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兒(上)

河南是中華民族與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中國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造紙、火藥三大技術均發明於河南。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河南,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即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及商丘、南陽、許昌、濮陽等古都,為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省份。從夏朝至宋朝,河南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河南自古就有“天下名人,中州過半”之說,有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范蠡、商鞅、蘇秦、呂不韋、李斯、賈誼、張衡、杜甫、韓愈、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李賀、岳飛等歷史名人。(以上資料均來自與百度百科)

尋根兒(上)

洛陽牡丹


作為一個喜好中國歷史,又對金庸先生筆下的江湖世界倍感好奇的我,在第一次踏上河南這片土地之後,就被它濃郁的地方特色與文化底蘊深深地吸引住了。尋找華夏文明的根也就成為了我們此行的最終目的。

4月26日,咱們重慶自駕遊聯合中心的車隊清晨在服務區集結之後,浩浩蕩蕩地往此行的第一站-三門峽進發。經過十小時的奔波,車隊終於安全抵達目的地。迎接車友們的第一餐就是頗具當地特色的-十碗席。陝縣十碗席的起源和豫西當地的氣候有很大關係。豫西山區雨量較少,氣候乾燥寒冷,民間飲食多用湯菜兼之,喜歡香辣鹹酸,葷素搭配,以抵禦乾燥寒冷。吃飽喝足之後入住酒店。酒店有獨立的溫泉區,可以幫助大家洗盡一天駕駛的疲乏,配套的還有檯球室、網吧、乒乓球室、兒童遊樂區,最牛的是居然還有一個自己的電影院,喜歡看電影的朋友可以躺在電影院裡的沙發上看看電影,放鬆心情。

尋根兒(上)

酒店大堂


尋根兒(上)

酒店房間


尋根兒(上)

酒店配備的電影院當日排片


一夜無話。第二天,隊友們神清氣爽地出發前往此行第一個景點:地坑院。地坑窯院作為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樣式,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築,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築之一。 被譽為“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2011年,地坑院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尋根兒(上)

地坑院


在地坑院裡,每一個院子在展現獨特的建築風格的同時還成列了代表當地民風民俗的傳統文化。讓大家深切體會到當地人民的心靈手巧。

尋根兒(上)

地坑院內部


地坑院裡麵包含的文化內容實在太多,為了節約篇幅,只得一圖帶過,不過這個景點確實算得上本次行程中強烈推薦的地方之一。

在地坑院外,就是一片仿古建築群,收納了豫陝晉地區的名特美食(三門峽地處豫晉交界處,與陝西僅80公里之隔)。儘管吃過早飯,看到琳琅滿目的美食,也讓我不由得食指大動,吃唄。我先選擇的是BIANGBIANG面,面塊經手工拉扯而成,放上簡單的調料,最後淋上一勺熱油在辣子上面就算完工。因為河南地區盛產小麥,再加上師傅長時間的碾壓,所以從口感上,吃起來更顯得勁道十足。

尋根兒(上)

BIANGBIANG面


吃完biangbiang面,又往前走,又被一種沒吃過的東西給吸引住了。思想鬥爭了半天,大腦終於勸服胃再忍一忍,坐下又吃。

尋根兒(上)

美食街


尋根兒(上)

餄餎面


一直不知道這兩字念什麼,去問老闆又因為他口音太重,聽半天也沒鬧明白。最後吃了半碗,又喝了些湯,就躺車上去感受麵食在胃裡逐漸膨脹的奇妙感覺了。

在吃完早餐、biangbiang面和這個面之後,車隊啟程了。因為我們準備去洛陽帶大家品嚐享譽全國的洛陽水席了.....我的胃表示工作壓力太大。

到了洛陽不吃水席就如同到了重慶不吃火鍋一樣。它是河南洛陽一帶特有的特色傳統名宴,屬於豫菜系。洛陽水席始於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迄今保留下來的歷史最久遠的名宴之一。它有兩個含義:一是全部熱菜皆有湯-湯湯水水;二是熱菜洛陽水席吃完一道,撤後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樣不斷地更新。 洛陽水席的特點是有葷有素、選料廣泛、可簡可繁、味道多樣,酸、辣、甜、鹹俱全,舒適可口。

尋根兒(上)

真不同水席


尋根兒(上)

水席表演


我們來吃頓飯,沒有想到甚至驚動了中央,皇帝都出來講話了。嘿嘿!這家店曾經接待過很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包括......周總理。5555一說到他老人家,我又想起杭州西湖畔樓外樓那480元一道的“叫花雞”了。菜品一共近30道,大家一邊吃飯,舞臺上還有人表演歌舞和豫劇。勉強吃了一些之後,我就在旁邊孤獨地打嗝......

下午,車友們前往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遊覽。我則和陳領隊躺車上,讓血液迴流到胃部,加快消化。因為幾個小時之後,我們又要去焦作一家有三百年曆史的驢肉老店吃晚飯了。

正所謂“天上龍肉,地下驢肉”,這獨特的地方美食體驗將會幫助隨行車友們更加深入的瞭解當地人民的一種生活習慣。

尋根兒(上)

鬧湯驢肉


尋根兒(上)

酒店


吃飽喝足,回酒店睡覺。明天咱們就即將踏上此行最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穿越太行掛壁公路。

寫這篇遊記之前,本來想就庸俗地取一個“太行掛壁公路穿越遊記”之類的名字。後來覺得我們這次的旅程更像是帶領大家去尋找一種歷史的根!

在現今城鎮化與中國經濟騰飛的催動下,高樓大廈隨處可見,讓大家站在每一個城市中心都有種不知身在何處的錯愕感。我們帶大家到這裡,到地坑院,才瞭解到上百年前,當地人民是怎麼利用自己的智慧,因地制宜的修建住房,地坑院不僅抗震、防風、還防盜,這就是一種建築的根。

我們帶大家去聽豫劇,雖然咿咿呀呀的完全聽不懂,但這個起源於河南,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中後期的劇種位列與中國五大戲曲之一,被西方人稱之為“東方詠歎調”。這也算得上是一種華夏藝術的根。

我們帶大家儘量去品嚐當地地道美食,口味是否合適兩說。一道地方美食從發明創造,再經歷數百年人口遷徙與地方經濟變化的演變,推陳出新的走向全國乃至世界,但在它的發源地,追求的永遠是那種傳統的口味。所以,這也算是一種飲食的根。

最後一種就是我們一直追求的自駕遊的“根”。現在網絡發達,每一個叫得上叫不上號的景區名稱只要一百度,成千上萬的圖片、視頻坐在家裡就能看到,更莫說隨著今後的VR技術成熟,足不出戶就能360度全方位的遊覽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只要一上淘寶,可能第二天就能品嚐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那為什麼我們還要車馬勞頓的跑那麼遠呢?因為我們有著網絡永遠無法給您的切身體驗。上月還光禿禿的樹,這次看到已經滿是蒼翠;千里之外,之前素不相識的人圍坐一起,杯盞交錯,結識了新的朋友,同時也釋放了自己在城市中積存的各種壓力。因為無論您在工作上是什麼總,什麼長,可能到了這桌子上就變成多少號車的某老師,同程之後,大家各自拂然而去,意氣相投的各自留下微信,以便今後有空再聚。覺得無趣,行程結束之日也就各奔東西,留下的僅僅是自己對於這段旅程滿滿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