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风度太迷人,景行行止度后人

《季羡林传》读后

大师风度太迷人,景行行止度后人

近来读书时总在想,阅读审美不能只靠读后的那么一点儿感觉来建立,看似沉迷,实所得寥寥,属“自我陶醉式”。它应建立于对作者的深入理解与对文本的深层思考相结合的基础上,我把它称之为“体验思考式”

遂开始尝试一边读某人的作品,一边读他的传记。《季羡林传》就这样纳入了我的视野。

大师风度太迷人,景行行止度后人

对当代学人来说,季羡林这个名字可谓如雷贯耳。人们这样评价他:兼容百家,学贯中外,学界泰斗;是中国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世界上最著名的梵文学者之一,是一位完全具备知识分子品格的人,他永远是气节性的象征。

大师风度太迷人,景行行止度后人

学者张中行认为,季羡林以一身而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我认为最难能的还是朴厚,因为在我见过的诸多知名学者(包括已作古)的中,像他这样的就难于找到第二位。”

的确如此,本书读罢,作为大学者的季老,学识上令我辈仰慕的吸引力自不必赘述,更令人为之倾倒的便是他人格上的朴厚魅力。

大师风度太迷人,景行行止度后人

初次接触季羡林的人,从他身着的半旧中山装往往会形成像个老农的印象。北京大学有一位新生,入学时莽莽撞撞地把他当成了校工,托他代为看管行李,老先生竟乐呵呵地应允了。季羡林自己也多次说过,他是农民的儿子,是一个“土包子”。

季羡林虽然寡言少语,但学术上有了他,就会平添几分轻松活跃的气氛。没有人会因他的沉默而拘束,在座的人都会感受到一种熨贴平淡的温暖和宁静。大家不在乎他说了没有,而在乎他是否来了,只要满是智慧的大额头有几分像寿星的季羡林来了,气氛就不一样。

是什么力量使一个农民的儿子,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成为闻名遐迩、卓尔不群的大学者;又是什么力量使一个留学德国十载的学者没沾染上一点洋味儿,而终生保持着一种朴厚的农民气象。

季老曾有肺腑之言: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对家国的这份朴厚情怀,熔铸于季老的一生中。

大师风度太迷人,景行行止度后人

这情怀,使他家事、校事、国事事事萦心;这情怀,使他中学、东学、西学,学学贯通。成为著名学者来自于这一情怀的刺激,终生保持农民气象,同样由这一情怀使然。

这位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以其高远的思考和纯粹的人格影响着我们的大师,他身上有太多迷人的“谜”,等着你走进《季羡林传》去一一解开。

大师风度太迷人,景行行止度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