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誘犯罪的不是《女巫》,而是人心底的慾望


引誘犯罪的不是《女巫》,而是人心底的慾望

《女巫》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總會覺得這是一部“女巫”元素的作品,圍繞這個核心展開的超現實作品,不過導演卻很高明,他用這個元素作為噱頭,開始了一個新的思考。

真實故事—薩勒姆獵巫事件改編的藝術電影

這部作品是導演的處女作,2016年榮獲電影節陪審團最佳導演獎,一般導演的第一部作品都是他的名片,是奠定這個導演風格的作品。

往往第一部打出名堂的作品,就成為了他的標誌性符號,這部作品不僅給他打上了“天才”的稱號,也讓他的名字出現在眾人面前,成為了一個值得人們期待的電影人。

引誘犯罪的不是《女巫》,而是人心底的慾望

這部作品的片名是《The witch》,官方翻譯就是《女巫》,可以看到電影海報設計的非常有意思,Witch的W是兩個V組成, 下面是一個山羊,宗教意味十足,這是西方宗教中祭祀所用,也代表了救贖。

這部電影也是宗教題材的電影,這個故事發生在1630年,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作品,影片為了還原現實,大部分都是還原文獻,非常有趣的是這部電影還得到了XJ組織的贊助。

導演整部電影都是採用自然光線拍攝,拍攝了25天,他把電影的焦點對準人性以及宗教上面,引起觀眾的思考,電影有很多地方的隱喻都讓這部作品有了更多的解讀空間。

引誘犯罪的不是《女巫》,而是人心底的慾望

電影不像其它恐怖片那樣刻意製造陰沉影像、恐怖畫面,在觀看的時候會因為這部作品的真實被吸引,從而進入到導演設置的電影情緒中,感受人物的心情,彷彿自己與角色共呼吸。

電影基調是深沉的,恐怖在無形中進入觀眾的心中。

宗教控制思想,人權就得不到保障

其實國外的宗教電影有很多,與國內的宗教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國內從來沒有宗教掌控國家的時候,他們永遠都是服從於皇權統治的工具,但是西方的宗教領頭人,是真的可以操縱人心,左右上層統治者,甚至可以廢除法律。

引誘犯罪的不是《女巫》,而是人心底的慾望

沒有經歷過這種宗教思想影響的國內影評人,其實是無法從心底感受到他們為何會對這些有獨特的感情,是沒辦法理解他們的思想、行為的,因為那是完全的西方文化。

就像他們無法理解儒家思想,也無法理解中國的和合中庸。因此這種宗教電影對我國觀眾來說,理解的都是淺層的表達,故事其實不復雜,複雜的是這些故事背後蘊含的思想理念。

引誘犯罪的不是《女巫》,而是人心底的慾望

女巫是這個電影的重點所在,一家人因為堅持自己的信仰不顧他人的看法,也算是與社會群體共同認知的脫離,在當時看來這種做法也沒有什麼稀奇的,人確實不應該順從於大多數人的選擇,只要你的選擇真的是與他人無傷害且正確,是不應該受到他人印象、抨擊的。

其實在電影中,我們也能看到主角對於這點看的也很開,從這裡開始電影正式走入主線,伴隨著詭異的音樂緩緩拉開序幕。

這一家人都挺有特色的,他們作為電影的主體,每個人都在這個電影中展現了個人魅力,也因為他們每個人的不同,所以通向的結局也是不同的。

引誘犯罪的不是《女巫》,而是人心底的慾望

每個個體都代表著某一類人,父親代表著不可左右的父權,他是這個家的掌舵人,決定著這個家的未來,是這個家最重要的組成,這個父親有魄力帶著全家人遠走,到荒郊野嶺生活。

不過這個人沒有遠見、也沒什麼能力,只能靠著販賣物品生活,他雖然愛家,可是能力的確低,無法撐起這個家。

母親是一個虔誠的教徒,堅信祈禱能解決一切,可是祈禱只是其一,還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動手去做,不是隻要祈禱完了,一切都不用做了。她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會抱怨、指責他人。

引誘犯罪的不是《女巫》,而是人心底的慾望

在父母雙方的性格分析下,會發現這個家庭的組成本就是不成功的,這兩個家庭的中堅力量卻是脆弱不堪的,他們一是沒有能力、二是對於生活不夠透徹,看問題過於偏激,思想行為也不符合常理。

當一個人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的時候,順從社會環境就是最好的做法,因為大多數人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規則,它不一定是正確的、完美的,卻一定是在群體中問題最少的。

引誘犯罪的不是《女巫》,而是人心底的慾望

因為這些原因,導致這個家裡的小孩出現了思想問題,最終迷失了的自己。

“墮落”是無聲的“反抗”

孩子永遠都是家庭的受害者,大女兒這個角色是悲劇角色,因為自己是這個家裡最大的孩子,就要受到家裡的指責,還需要幫助父母做一些事,總要受到父母的埋怨,這個小女孩總是默默的做事,因為她對這個家庭的愛是濃烈的,也正因為這份愛沒有得到回應,才把她變成了一個“魔鬼”。

引誘犯罪的不是《女巫》,而是人心底的慾望

她照顧的孩子丟了,父母埋怨他、針對她,這份愛慢慢被冷漠吞噬,被現實擊敗,不僅失去了自由,還失去了人權。當一個人被逼到角落的時候,無助到盡頭就是憤怒,無比的憤怒,她寧可失去一切,因為這一切都不再美好,她與黑山羊簽訂契約,走向了另一個世界。

如果想要打破這個社會的規則,就一定會經歷孤獨、不安、排擠,這些並不是因為對錯,而是人們都已經在規則之下達成了默契,人們都已經接受了這個規則,為什麼總有人想要打破這種約定的平衡?

引誘犯罪的不是《女巫》,而是人心底的慾望

這部電影就是想要告訴觀眾,這個規則的對錯和要看待的高度都是不同的,或許它存在問題,但它一定是有道理存在的,如果你想要打破它,需要付出的代價也必定要是負責的起的。

“度”這個字是我們一直在摸索的,當我們對這個字的理解達到了合格水平,就能夠正確的處理人際關係,處理生活中的大小事務,這個度既是對於社會、自我的包容,也是對這個灰色世界最好的妥協。

引誘犯罪的不是《女巫》,而是人心底的慾望

女巫的存在更像是一種致幻劑,她是導致這些家庭出現矛盾的直接原因,可是根本原因確是這個家庭的原因,是這個家庭的組成的問題,也是這個家庭“拍板”說話的人的問題。

這個故事並不難理解,這個故事中隱藏著對宗教的批判、對男權主義的批判、對角色性格的剖析,看上去平淡無常,實則充滿批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