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資本和剩餘價值(十六)

(四)剩餘價值

摘錄∣資本和剩餘價值(十六)

19.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構成資本主義制度的一般基礎,並且是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起點

把工作日延長,使之超出工人只生產自己勞動力價值的等價物的那個點,並由資本佔有這部分剩餘勞動,這就是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構成資本主義制度的一般基礎,並且是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起點。就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來說,工作日一開始就分成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這兩個部分。為了延長剩餘勞動,就要通過以較少的時間生產出工資的等價物的各種方法來縮短必要勞動。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只同工作日的長度有關;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使勞動的技術過程和社會組織發生徹底的革命。

因此,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以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為前提;這種生產方式連同它的方法、手段和條件本身,最初是在勞動在形式上從屬於資本的基礎上自發地產生和發展的。勞動對資本的這種形式上的從屬,又讓位於勞動對資本的實際上的從屬。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83頁)

20.剩餘價值的增加或減少始終是勞動力價值相應的減少或增加的結果

剩餘價值的增加或減少始終是勞動力價值相應的減少或增加的結果,而決不是這種減少或增加的原因。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96頁)

21.剩餘價值的大小和工作日的長短成正比,和工資的高低成反比

剩餘價值的大小和工作日的長短成正比,和工資的高低成反比。

(恩格斯:《致勞拉•拉法格》(1884年11月23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2月第1版,第243頁)

22.相對剩餘價值與勞動生產力成正比

商品的價值與勞動生產力成反比。勞動力的價值也是這樣,因為它是由商品價值決定的。相反,相對剩餘價值與勞動生產力成正比。它隨著生產力提高而提高,隨著生產力降低而降低。在貨幣價值不變的情況下,一個十二小時社會平均工作日總是生產6先令的價值產品,而不管這個價值額以怎樣的比例分割為勞動力價值的等價物和剩餘價值。但是,如果由於生產力的提高,每天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從而勞動力的日價值,從5先令下降到3先令,那麼剩餘價值就從1先令增加到3先令。為了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從前需要10個勞動小時,現在只需要6個勞動小時。有4個勞動小時空了出來,可以併入剩餘勞動的範圍。因此,提高勞動生產力來使商品便宜,並通過商品便宜來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資本的內在的衝動和經常的趨勢。

商品的絕對價值本身,是生產商品的資本家所不關心的。他關心的只是商品所包含的、在出售時實現的剩餘價值。剩餘價值的實現自然就包含著預付價值的補償。因為相對剩餘價值的增加和勞動生產力的發展成正比,而商品價值的降低和勞動生產力的發展成反比,也就是說,因為同一過程使商品便宜,並使商品中包含的剩餘價值提高,所以這就解開了一個謎:為什麼只是關心生產交換價值的資本家,總是力求降低商品的交換價值;這也就是政治經濟學奠基人之一魁奈用來為難他的論敵、而後者至今還沒有回答的那個矛盾。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71-372頁)

23.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通過發展勞動生產力來節約勞動,目的決不是為了縮短工作日

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通過發展勞動生產力來節約勞動,目的決不是為了縮短工作日。它的目的只是為了縮短生產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勞動時間。……在資本主義生產中,發展勞動生產力的目的,是為了縮短工人必須為自己勞動的工作日部分,以此來延長工人能夠無償地為資本家勞動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72-373頁)

24.這裡還有一種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甚至不延長工作日,使用機器就可以增加絕對勞動時間,從而增加絕對剩餘價值

這裡還有一種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甚至不延長工作日,使用機器就可以增加絕對勞動時間,從而增加絕對剩餘價值。這是通過所謂濃縮勞動時間的辦法來實現的,這時,每一分一秒都充滿了更多的勞動;勞動強度提高了。由於採用機器,不僅勞動生產率(從而勞動質量)提高了,而且在一定時間內消耗的勞動量也增加了。時間的間隙由於所謂勞動緊湊而縮小了。因此,一個勞動小時所提供的勞動量,可能等於完全不使用機器或使用不那麼完善的機器的平均勞動條件下的

個勞動小時的勞動量。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294頁)

本文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政治經濟學》一書的第一編“直接生產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