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要再死多少人,才能阻止這群未成年的惡魔

最近,一起未成年人殺人事件引起了廣泛關注。


#大連11歲女童被13歲男孩殘忍殺害拋屍#

然而,僅過去了兩三天,就已經被娛樂八卦擠下了熱搜。其實挺痛心的,大眾對社會事件的思考時間似乎越來越短了。不過以此為契機讓我想起了一部我曾經看過的電影,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還有些嗤之以鼻,覺得過分的誇張了,但今天讓我有了重新審視這部電影的機會。

《 羈押》 (Detainment)

還要再死多少人,才能阻止這群未成年的惡魔

本片改編自真實發生在英國利物浦的一樁兒童兇殺案:

「詹姆斯·巴傑爾謀殺案」

此案因為有著現代英國曆史上兩個年紀最小的、被定罪的兇手而聞名於世。

還要再死多少人,才能阻止這群未成年的惡魔

1993年2月12日,兩個十歲的男孩,羅伯特·湯姆森和瓊恩·維納布爾斯從學校逃課,躲進一家購物中心玩耍。

兩人極為調皮。捉弄路邊的老人、偷竊店裡的糖果和玩具,肆無忌憚地四處搞破壞。

還要再死多少人,才能阻止這群未成年的惡魔

糖果會吃膩,玩具會玩膩。小小的惡作劇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獵奇心理。

渴望刺激的他們發現了下一個目標——獨自站在肉店門口的兩歲男童詹姆斯·巴傑爾。

還要再死多少人,才能阻止這群未成年的惡魔

對這兩個給自己糖果吃的哥哥,不懂事的詹姆斯毫無防備之心,跟著他們一同離開了購物中心。

這一離開,便再也沒能回到父母身邊。

兩天後,他在鐵道上被發現:小小的身體被火車碾壓得殘缺不全,死前遭受的折磨還在他身上留下了多處觸目驚心的傷痕。

還要再死多少人,才能阻止這群未成年的惡魔

警方很快便通過購物中心的監控鎖定了目標,迅速逮捕了有重大嫌疑的羅伯特和瓊恩。

大多數一時興起犯了錯的孩童,面對成人的質問和責難都會迅速崩潰認錯。但是這次審問,遠沒有想象的那麼容易。即使是鐵證如山的監控錄像擺在眼前,兩個男孩還是異常冷靜地否認帶走詹姆斯的人就是自己。甚至偽裝出天真單純的模樣,連自己逃學去過案發地點附近也不承認。

還要再死多少人,才能阻止這群未成年的惡魔

無論是循循善誘、還是嚴肅質問,兩個男孩都沒有在警察面前坦誠半點事情的真相。他們面不改色地說謊、或是偽裝無辜地哭鬧,一遍又一遍地否認自己的罪行。稍露馬腳,就會毫不猶豫地把嫌疑推諉到對方身上。

還要再死多少人,才能阻止這群未成年的惡魔

在帶走詹姆斯的路上,他們曾被不少路人目擊。但兩個男孩都聲稱,自己是正在送迷路的小詹姆斯去警察局。又有多少人會懷疑安靜乖巧、能言善辯的小孩呢?

還要再死多少人,才能阻止這群未成年的惡魔

隨著調查的逐漸深入,警察搜尋到的路人證言也越來越多。可直到此時,兩個男孩還在說謊。

還要再死多少人,才能阻止這群未成年的惡魔

要不是血液比對的證據確鑿地擺在眼前,世人大概永遠也無法讓這兩個男孩講出真相。

一切的起因看上去只是無聊與厭惡。

瓊恩無聊。除了玩具,還想要點新鮮的樂子,於是建議羅伯特帶走小詹姆斯;

羅伯特厭惡。他將對自己弟弟的不滿遷怒到小詹姆斯身上,從一開始就起了殺心。

還要再死多少人,才能阻止這群未成年的惡魔

看似是臨時起意,但其實一切都在他們的預謀和計劃之中。

更令人感到恐懼的是。他們並非心智尚未發育成熟、不諳世事,相反,其實完全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有多麼殘忍。

還要再死多少人,才能阻止這群未成年的惡魔

影片無法用畫面來呈現小詹姆斯遭受了怎樣殘忍的虐待。那四卷紀錄了他們可怕行為的審訊錄音帶也至今無法公諸於世。

還要再死多少人,才能阻止這群未成年的惡魔

我們只能通過修飾、斟酌後的語句,儘可能接近那段最殘酷的真相:

他們在鐵軌旁,對只有兩歲的詹姆斯拳打腳踢,把顏料塗抹在他臉上;

他們脫下了詹姆斯的衣物,用磚塊和廢棄的軌道一次次砸向他的頭和身體。

電影裡迴避正面提及的是,他們甚至極有可能用偷來的電池性侵了小詹姆斯。

百般折磨之後,他們將小詹姆斯放在了會有火車經過的鐵軌上,把他的頭埋在碎石子裡,試圖製造事故的假象。

還要再死多少人,才能阻止這群未成年的惡魔

每當類似慘劇發生,總會有人站出來聲討:沒有天性殘忍的孩子,只有孕育罪惡的父母和家庭。

確實,家庭的影響是他們犯下重罪的一大原因。瓊恩的家庭教育非常極端,只有無條件的溺愛和不留情的斥責;他的父母總是先聲稱會給予無限的信任與愛,但一旦發現孩子犯錯,就立馬轉為惡毒的教訓。所以瓊恩習慣性地說謊,他很清楚如何用眼淚來博取同情;他熟練地裝作一個無辜無知的小孩,以逃脫一切責備。

還要再死多少人,才能阻止這群未成年的惡魔

羅伯特的家裡只有漠不關心和以強凌弱。他討厭弟弟,但迫於家庭關係,無法向自己的血親下手;至於其他的小孩,似乎就無所謂了。在審問過程中,他未曾流露出任何慌張的情緒;沉著地回答著每一個問題,冷淡地撇清自己與所有惡行的關係。

還要再死多少人,才能阻止這群未成年的惡魔

但家庭的責任和過錯不應該成為他們脫罪的藉口。來自家庭、校園和社會的防患於未然固然重要,但恰當、嚴格的法律制裁更應該疏而不漏。虐待、棄屍、撒謊、否認、冷漠、毫無悔改之心……他們不僅僅是殺人犯,更是毫無同理心、冷血殘忍的惡魔。在他們眼中,抹殺掉一個生命,就和摔碎一個玩具取樂一般不足為惜。就像瘋狂滋生的病毒,坐視不理和從輕發落是任由罪惡的蔓延,不負責任的行為。

還要再死多少人,才能阻止這群未成年的惡魔

由於情節過於惡劣,兩個十歲孩子最後被定罪判刑;但也由於年紀過小,只獲刑8年。

我們總對人性抱有期望,希望即便是惡魔,也有幡然醒悟的時候。但事與願違。

在獄中服刑8年的瓊恩從來沒有真正懺悔過。出獄後,他多次因鬥毆和持有可卡因被警方傳喚。2010年,他因為持有及傳播兒童色情資料、並很有可能曾犯下猥褻兒童罪再次入獄。

還要再死多少人,才能阻止這群未成年的惡魔

政府為了如何保障未成年人罪犯的權益操碎了心,斥巨資替他們隱姓埋名。然而就在2018年,瓊恩在又一次因為持有戀童癖手冊被捕之前,還在向朋友吹噓,自己曾是個殺人犯。無論他做了什麼,政府都會給他一個新身份,保護他不受公眾的歧視和攻擊,開始一段新生活。

但是小詹姆斯的家人呢?忘掉過去、重新開始一段新生活,對他們來說太難太難。他們永遠活在自責當中,責怪自己為什麼在那幾分鐘裡,沒能好好把孩子盯緊。

還要再死多少人,才能阻止這群未成年的惡魔

受害者一方尚且無法獲得救贖,加害者憑什麼輕易被原諒?審判當年,28萬英國人曾簽名請願,希望能夠增加兩個少年犯的刑期,但幾經周折但也未能如願。

再回到大連行兇男孩案子上來。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瓊恩和羅伯特的影子:

除了狠毒,還異常狂妄狡詐。作案後,兩次登門詢問死者父親,女孩找到了沒有。還在同學群裡,亢奮地發了幾十條信息,直播受害者狀況和死亡現場。

還要再死多少人,才能阻止這群未成年的惡魔

犯罪早有苗頭,對女性的不尊重已經有過了多次前科;態度令人心寒,對自己一手造成的過錯沒有不安和內疚。

「小孩死了。」

「被人扒光。」

字裡行間,只有炫耀與滿足,沒有一絲後悔和歉意。

他很清楚,自己的年齡,虛歲14。他很清楚,自己犯下的是何等殘忍的罪行。

他很清楚,在這樣一個對未成年人格外包容的環境裡,會受到什麼樣的保護。

一個人的同理心一旦失去,他們就無法對任何人事物產生共情,即便靠日後的教育進行彌補,也已經很難再找回。

這還讓我想起了十多年前另一個沒有受到懲戒的13歲惡魔。因為「未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一個犯下強姦重罪的13歲男孩躲過了法律的制裁;就在判決書下達一週後,他衝進受害者家中,將受害者的母親活活捅死。到了這個地步,他也只是被勞動管教1年零6個月。

還要再死多少人,才能阻止這群未成年的惡魔

沒人敢樂觀地估計,3年過後,那個大連男孩不會像瓊恩一樣,將魔爪伸向下一個受害者。我們也不敢去想象,倘若還有著這樣心存惡念的孩子,在得知傷害一條生命最多隻需償還3年後,為非作歹時會不會更加理直氣壯。

法律保護人權,但絕不該包庇和縱容犯罪。幸好,悲劇至少還在逼著人思考。如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草案正在修訂。

還要再死多少人,才能阻止這群未成年的惡魔

雖遲但到的正義是否還是正義,讓我也迷茫了;願世界再無悲劇這樣的話,也顯得太過於理想主義了。但即便心懷悲痛,也依然想要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