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只是漢族習俗嗎,有沒有別的少數民族也要清明節掃墓祭祖。為什麼?

塞外失馬翁


清明本是24節氣中一個普通的歲時節令,至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起初,清明節並沒有祭祀先人的習俗,但後來逐漸與日期相距僅一兩天的寒食節相融合,發展為中國重要傳統節日。這個節氣萬物復甦,是適合耕種的時令,從此進入農事大忙的階段。

  寒食節本是古代的禁火忌日,後來與晉文公悼念恩人介之推的傳說相附會,寒食節掃墓成了一種普遍的社會行為。清明節與寒食節,兩個民俗節日交融後,禁菸冷食的習俗日趨淡化,祭祀先人的習俗越發凸顯。由於我國的歷史起源於農業文明,農耕技術、家庭事業、宗親宗族等都講究世代傳承,所以2000多年來,清明節追思先人,成為中國人傳承不息的特有風俗。

  在我國,除了漢族以外,還有一些少數民族同樣有過清明節的習俗,如我國北方的滿族、赫哲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錫伯族;以及南方的壯族、侗族、彝族、白族、畲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土家族、納西族、布依族、普米族等共計25個民族,都過清明節,只是過節習俗不盡相同。

  例如,壯族群眾對祭掃祖先陵墓十分看重,過清明節時要全家出動,帶上五色板、肉、香燭、紙幡等到祖墳去上供,行拜禮;而土家族人們在清明節這一天要上墳掛青,家裡要吃豬頭肉,有“清明酒醉,豬腦殼有味”的說法;另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些地方,至今仍然保留古風,清明節要上山採艾蒿,洗淨切細後,與糯米、臘肉、蒜苗、五香、鹽等混合蒸熟,叫作“清明粑”。

  清明節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無數海外遊子所謂“認祖歸宗”、落葉歸根的重要紐帶。在我國,清明節的基本內容,以掃墓祭祖、踏青春遊為主,但正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民族的清明節習俗也是各有特色,頗有趣味和文化內涵。


讀心賞文


清明掃墓祭祀祖先是我國清明節的傳統活動之一,各民族雖然也流行過清明節,但祭祀風俗與漢族的習俗稍稍有不同。

掃墓

滿族清明節

滿族的歲時節慶風俗與其先世女真人一樣,受漢族習俗影響較深,也過春節、二月二、清明節、中秋節,但其歲時節日表現出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點。

滿族受漢族風俗影響,也於清明節上墳祭祖。不過,祭祀方法與漢族風俗不同。漢族的風俗是焚燒紙錢後在墳頂上壓紙,而滿族則是插“ 佛 託 ”。 插“ 佛 託 ”即 插柳枝。在滿族所信仰的薩滿教的傳說中,柳是人類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孫。清明節在墳上插柳為祭,表示後人不忘先祖。

白族清明節

清明節也是白族祭祀祖先的日子,節俗與漢族相同。每年農曆三月初的清明日,白族人家家要準備豐盛的食品前往本家祖墳上祭奠。供品有香腸、燻豬肝、排骨、肉、鮮魚、雄雞等,還有各種新鮮的蔬菜和酒。一般人家都要邀請一些親朋好友一同前往。

到了墳地,先要將折來的楊柳枝插在墳前,然後在各祖墳前獻上供品,新喪者墳前的供品要稍豐厚一些。晚輩的兒媳、姑娘們在新墳前大哭一場,以訴對亡者的懷念之情。祭祀完畢,所有上墳人圍坐在墳場附近食用各種食品,直到傍晚才回家。

納西族清明節

清明時節,納西人也和漢族人一樣,舉行祭祀儀式。每年清明節麗江、中 甸 一 帶 的納西族祭祖儀式在天井裡舉行,而且只祭祀曾祖父母、祖 父 母 和 父 母 。 祭祀時,在地上插三根白慄樹,並在樹前安放三個石頭,代表所要祭祀的祖先,然後燒香點燭,擺上酒、肉、飯、茶等供品。祭祀還分為生祭和熟祭。祭祀活動由東巴主持,東巴口唸返魂經,全家男女老幼向代表祖先的三塊石頭磕頭祭拜,每唸到祖先名字時便敬酒獻飯。

此外,我國還有其他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也流行清明節,如朝鮮族、撒拉族、傈僳族、拉祜族、阿昌族、錫伯族、毛南族等。佤族在清明時舉行取新火節,這與漢族的寒食取新火意義相近。



易經風水玄學


我來給你補充幾個。

拉祜族的清明節在二月八之後,祭祖則在天井,祭時在地上插三顆白慄樹,前放三塊石頭,代表要祭祀的祖先。接著由巫師主持儀式,全家向祖先叩頭,每念道祖先名字,便敬酒獻飯。

達斡爾人把清明節叫“寒稀”。是日,家家戶戶都要到莫昆或貝功墓地掃墓,設供焚香,叩頭行禮。

朝鮮族人清明節上墳時,帶上有朝鮮族特色的供品,有打糕、明太魚、泡菜、自家釀製的米酒或山葡萄酒等等。把墳墓上的草割掉、將墳墓培土整修後,將供品整齊地擺放到墳前,意思是請已故之人享受美餐。與漢族人相同的是,朝鮮族人也將清明節稱為寒食節,禁火,吃冷食。

三月三是布依族的傳統祭祀節日,相當於漢族人的清明節,節日這天關嶺地區的布依族要做清明粑;望謨地區的布依族要吃三色糯米飯;羅平一帶的布依族群眾要用雞、豬、羊進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動。節日期間,布依族孩子們揹著煮熟的紅雞蛋到河邊玩水車,青年人在河中游泳、劃竹排、打水仗。各家的父母要準備上好的飯菜,送至河灘與孩子們共餐;有的地區組織集會,進行社交活動;有的地區的布依族一村或幾個村子共建社祠,殺豬宰牛吃黃色糯米飯供祭社神山神。

壯族的清明節在每年農曆三月間舉行,跟漢族一樣,這一天家家都要燒香設供,祭祖拜墳。過去通常是同一宗族的所有家庭集體舉行掃墓儀式,後改為各家各戶自祭。屆時,除年老體弱者外,其餘家庭成員必須參加。人們帶上花糯,肉餈粑依次到各個墳墓前去供祭,供品必須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了不吃,認為帶回家會招鬼進門。


行於桑田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少數民族的祭祀風俗與漢族有所不同。

滿族清明節

滿族的歲時節慶風俗與其先世女真人一樣,受漢族習俗影響較深,也過春節、二月二、清明節、中秋節,但其歲時節日表現出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點。

滿族受漢族風俗影響,也於清明節上墳祭祖。不過,祭祀方法與漢族風俗不同。漢族的風俗是焚燒紙錢後在墳頂上壓紙,而滿族則是插“ 佛 託 ”。 插“ 佛 託 ”即 插柳枝。在滿族所信仰的薩滿教的傳說中,柳是人類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孫。清明節在墳上插柳為祭,表示後人不忘先祖。

白族清明節

清明節也是白族祭祀祖先的日子,節俗與漢族相同。每年農曆三月初的清明日,白族人家家要準備豐盛的食品前往本家祖墳上祭奠。供品有香腸、燻豬肝、排骨、肉、鮮魚、雄雞等,還有各種新鮮的蔬菜和酒。一般人家都要邀請一些親朋好友一同前往。

到了墳地,先要將折來的楊柳枝插在墳前,然後在各祖墳前獻上供品,新喪者墳前的供品要稍豐厚一些。晚輩的兒媳、姑娘們在新墳前大哭一場,以訴對亡者的懷念之情。祭祀完畢,所有上墳人圍坐在墳場附近食用各種食品,直到傍晚才回家。

納西族清明節

清明時節,納西人也和漢族人一樣,舉行祭祀儀式。每年清明節麗江、中 甸 一 帶 的納西族祭祖儀式在天井裡舉行,而且只祭祀曾祖父母、祖 父 母 和 父 母 。 祭祀時,在地上插三根白慄樹,並在樹前安放三個石頭,代表所要祭祀的祖先,然後燒香點燭,擺上酒、肉、飯、茶等供品。祭祀還分為生祭和熟祭。祭祀活動由東巴主持,東巴口唸返魂經,全家男女老幼向代表祖先的三塊石頭磕頭祭拜,每唸到祖先名字時便敬酒獻飯。

此外,我國還有其他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也流行清明節,如朝鮮族、撒拉族、傈僳族、拉祜族、阿昌族、錫伯族、毛南族等。佤族在清明時舉行取新火節,這與漢族的寒食取新火意義相近。



JASONLIN53


與西方數典忘祖、一切向前看的功利文化不同,大中華文化圈向來敬祖、守秩,再加上“慎終追遠”的儒家文化已經浸潤了這片土地2500年,承載這一文化內涵的清明節早已不是漢族的節日,而是整個中華文化圈的節日。

據統計,中國的滿族、赫哲族、侗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習俗。而且少數民族能歌善舞,風情各異,在過節習慣上還要更有意思。以下是我整理的少數民族“清明過節九趣榜”,清明已來,博大家一笑。

壯族:全家出動,帶上五色板、肉、香燭、紙幡等到祖墳去上供,行拜禮。

土家族:上墳掛青,家裡要吃豬頭肉,有“清明酒醉,豬腦殼有味”的說法。

苗族:上山採艾蒿,洗淨切細後,與糯米、臘肉、蒜苗、五香、鹽等混合蒸熟,叫作“清明粑”。

滿族:在薩滿教傳說中,柳是人類的始祖,清明節在墳上插柳為祭,表示後人不忘先祖。

白族:晚輩的兒媳、姑娘們在新墳前大哭一場,以訴對亡者的懷念之情。祭祀完畢,所有上墳人圍坐在墳場附近食用各種食品,直到傍晚才回家。


納西族:祭祀時,在地上插三根白慄樹,並在樹前安放三個石頭,代表所要祭祀的祖先,然後燒香點燭,擺上酒、肉、飯、茶等供品。祭祀活動由東巴主持,東巴口唸返魂經,全家男女老幼向代表祖先的三塊石頭磕頭祭拜,每唸到祖先名字時便敬酒獻飯。

布依族:布依族的祭祀節日是三月初三節,相當於清明,人們將炒好的包谷花在三月初三這一天帶到山坡上邊吃邊唱歌,據說這樣可以堵住地蠶的嘴,使農作物免遭其害,所以這個地區也將三月三稱為“地蠶會節”。

蒙古族:蒙古族在清明要在墓前燃起一堆旺火,然後全家人圍著墓地轉三圈,再把帶來的炒米、炸果子、糖、酒、茶等素食作為祭品投入火中。火越旺越好,寓意旺火能將祭品順利地送到先人那裡供其食用。

錫伯族:他們的清明節又稱“魚清明”,因為錫伯族屬於漁獵民族,在清明恰逢產魚期,錫伯人要拿魚肉去祭奠故去的親人。但祭奠過程中不能大聲哭叫,以免驚擾先人。

九趣榜,九九歸一,祝民族大團圓,福澤恆久遠。


樸一吹新詩美研


中國有25個民族過清明節 掃墓踏青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就要到了。學者稱,中國有25個民族過清明節,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烏丙安說,與西方人比較,東方人、特別是中國的漢民族,祖先觀念非常濃厚。這恐怕與起源於農業文明,農耕技術、家庭事業、宗親宗族等都講究世代傳承有關,也與儒家思想觀念有關。因此,兩千多年來,清明節追思先人成為漢民族傳承不息的特有文明。

烏丙安教授指出,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侗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習俗。有一些少數民族清明節過得比漢族更隆重、更有味道。

烏丙安舉例說,壯族對祭掃祖先陵墓十分看重,屆時要全家出動,帶上五色板、肉、香燭、紙幡等到祖墳去上供,行拜禮。土家族在清明節這一天要上墳掛青,家裡要吃豬頭肉,有“清明酒醉,豬腦殼有味”的說法。一些民族在清明踏青郊遊時,還逐漸加入了盪鞦韆、放風箏、踢球等豐富多彩的健身娛樂習俗。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去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閒中好166


紅河州的傣族也興清明節掃墓上墳,而且還要在墳山祭祀獻飯,下午回到家殺豬宰羊辦伙食宴請親戚聚餐。哈尼在墳山還興鳴放銅泡槍。臨滄市習俗有在墳山生火煮飯熬雞在墓前吃飯。(配圖2:元陽縣傣族服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