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不合群”掛在嘴邊上,可能你根本不懂什麼是真正的合群

01

2019年7月人民網發佈了一條微博,一名年輕職員因為沒有跟同事吃午飯被老闆批評

24歲的小武工作一年多了,前幾天早上她突然收到老闆的微信。老闆說,同事們反映她不太合群,不喜歡和同事一起吃飯,希望她改進。

小武認為,老員工們說的都是子女高考之類的話題,她根本插不上嘴,而且每次她一發言,他們就要給她介紹對象。再加上她本來就比較喜歡獨來獨往,所以不太喜歡和他們一起吃飯。

把“我不合群”掛在嘴邊上,可能你根本不懂什麼是真正的合群

面對老闆的要求,小武表示會盡量做到,但是老闆卻說“不是儘量,而是必須”。

把“我不合群”掛在嘴邊上,可能你根本不懂什麼是真正的合群

老闆的這種做法讓她覺得比較尷尬,認為這干涉了自己的私生活。

在這條微博下,網友紛紛表示同情小武的遭遇,同時表示老闆實在管得太多了。

小武絕不是一個人,越來越多的職場年輕人,在“合不合群”的問題上掙扎。

02

管好自己的事就行,圖樣,圖森破!

專注工作當然是正常訴求,小武認為她只要做好自己工作就足夠了,這樣的想法也得到了許多網友的支持。

有些網友回答說,“廟小妖風大”,越是小公司越是會有奇奇怪怪的規定。他們認為做好自己工作就可以了,沒必要再去花時間和同事們相處。

把“我不合群”掛在嘴邊上,可能你根本不懂什麼是真正的合群

不合群的底氣,來自做好自己的工作。

只不過我們能夠長期維持這種“獨善其身”嗎?假如社交上的短板,真的影響到我們的工作呢?

當一個人不合群的時候,不只是自己不舒服,別人也會不舒服。那些高冷的員工,會讓別人感到交流困難,因為別人發出的交流邀請沒有得到反饋。

群體中的“沉默者”會讓別人感覺你瞭解他們很多,他們瞭解你卻很少。人對不瞭解的事情,都比較恐懼,對不瞭解的人也是一樣。這就會讓別人覺得你難以相處,也就培養不出工作上的默契。

所以幾乎所有團隊領導都很關注下屬,是不是合群,因為這樣領導才能瞭解員工們想的是什麼,從而降低管理整個集體的難度。

在一眾批評小武單位領導的留言中,有網友回覆,他因為沒有經常和同事們吃飯,直接就被辭退了。

“不爽就辭職”聽起來解氣,但恐怕不合群就被辭退,才更接近殘酷的現實。

即使現在工作能夠完成,那麼以後呢?如果把目標放長遠,想在自己的公司內晉升,或者在行業內取得進一步的突破。就不能只看著眼前的工作了,就不能永遠不去和同事們交流。

人際溝通專家基斯·法拉奇在他的代表作《別獨自用餐》裡指出,“85%的成功,來自於人脈的積累。”而他本人曾經通過做球童的機會,認識了著名的高爾夫球星;也曾以校友的身份經人引薦,打入好萊塢。

20世紀初的人類基因組計劃,由6個國家的科學家們共同完成;今年4月公佈的第一張黑洞照片,也是由科學家們操作分佈在世界各地的8臺望遠鏡共同完成的。

正如《能力陷阱》一書的作者所說“像牛頓或者愛因斯坦這樣的獨居天才或是孤獨發明家的時代已經結束了”,越來越多地創新項目和商業上的跨界營銷,引領著行業風潮。和不同的專業人士接觸,能夠讓人們互相刺激靈感,拓展自己的業務範圍。

這當然就需要職場人學會主動和他人交流,而不是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小圈子裡。過早地給自己貼上“不合群”的標籤,不去主動的和別同事交流,就少了這樣的進階機會。

03

怎樣才是“合群”的正確打開方式?

合群的過程,多多少少會需要做出妥協,如果把吃午飯這樣的事情當成負擔,那麼自然就會一直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感覺非常不爽。我們應該嘗試把它當成擴展人脈的機會,讓合群變成一種利大於弊的“投資”,並且最終實現雙贏。

首先,你和的不是人群,是人脈

人脈和讀書一樣,都是每到用時方恨少,都需要我們在平時的積累。工作上可能有幫助的人我們更應該主動交流,如果說單位是讓我們修行的“廟”,那麼即使再小的“廟”也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交流的平臺。

工作上不需要別人幫助,常常也意味著我們沒有,或者不能給別人提供幫助。想讓別人對自己有價值,那麼自己就要先給別人提供幫助。

老同事們經常說孩子的中考高考,那麼自己作為同齡人就可以分享一下自己高考的經歷和經驗,比如分文理科選專業等等,關鍵是讓對方感覺到你的誠意,然後再開始互相幫助。

其次,先慫一下,少說多聽

像這種自己插不上嘴的情況也比較常見,其實如果自己真的插不上嘴,那麼在別人說的時候認真的傾聽,也是可以的。

那些老同事們,喜歡聊自己的孩子和婚姻家庭的瑣事,說明他們在這方面進展還不錯,是想跟你顯擺一下,或者是遇到了一點困難,想要吐槽。

插不上嘴,就點點頭,多稱讚對方。認真傾聽本身就能讓對方感覺表達欲得到了滿足,就會覺得和你交流很愉快。

出入職場的新人,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融入集體,暫時當不成“自來熟”,也不會顯得太不合群。不會說是技術問題,連聽都不聽就是個態度問題了。

最後,學習一點小技巧,讓聊天不再痛苦

當然了,小武的同事和她沒有共同語言,而且老闆命令她和同事吃午飯的做法,確實侵佔了個人邊界,容易讓人反感。

把“我不合群”掛在嘴邊上,可能你根本不懂什麼是真正的合群

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說一些話來轉移話題,比如在別人給你介紹對象時,你可以說“我沒經驗啊,得請您指導指導啊”。這樣對方很可能會打開自己的話匣子,就不再朝著你使勁兒了。

再比如我有個朋友的同事,每次有新電影或電視劇上映,就去搜索熱門影評記下來,然後再跟別人說得頭頭是道,顯得她很有見解。如果能夠給別人提供一些談資,別人也會覺得和你聊天很有趣。

合群雖然有時痛苦,但人是群居動物,社交也是是我們職場上必技能,多想想它可能帶來的收穫。希望你以後和同事吃飯的時候,都不必退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