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快手才是真正的見世面

你好,我是逸生君proor。

我是一個探知慾很強的人,留戀揹包走在路上與人交談的感覺。永遠都想著,我要翻過下一座山,到下一個村子,去下一個國家。

想進入到別人的大腦裡去,去看不同的人,對不同的事,有怎麼樣的不同見解。

有一次我去到一些偏遠的山區,也是在那裡,我第一次正式接觸我完全無法理解的快手。

村民們快手用得很溜,在農活的休息間隙,總是笑呵呵地看著手機。

我開始以為是直播。後來我直接湊過去,原來她們對著在快手上唱民歌的人、吃超大烤魷魚的、吃相誇張的小姑娘樂個不行。

她們想讓我加入,讓我挑幾個視頻看,我擺了擺手。

我當晚下載了快手,發現了一個我明明很熟悉,卻又從未仔細瞭解過的世界。

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來自一個揹包客,一個長期從事扶貧調研、深入群眾的朋友。

讓我們從他的職業視角,來認識一個比真實更真實的世界。

01.

這個“充滿問題”的世界是真的

說我熟悉,是因為這恰恰是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告訴公眾,現在中國還有許許多多的社會問題沒有被解決。

比如我在眾多的精準扶貧的調研項目上,將項目地的情況反饋在大城市裡的客戶——他們往往都非常驚訝:

“中國真的還有這樣的地方?”

是的,遍地都是。

我在學校的時候,我的人類學學科導師曾經給我看過一個視頻,關於First World Problems(第一世界問題,是指微不足道的煩心事,和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嚴重問題形成鮮明對比)。

當真實的社會存在著吃不飽、活不下去的問題時候,我們的煩心事是Wifi連不上,忘帶手機,和某一家的海底撈服務似乎沒這麼好。

在視頻裡,這些第三世界國家的人們將第一世界的問題們念出來,形成了一種引人深思的反差。

而巧的是,我身邊許多的公益機構,就致力於這樣的使命:讓更多的人關注到邊緣的社會問題,參與到解決社會問題的行動中來。

舉個例子,如果沒有“冰桶挑戰”,那麼可能大部分人一輩子都不會聽說“漸凍症”、“漸凍人”。

但即使我知道了“漸凍人”,我真的瞭解他們嗎?他們的生活是怎麼樣的?他們究竟面臨著什麼樣的挑戰?

我在快手上看到的弱勢群體:

看快手才是真正的見世面


看快手才是真正的見世面


▲分別是孤寡老人(左)、塵肺病人(中)、瓷娃娃小姑娘(右)

我能想象這個孤寡老人沒有人陪伴,每天只能靠著自言自語和通過僅有的平臺與人溝通,他每天只上傳一張照片,配一段文字。

▲分別是肢體殘障的朋友(左)、自閉症兒童與康復中心(中、右)

我在杭州去過兩個自閉症的公益機構,幾乎每一次去都給我帶來重大的衝擊。

從完全不瞭解他們到記得他們的名字,從擔心他們到佩服他們,原來他們還可以畫出漂亮的畫、做出漂亮的手工!

快手上同樣也有“14歲未婚先孕媽媽”、“男人打女人的家暴”的短視頻。

這也是快手的槽點所在,當我回到杭州上海,想要和朋友去聊一聊快手上的現象時,他們總是說“快手上這麼多問題,他們為什麼不管一管?”

可是,並不是快手下架了這些視頻,這些問題就不存在了。

我做雲南文山的一個項目,我們去村民家裡談事情,家裡的女性就一直一言不發地幹活、做菜、倒酒,菜忘放鹽了還會被責罵,直到我們吃完,她們收拾完我們的碗筷,她們才能開始吃。

我相信很多女權、平權主義者看到這裡就已經生氣了,當時在場的我,也有說不出的無奈。

我能做點什麼呢,我能和他們無障礙地交流“平權”這樣的概念嗎?

所以你看,這樣的問題,甚至比這還要嚴重的問題,都在中國的角角落落。

我看到過太多未婚先孕的十多歲少女,吃不飽飯又沒錢只能去偷盜的青少年,村莊沒有產業不得不去獵殺保護動物來賣錢的村長……

而當你看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指責、舉報是沒有用的。

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

而看到了,我希望每個人能多想一步:他們為什麼會這樣?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做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甚至認為,公益機構都應該好好利用快手,讓更多人關注到每個機構所關注的問題中來。

日常的短視頻或許在這個層面才是最好的載體:

扶貧機構可以讓公眾看到什麼才是“貧困的一天”;

罕見病機構可以讓媒體來共情“罕見病人的生活困境”;

環保機構可以讓政府看到被汙染的環境是怎麼“影響周邊社區生活”的……

因此,以“青少年性教育”為例,無論是在線上的快手知乎的內容輸出,還是線下三色幼兒園事件的爆發,我都想問一句:

你願意為中國的“青少年性教育”付出你的時間與精力嗎?

吐槽容易,但是發現問題背後的原因、去解決問題,你願意嗎?

02.

這個“低俗誇張”的世界也是真的

當我使用快手半個月,被幾個朋你居然喜歡這麼低俗的東西?”

唉,沒毛病,一個月前我也這麼想。你打開搜索引擎,看到對快手的介紹,往往就是“這可能是目前中國最受歡迎的直播流媒體平臺,但也是最庸俗的”。

快手上的世界是很真實的,而低俗也是這真實的一部分。

其實我相信,每個人都多多少少,瞭解中國的鄉村是怎麼樣的現狀,這種低俗感,有的時候就像過年回老家面對七大姑八大姨時候的感覺。

但實際上,他們曬吃超大烤魷魚的視頻,本質上,和我們曬在星巴克喝咖啡,是同一回事。

這些是快手上,你可能覺得“低俗誇張”的內容:

但是問題來了,他們自己知道這是“低俗”的嗎?未必。

他們缺少自知與自制,這兩樣東西,獲得過高等教育的你有,而他們,不一定有。

根據2015年國家統計局的調查顯示,中國大陸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教育程度人口僅為17093萬人。中國大陸大部分都還是都是小學初中文化。

而美國的數據顯然好看的多:

為什麼提到這一點,是因為“低俗”實際上是個相對的概念。

我想到自己在剛回國的時候,就有強烈的反文化衝擊,似乎身邊的一切都顯得那麼俗不可耐。

直到有一天,我指責父母“為什麼都不在電梯上靠右站,把左邊留出來?”他們一臉疑惑地問我為什麼要這麼做。

這個時候,我才意識到,這從來都不是他們“為什麼不做”的問題,而是這個問題本身背後的基本設定,他們都不知道。

你或許覺得快手上很多人在“販賣自尊”,但是他們可能連“自尊”是什麼詞都沒有聽說過。

在那些精準扶貧的項目地上,村裡的初中生說,他們的夢想就是在高中的時候就有一個女朋友,能陪她去一趟縣城把頭髮弄得漂漂亮亮的,帶給兄弟們看特有面子;

他們崇拜那個村裡的小賣部老闆,有很多好吃的,還能天天在手機上打遊戲;

他們的父母總是讓他們幹農活,他們羨慕那個一邊幹活一邊能把背上的紋身露出來的叔叔。

我想,這恰恰反映了鄉村教育的缺失。

當我改變了自己的心態後,我不再覺得某一個平臺或內容是“低俗”的,我也不再覺得我應該花時間吐槽他們。

如果我們把快手比作一塊農田的話,而用戶正是在這塊田上進行耕作的農民。

沒有受過教育的農民可能會為了獲得更多的產量而破壞土地,比如濫用農藥,不良種植等等;也有受過高級教育的返鄉青年採用生態種植的辦法。

我相信任何人上傳視頻都是有內在驅動的,這個驅動就在於對自己有好處,無論是為了回憶或者為了博眼球。

類比種這裡的農民群體(或者低知人群),都有自己的侷限,無論學識或審美或者心理。

所以在我們的現實世界裡,舉個例子,光四川留守兒童總數截止2017年就超過93萬,佔全國留守兒童總數的十分之一。

而留守兒童犯罪率佔未成年人犯罪70%,他們的孤獨、自閉、暴力傾向等心理問題也日益突出——

你在快手上看到那些不理解的內容,很有可能就來自於他們。

再說一次,並不是快手上沒有,這些問題就不存在。

希望這樣的景象,可以幫助到教育類公益機構,讓他們將這些問題展示出來。

這也正是他們希望所展示給政府與高知人群看到的——鄉村需要更好的教育。

就像《了不起的蓋茨比》裡面的一段話:

“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03.

但是這個世界是多元的

或許正是因為我,接收到了更好的教育,我才會意識到,“貼標籤”不是一個好行為。

在快手,我能看多很多鄉村的場景,但這也並不是全部。

快手不等於鄉村,快手也不等於低俗。當我用了半個月之後,我是真心覺得,快手上什麼都有。

世界本身就是多元的,我的一個朋友在幾天前的閒談中說道: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和我一樣,到了27歲這個年紀,才知道土豆是怎麼種出來的。”

真實的世界本來就是多元的,我相信互聯網已經給現在的年輕人提供了大量可以學習的機會。

我們有了TED,有了可汗學院,有了知乎和Quora,這些都是“往上爬”的資源。

那麼,能夠“往下走”的渠道並不多:

那些沒有肯德基與星巴克的地方是怎麼樣的?

那些你從沒聽說過的職業是怎麼樣的?

那一個搬磚工人的一天是怎麼樣的?

看快手才是真正的見世面


▲小涼山的電工生活(左)、一天到黑只剝桔子的婦女工人(中)、建築工地的情侶(右)

我們看到了很多我從未關注過的職業,或者,是我聽說過,但是不瞭解的職業:非洲的電焊工、鄉村裡的拖拉機師傅、餐廳裡打掃衛生的老奶奶……

看快手才是真正的見世面


看快手才是真正的見世面


你能想象這樣的危險工作嗎?

你看,他們是社會的“底層”工作者,被這個社會忽略已久。

他們上不了熱搜與頭條,他們讀不懂知乎,看不懂美劇。我們口中的自由平等博愛,對大多數人而言,依舊是一個第一世界問題。

而我能告訴你,一些多元世界的美好真實片段:

雲南中緬邊境的一家醫療服務NGO告訴我他們與當地病人之間的故事:

因為生活單調,其他網絡上的東西看不太明白,識字的也不多。我看有一些病人和家屬會記錄一些瞬間,能得到很多贊和關注,他們就笑的很開心。

還有一些治不好的病,本來心情很差的,每天看一下都會開心一點。這是我們(志願者)做不到的。

曾經去過的項目地貴州黎平的大哥告訴我:

我們這裡人喜歡唱歌啊跳舞啊,不怎麼識字。這兩年有人用了這個之後,被邀請出去演出的。

一開始我們還不知道。如果你過來旅遊,聽歌要收費的,現在你直接看,免費的,也能感受到。

我們一直想侗族大歌能走出國門,有人去德國法國表演,也能讓我們看到,多好呀。”

於此同時,這個多元的真實也包含著自殘、暴力、兒童安全。

而且不可否認的是,無論快手是否做到了足夠的內容管理,總會有一些遊走在邊緣地帶的內容,而這些內容,是帶來巨大流量的。

人天生就有好奇心,好奇心過了度就是獵奇;同理,展示欲過了度也就成為了虛榮心與自我膨脹。

不光光是快手,所有的流媒體可能都面臨著同樣的挑戰:

這樣的內容在商業流量上會帶來很強的資本價值,但是又很難避免幾乎是負面的社會價值。

電影允許多元,但也有分級制度。

快手也好,其他的UGC平臺也好,都需要好好停下來思考:

這樣的內容會不會給不同年齡段的人帶來不好的影響?平臺如何去做正向的引導?

多元是一把雙刃劍。

舉一個不那麼恰當的例子,我的大學,有來自100多個國家的學生。

我記得在課堂上,中日韓三國的學生操著不同的英語口音,為一個歷史事件吵得不可開交,畢竟每個國家的歷史書都不一樣;

也有偶爾出來的國際事件,我們的圖書館裡也剛好放著來自各國的報紙,你就能看到原來每個人的角度與立場都不一樣;

在一些研討會上,我們有時代表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發表見解,有時又代表國家和其他十幾個“國家”爭得面紅耳赤。

而這個時候,教授、老師的引導就顯得格外重要。畢竟大家都是血氣方剛的青年人,萬一真的出現打架傷人事件怎麼辦?

一方面,學校不會明令禁止這樣的討論

另一方面,學校又很難去鼓勵這樣的討論。所以設立規則及其邊界,是重中之重。

而一個更為合適的類比則是微信公眾號,從一個每個人都能發聲的自媒體平臺開始,微信漸漸設置了保護原創、消除謠言等等機制來讓這個平臺中的生態更為健康。

如之前做過的比喻,如果快手是一片農田,那麼這片農田的生態絕對不能允許農藥的使用過度,甚至要去更多地教育農民如何可持續地耕作。

看快手才是真正的見世面


那麼,在理想中有好的監管的基礎上,互聯網的發展給社會學、人類學調研帶來了非常大的便利,我們總算可以去看到那些我們看不到的大多數。

而對於他們而言,可能一點點的關注就是幸福,即使需要他們做一點誇張的行為;而他們也持續地在相互認同與相互理解中。

說到底,其實“我們”才是少數。

而有趣的是,這些“少數”也告訴我:

對於沉默的群體,你可以把他們當淳樸的好人,也可以把他們當無知的蠢蛋,但唯獨,別把他們當成空氣。

04.

這個世界也是溫暖的

我有的時候也覺得很奇怪,快手上居然沒有任何好看的濾鏡。

我自己嘗試發過幾個或復古或黑白的美食短視頻(本人吃貨),也沒有什麼關注量,從來沒有得到過一個666。

而一些偏遠山區的婦女們顯然比我擁有更多的粉絲,她們有的發連續劇,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自己。

我的外婆,可能一輩子沒有什麼特別的娛樂,不識字,看不懂大部分電視內容,喜歡聽戲。

她就像很多項目地上的老人們,沒有受過教育,沒有出過自己的村子,不識字,不瞭解動漫、網友和小確幸。

但如果有什麼App是她們可以完全平等地觀看與使用,似乎也只有快手了。

看快手才是真正的見世面


左邊是一對恩愛的老夫妻,每天把一些恩愛的日常發上來。而中間則是一個兒子為自己的年老父親治病打藥,我特意截了底下留言的圖,滿滿的都是鼓勵。

試想一個到縣城為父親治病的兒子,每天能做的不多,心理壓力也十分巨大,而在快手平臺上,有這麼多的陌生人給他鼓勵加油,那或許是他生活中能夠感受到的最好的心理安慰。

同樣,我想到在雲南,有一輩子沒有出過村莊的婦女,她每天的生活都是重複、單調的。

但是突然有一個手機App,能夠讓她將自己的平凡生活展現出來,還能得到這麼多的認可,這或許是她這輩子都沒有過的開心。

不知道會不會有人相信,我從睡前的知乎變成了睡前的快手,它甚至偶爾讓我有一些感動。

看快手才是真正的見世面


我不知道他們哪個是哥哥哪個是弟弟,但是一個總是照顧著另一個,這真的是平凡生活中的小美好。

看快手才是真正的見世面


有很多公益機構,在這個時代也會呼籲,不要歧視殘疾人,要尊重他們。

而我也正在快手上看到了如此堅強的兩位女性:用腳給自己化妝、用腳給自己的孩子穿衣服。她們靈活、自信,相信我,這樣的群體絕對不在少數。

我有的時候覺得,他們彷彿在通過屏幕對我說:

“請看看我的生活。”

那我們為什麼不能,不去評價他們的好壞而只是認可他們的不同與意義呢?

就像李銀河所說: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言論立場的權利。有關心政治和沉默不語的權利。

我相信社會發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一一有人往東,有人往西,社會最終往南,每個人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說自己想說的話,社會最終還是會進步的。

看快手才是真正的見世面


說回到探索,我也一個人揹包走了好幾十個國家。

我想到自己在路上的時候,也都刻意迴避了人山人海的景點,儘可能去那些沒有人去過的小村莊。

我不想看到那些“包裝”後的產物,而是把自己也曬黑,和當地人住一段時間,才能去了解這個地方的文化與生活。

我花了一個月時間才搞明白一個道理:

快手上的用戶,就是普通人、平凡人,包括我們、和我們身邊的人。

它或許用了一種很low的方式將這個真實、多元甚至有點問題的世界展現在我們面前,但這其實就是我一直以來看到的生活。

所以,我依然會走走停停。就像我在開始前說得那樣,我期待自己做到去理解不同的人,去理解一個多元的世界。

-END-

這是逸生君最近寫的乾貨:“太貴了,我買不起”:你說的話,暴露了你的認知邊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