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愛是一團火,輕易點燃我

《燃燒》雖然沒有在當年的戛納國際電影節收穫重要的獎項,也沒有像今年的《寄生蟲》在全球獲得廣泛的禮遇,但其創造的

場刊歷史最高分3.8分(滿分4分)已經足夠說明它的口碑和藝術水準了。

《燃燒》:愛是一團火,輕易點燃我

燃燒


電影的基本故事架構改編自知名作家村上春樹的《燒倉房》,原文裡充斥著留白和謎團的特質也被導演李滄東完美的複製到電影裡,幾乎可以說是將一出以懸疑性質為核心的故事以推翻故有的類型片體系的方式來重新塑造,可以說這是一次極其冒險的嘗試。

尤其是李滄東在故事的後半段同時結合了威廉福克納的《燒棚房》來進行融合創作,把原來在精神層面不夠具象的角色充分的提煉和飽滿性格特點,所以影片可謂是承載著村上春樹的神秘韻味和威廉·福克納老辣細緻的批評視角

《燃燒》:愛是一團火,輕易點燃我

燃燒


故事從慢燉細釀深入到最後尖銳意識的蓬勃爆發,完全體現著李滄東詩意般的電影語言的高度作者化和藝術性

影片講述做著作家夢的失意青年鍾秀找了份郵差的工作,在一次送貨的過程中,偶然間與童年好友惠美相遇,所謂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鍾秀很快對惠美產生了情愫併發生了關係

惠美是一個精神世界極其豐盈的女生,她嚮往非洲的廣闊世界,在前往非洲旅行之前,她請求鍾秀照顧她的貓咪。

《燃燒》:愛是一團火,輕易點燃我

燃燒


旅行回來後,惠美帶來了富有且自由自在的男子Ben,他與屌絲鍾秀的生活處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為一個惠美在旅途上認識的神秘富二代,他徹底奪走了鍾秀在惠美身邊的存在感,三個人因為命中註定的邂逅就這樣陷入糾葛的情感關係間。

《燃燒》:愛是一團火,輕易點燃我

燃燒


有一天,三人喝著酒抽著大麻,惠美不自覺的在夕陽下裸身獨舞,而本也是向鍾秀展示了一種奇怪卻又讓他無法抗拒的愛好那就是燒別人家的倉房,不以為意的鐘秀只是微微一笑。

而在此之後惠美突然失蹤於世,鍾秀為了自己心愛之人費盡心思的尋找,令人驚恐的是尋找到的種種蛛絲馬跡都指向了置身事外的本,終於鍾秀按捺不住內心的怒火,用自己的方式懲罰了本燃燒了心中的怒火。

《燃燒》:愛是一團火,輕易點燃我

燃燒


影片前半部分的節奏相當平緩對於沒有觀看藝術電影習慣的人來說甚至還有些乏味,除開一些男演員自瀆和女演員大尺度露鏡畫面以外可能大部分人都無法堅持看下去。

待影片進入惠美失蹤之後整個故事突然變得撲朔迷離韻味十足起來,你就會明白什麼叫做大師級的敘事手法,看似輕描淡寫實則入木三分。

《燃燒》:愛是一團火,輕易點燃我

燃燒


更重要的是李滄東散文般的電影語言,習慣於自然光的真實和樸素,演員配合大自然浪漫魔幻的奇妙瞬間即興表演,跟故事本身的殘酷的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從文本上來說其實這是一個營造真實性如何走向迷霧的故事,試圖去探討空虛的內心和無奈現實的關係,而李滄東導演只是負責去提出了一個問題“物質享受是否就等於精神世界的滿足“,這是對現代全球年輕人精神面貌的一次拷問,一次對現實赤裸的審視

《燃燒》:愛是一團火,輕易點燃我

燃燒


比如片中鍾秀,惠美和本三個角色代表著不同的物質階層,但精神層面都有各自的迷糊與茫然,惠美曾經在片中提出了一個論點是關於“little hungry”(小飢餓)和“great hungry”(大飢餓)

所謂小飢餓是解決物質層面的溫飽,大飢餓則需要解決內心的空虛以及滿足思想層面的追求

《燃燒》:愛是一團火,輕易點燃我

燃燒


關於精神層面鍾秀在如何開始創作的思考中陷入泥潭,惠美自以為找到了內心的答案但是本對她的反應卻是打哈欠,角色間總是包含著複雜又微妙的心理。如果內心層面的飢餓不能被善待,那麼終有一天

現實的逐漸壓迫會使之爆發從而燃燒犯下大錯

電影中充滿著各種隱喻和符號元素,體現了李滄東對社會現實的高度觀察和深遠的關切,赤裸的展示當下年輕人的生存狀態。比如影片每場戲的背景裡會有極其明顯的當下時事熱點穿插於背景之中,比如新聞電視裡的川普,麥田下隔岸的對朝廣播,夕陽下隨風飄蕩的太極旗

《燃燒》:愛是一團火,輕易點燃我

燃燒


李滄東說:“我的目標從來不是要讓觀眾完全理解這部電影,我想要讓觀眾調動所有感官去去感受故事的不同層次、去體驗這些謎團。”

所以這也正是影片的需要觀眾去分析揣測之處,三角關係的迷人之處在於有些事不可言,言出的不見得就是真實的。而影片最牛逼的地方是選取了鍾秀的視角,讓觀眾只看到鍾秀看到的一切,我們自然而然的根據鍾秀髮現的蛛絲馬跡去懷疑Ben的黑色內心。

《燃燒》:愛是一團火,輕易點燃我

燃燒


根據影片視角的提示,我們會潛移默化的認為本口中的所謂燒棚房的習慣其實是去殺害自己認識的新交的女性朋友,同樣的片中的鐘秀也是認定Ben口中的燒棚房是殺女人,同時他自己內心長時間抑制的憤怒終於迸發,繼而在影片末尾完成了屬於鍾秀自己的“燒棚房”

總而言之,《燃燒》的創作思路不是帶領觀眾走出迷宮,而是把觀眾帶進迷宮再棄之不理。所以我們如果真的要探討影片創作的意義所在就必須要去了解下李滄東導演拍攝這部影片的動機和初衷。

《燃燒》:愛是一團火,輕易點燃我

燃燒


再拍攝完成《詩》之後李滄東足足八年沒有創作新片,他屢屢拿起又放下,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一部電影只要有意思、觀眾喜歡,具有一定的完成度就足夠了麼?對我來說好像還不夠,每次我都會自問’這個一定要由我來做嗎?’”

而當時剛好有一個契機, NHK電視臺邀請李滄東導演拍一部村上春樹小說改編的電影。一開始他並不想親自指導,而是打算自己製片讓年輕人來導演。

《燃燒》:愛是一團火,輕易點燃我

男主角

直到當時選擇合作的青年編劇吳正美向他推薦說《燒倉房》這個小說的神秘留白可以拓展成一部電影長片,他才意識到精神層面的自我反省和沉思就是這部影片的核心所在

而所謂的燃燒就是如何去釋放自己怒的存在。就好比社交網絡上有許多鍵盤俠喜歡跟人抬槓或撕逼去燃燒心中的怒氣,但他們從不會從自己精神層面去反省和思考。

《燃燒》:愛是一團火,輕易點燃我

燃燒


但人與人之間總是存在距離感和不確定性,與其去解決撕逼的問題還不如拋出為什麼要撕逼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影片總是故意留下懸念讓觀眾去猜測的原因,因為故事所謂的真相只取決於你怎麼看,作為觀眾的你想賦予其什麼樣的意義。

因為所見不一定為實,故事只是幾個角色之間的事,具體發生了什麼事情是要讓人猜的,而不是要在鏡頭前直白髮生。電影的魅力在於虛構,如果所見即真實,那麼沒見過的東西就一定是不真實的嗎?

《燃燒》:愛是一團火,輕易點燃我

燃燒


其實電影就是一種視覺藝術,而鏡頭的特質是帶來充滿誤解的疑惑,而《燃燒》正是利用這種疑惑的魅力,締造出神秘的精神內核,拋下多層懸疑的設置,讓觀眾在憤怒、困頓和無助感多種情緒間模稜兩可的思考著。

比如惠美本身就是一個愛撒謊的女人,難道Ben真的就對其下了狠手嗎?真相不得而知,或者說這部影片沒有真相,而是在於身為觀眾的你更願意往哪個方面去猜。

《燃燒》:愛是一團火,輕易點燃我

女主角


所謂大成若缺,只有拿掉拼圖的幾塊讓你找不到答案才會讓觀影者陷入永恆的沉思和探秘中,而觀眾這種思想程度上的茫然無措也正是電影故事裡幾位主角所面臨的困境和桎梏,其實有時候人生和真相都是一樣不需要一個唯一的答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