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這個劃為3區1縣新5線城市被譽為“中國碳谷”

安徽省這個劃為3區1縣新5線城市被譽為“中國碳谷”


杜集區

來歷名稱 1980年5月8日,設立淮北市杜集區。區名以杜集村為名。


安徽省這個劃為3區1縣新5線城市被譽為“中國碳谷”


相山區

來歷名稱 1963年3月成立相山辦事處,1970年4月改為相山區。區名可追溯至秦朝建立的相縣,而相縣之名取自山名“相山”。


安徽省這個劃為3區1縣新5線城市被譽為“中國碳谷”


烈山區

來歷名稱 1981年5月8日,淮北市設烈山區,以烈山礦區為名。礦區和行政區之名均源於淮北市區東南十公里處的“烈山”。


安徽省這個劃為3區1縣新5線城市被譽為“中國碳谷”


濉溪縣

來歷名稱 1950年7月1日,析宿縣西境置濉溪縣,以一條河流“濉溪”而得名。

據說古時此處有一徐姓人家,為往來過客提供食宿之便,故此處被稱為徐口子、徐溪口、濉溪口。明代濉溪僅為相城鄉的一個農村集市。清順治三年(1646年)相城鄉移駐於此;雍正八年(1730年)宿州州府移駐,旋撤;同治四年(1865年)鳳潁府知署由南坪集移駐於此。1950年7月析宿縣西部新設濉溪縣,縣治設於濉溪鎮。

 濉溪周圍地勢低窪,又處於黃泛區,加之東有濉河,西有溪河,所以舊時水患頻仍。溪河原於老城東匯入濉河,水從東來也匯入濉河的西流河相距甚近,每當汛期,溪河受洪峰侵入常倒灌成災。為除此患,明嘉靖年間水利總督白昂治濉時,將溪河入濉之口堵死,使其移至濉溪南黃橋入濉。此舉雖有所改善,但並未根除水患。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安徽巡撫高晉勘修濉河,看到濉溪口“宛在水中”,於是便命鳳陽知府項樟環濉溪城築堤防水,民感其惠,稱之為“項公堤”。直到清咸豐年間,朝廷撥款,將溪河改道引入巴河(今王引河),才基本解除此處水患。   

  明萬曆年間,徐溪口村民便在村四周挖壕築圩,既防水又起防衛作用。1855年(清咸豐五年)捻軍首領張樂行攻佔濉溪口,此後為抵禦捻軍,沿水圩四周築土城。1886年(光緒十二年)由地方紳士倡議,採取官府撥款、集市抽稅、商民捐款捐工等辦法,廢土城建磚城,於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竣工。城牆呈東西長、南北窄的不規則長方形,周長近3000米。1947年第二次解放後,該城被全部拆除。   

  明代時濉溪僅為相城鄉的一個農村集市,因為濉河水運之便,故商業日益興盛,釀酒業也日益發展。1646年(清順治三年)相城鄉移駐於此;1730年(雍正八年)宿州州同移駐,旋撤;1865年(同治四年)鳳潁同知署由南坪集移駐於此。清末修建城牆後,濉溪有大發展,作為小城鎮,有居民約2000餘人。   

  建國後,1950年1月析宿縣西部新設濉溪縣,縣治設於濉溪鎮。1977年2月濉溪縣由宿縣地區劃歸淮北市。由於濉溪老城屬採煤塌陷區,所以該縣從70年代後期起在符夾鐵路以西的無煤地帶建起三縱六橫街道的新城,濉溪鎮面積擴大。 據說古時彼處有一徐姓人家,為往來過客提供食宿之便,故此處被稱為徐口子、徐溪口、濉溪口。明代濉溪僅為相城鄉的一個農村集市。清順治三年(1646年)相城鄉移駐於此;雍正八年(1730年)宿州州府移駐,旋撤;同治四年(1865年)鳳潁府知署由南坪集移駐於此。1950年7月析宿縣西部新設濉溪縣,縣治設於濉溪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