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期 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第23期 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 宋 - 蘇軾


第23期 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 宋 - 蘇軾


第23期 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 宋 - 蘇軾

註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丙辰:是指年份,也就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任太守。

達旦:旦是天亮的意思,達旦就是指到天亮。我們常說的通宵達旦的達旦,也就是這個意思。

子由:蘇軾有個弟弟,叫蘇轍,子由就是蘇轍的字,而作者蘇軾的字是子瞻。蘇軾蘇轍兄弟兩個人感情非常深厚,蘇軾曾寫過“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的詩句,由此可見一斑。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把酒:端起酒杯。把,執、持。我們常說的“把酒臨風”也是這個意思,就是說在清風吹拂中端起酒杯來喝酒。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天上宮闕:指月中宮殿。闕,古代城牆後面的石臺。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歸去:回去,這裡指回到月宮裡去。

瓊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

不勝:經受不住。

勝:承擔、承受。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弄:賞玩。

何似:何如,哪裡比得上。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朱閣:硃紅的華麗樓閣。

綺戶:雕飾華麗的門窗。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何事:為什麼。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此事:指人的“歡”“合” 和月的“晴”“圓”,這四個字都是美好的寓意,卻偏偏難實現。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但願:只願。

共:一起欣賞。

嬋娟:指月亮。

第23期 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 宋 - 蘇軾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節,高高興興地喝酒,一直喝到了天亮,喝了個大醉,寫下這首詞,同時也思念遠方的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我拿著酒杯遙問蒼天。

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憑藉著風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擔心美玉砌成的樓宇,太高了,我經受不住那裡的寒冷。

起身跳起舞來,賞玩著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宮哪裡比得上人間好呢。

月兒移動,轉過了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應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可又為什麼總是在人們離別之時才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些事情自古以來就很難周全。

希望人們可以長長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亮。

第23期 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 宋 - 蘇軾

賞析: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可惜這一願望仍沒能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蘇軾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蘇軾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啟發人們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可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可聯想到美好的團圓生活;月亮的皎潔,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無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文學家,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反映到詞裡,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這首詞上片望月,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這個問題也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歎造化的巧妙,從而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讚美與嚮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於明月的讚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之日起到現在已經過去很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裡今晚是一個什麼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蘇軾自己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想要 “乘風歸去”。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裡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而蘇軾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實人間的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蘇軾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蘇軾後來貶官到黃州,時時有類似的奇想,比如他曾寫過“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然而,在詞中這僅僅是一種打算,並未展開,便被另一種相反的思想打斷:“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兩句急轉直下,天上的“瓊樓玉宇”雖然富麗堂皇,美好非凡,但那裡高寒難耐,不可久居。蘇軾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來堅定自己留在人間的決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這一轉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嚮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為詞帶來一種曠達的作風。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說與自己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裡脫胎出來的。“高處不勝寒”並非作者不願歸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才是根本原因。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碼還可以與自己清影為伴。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裡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從“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轉折開闔中,展示了蘇軾情感的波瀾起伏。他終於從幻覺回到現實,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糾葛中,入世思想最終佔了上風。“何似在人間”是毫無疑問的肯定,雄健的筆力顯示了情感的強烈。

詞的下片主要是懷人,即懷念子由,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兩個字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硃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這裡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麼遺憾的事啊!於是蘇軾便無理地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總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卻又含蓄地表達了對於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著,蘇軾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雲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蘇軾畢竟是曠達的,他隨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為心緒憂愁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構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託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後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裡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侷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於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好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嬋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了!這兩句並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現了作者處理時間、空間以及人生這樣一些重大問題所持的態度,充分顯示出詞人精神境界的豐富博大。

此篇是蘇詞代表作之一。從藝術成就上看,它構思奇特,蹊徑獨闢,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後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迴路轉。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後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全詞設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遊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樂觀和美好的願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後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的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第23期 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 宋 -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章縱橫恣肆;詩詞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第23期 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 宋 - 蘇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