、精神折磨後,他終於從自私怯懦成長為和哈桑一樣勇敢善良的人。

《追風箏的人》:看到人性的灰暗仍追尋人心至善,才是人生的方向

作者胡賽尼善於應用隱喻象徵的手法烘托小說的主題,和“風箏”、“兔唇”類似的隱喻貫穿小說始末,作者把“石榴樹”隱喻為阿米爾和哈桑的友誼,哈桑父子的“彈弓”象徵他們的血脈傳承以及勇敢的心性。全書多處彼此呼應的隱喻象徵物,為小說賦予了更深刻的內涵和內在生命力,鋪墊出更濃烈的氛圍和情緒,同時也留給讀者更廣闊的想象和解讀空間,有利於讀者更深刻理解作品中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態度。

02 人性的真實刻畫,讓讀者看清人性的本質,從而慎重面對善惡的抉擇

《追風箏的人》能夠獲得全世界轟動好評的一大原因是作者對人性刻畫的逼真,通過人物對比,把人性真實赤裸裸地展現於世人面前,既讓人看到人性的純善光輝,又看清人性裡的醜惡和黑暗,從而引導讀者在看盡人性最真實的樣子後,追尋未來的方向。

  • 哈桑:人性光輝的代表,身處煉獄,也能滿眼星光

哈桑融合了所有人性的光輝,他是人性中所有美好的代表,善良,忠誠,勇敢,義氣,包容。

“生命以痛吻之,我卻報之以歌”是對哈桑最真實的寫照。

作為朋友,哈桑對阿米爾“為你千千萬萬遍”無私的付出感動所有讀者。作為僕人,哈桑從未拒絕阿米爾對他的任何要求,即使被阿米爾陷害,他也一力承擔罪責犧牲自我,成全了阿米爾內心自私狹隘的願望。作為社會最底層不被善待的人,哈桑從來沒有對命運對別人的怨恨,經歷了生活施加的種種苦難,卻仍舊用微笑回應他對於這個世界的善意與樂觀。

命運對他殘酷無情,哈桑的笑卻像高高在上的天使一樣的散發耀眼的光芒。 這光芒,是這世間所有人都向往的人性之光,純潔不染塵埃,偉大而觸不可及。

《追風箏的人》:看到人性的灰暗仍追尋人心至善,才是人生的方向

  • 阿米爾:自私懦弱和有善良美好並存的人性,因為心底有灰暗,才嚮往陽光溫暖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曾說,人性複雜多變,人性更是善惡並存的。

阿米爾就代表了這世間大多數人的人性縮影。他有自私怯懦的一面,也有善良美好一面,這是大多數人最真實的人性寫照,從阿米爾身上我們大都可以看到自己人性中的缺陷。

阿米爾會為了贏得父親的愛刻意疏遠哈桑,也因為性格里的膽小怯懦對哈桑受凌辱視而不見,甚至背叛兩人的友情設計把哈桑趕出家門,這是他人性中黑暗卑劣的一面。正如英國哲學家霍布斯在《利維坦》中闡述人性時所說的:每個人都存在個人主義的利己心,人的本質是自私自利富有侵略性的。

看見了自己內心的不堪和黑暗,他也遭受著良知的譴責,愧疚、悔恨與負罪感伴隨了他成長的歷程,直到他有勇氣直面過往、救贖過錯,這是他人性中善良美好的部分——直面自己的過錯並能在良知的引導下回歸正途。

從阿米爾身上我們能看到最真實的人性,它有醜陋不堪,有卑劣陰暗,但也有良善真知和赤膽真心。

《追風箏的人》:看到人性的灰暗仍追尋人心至善,才是人生的方向

作者以犀利的筆觸揭開人性中最真實的一面,通過阿米爾和哈桑兩種人性的對比,赤裸裸地告訴我們,人性中善惡皆在,善惡的選擇只在一念之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我們讚賞哈桑那樣純粹的人性光輝,能激發自己對人性中的希望和純善的嚮往,而能夠接受自己人性中的弱點和陰暗,在“善”的引導下回歸自我找回人性之美,才是大多數人從深淵奔向陽光的正確選擇。

03 救贖和成長的主題,引導每個人為自己挺身而出,獲得精神的解脫、靈魂的救贖

“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

阿米爾的一生經歷了背叛-逃避-救贖與成長的過程,這一路崎嶇不平,經歷過自私,也曾備受內心煎熬,而後重回正途尋回內心的安寧。這是《追風箏的人》給讀者最大的價值意義,讓人懂得罪惡不會自己消失,只有勇敢面對內心灰暗,在良知的牽引下勇敢“出戰”,才有機會尋回人性裡的美好,完成內在自我的成長。

《追風箏的人》:看到人性的灰暗仍追尋人心至善,才是人生的方向

  • 背叛

童年時期,阿米爾因為性格里的軟弱,也因為本心裡的自私膽小,背叛了他和哈桑的友情,他為了掩蓋自己關鍵時刻的背叛行為,為了自欺欺人地“忘卻”自己卑劣的表現,又犯下了更嚴重的錯誤,設下陷阱,嫁禍於人地逼走了忠心耿耿的哈桑父子。

對哈桑的背叛,是他一生罪惡的源頭,成為了他內心的一道桎梏,讓他在以後的生活中不能盡展歡顏。

  • 逃避

流亡美國後,阿米爾看似過上了安定的生活,他也以為“美國是個埋葬往事的地方”,可事實上罪惡感無時無刻不會冒出來,阿米爾無法擺脫那深深的自責和愧疚,他的心靈始終在煎熬中無法解脫。

他會在自己第一部小說出版時,想起哈桑對他說過的“你會成為了不起的作家,全世界的人都會讀你的故事”而滿心哀嘆,也會在和索拉雅結婚五年沒有孩子時,認為是命運對他的懲罰,覺得自己“罪有應得”。

逃避沒有讓往事消散,沒有讓罪責減輕,卻讓本可以幸福的人生在懺悔、愧疚和自責中失去了本有的色彩。

《追風箏的人》:看到人性的灰暗仍追尋人心至善,才是人生的方向

  • 救贖與成長

《肖申克的救贖》中曾說的:沒有經歷痛苦,就沒有真正的安樂,是故救贖之前,必先承受痛苦的煎熬。

拉辛汗告訴阿米爾:這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經歷了內心二十多年的痛苦煎熬,阿米爾終於有勇氣重返故土,重新面對自己犯下的過錯。這一次,他終於邁出了勇敢的那一步——為自己挺身而出

在戰火紛飛的阿富汗,用血的洗禮把哈桑兒子索拉博拯救出來,是阿米爾修復內心創傷的過程,也是他內在成長的過程。縱然生死一線,卻是他二十六年來真正能夠感受高興的時刻。縈繞在心頭長達二十六年的陰影終於消散,曾經犯下的錯誤也在自己勇敢中得以板正。

由罪行到善行,是唯一能再次成為好人的路。敢於衝破內心裡的怯懦,直面過錯、傷痕與背叛,才能換回內心的強大與堅韌,追回自己的“風箏”,獲得精神的解脫,內心的自由。

《追風箏的人》:看到人性的灰暗仍追尋人心至善,才是人生的方向

千千萬萬的“我們”,也都可能經歷阿米爾的人生,《追風箏的人》借阿米爾的救贖成長之路告訴我們,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面對犯下的錯誤,逃避只能讓內心負累更重,唯有直面錯誤,循著良知的指引,才能尋回“久違的笑容”,重獲內心的安寧。

04 終其一生,我們都要勇敢追逐自己的“風箏”

《追風箏的人》在矛盾衝突的故事中展現人性最真實的一面,讓我們看見人性的缺陷,也在主人公成長救贖的道路上學會人性缺陷裡的彌補解救之法。面對真實的人性,選擇逃避亦或是選擇面對,收穫的終將是不一樣的人生。

《追風箏的人》譯者李繼宏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尋找、不斷試錯、不斷修正再找回正途的過程。對“風箏”的追尋,就是對美好人性的追尋。也許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而那漂浮於空中的風箏則是我們無法釋懷的遺憾、是我們內心向往的美好,在勇敢追逐的過程中我們終究會尋找到自己人生正確的方向。


碧海微光:以手寫心的情感作者,願用文字點一束微光,伴你看生活萬千,隨你走歲月長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