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變臉的絕技

藝術競賽

川劇變臉的絕技

右三圖,川劇表演藝術家康子林(圖片來源網絡)

清末民初,川劇進入了一個興盛時期。在四川城鄉,會館林立,班社如雨後春筍,名角輩出。

康子林,又名芷林,1870年生於四川邛崍。他幼年曾習中醫,後改行學習川戲。他先拜唱旦角的彭子元為師,後從師於何新田學習小生。初負盛名之時,亦曾拜大邑縣被譽為“戲狀元”的川劇名醜嶽春學藝。

康子林因得名師指點,擅長文武小生,尤以表演細膩,唱腔優美的文生見長,風靡一時。他的表演藝術獨具一格,為當時許多藝人所不及。

曹俊臣,1881年出生於四川富順縣丁家壩,他的父親曹海以種菜為生。曹俊臣童年因家貧為縣城林樹聾收養,要他讀書,他卻貪玩,唯獨對川戲興致甚高,不久曹俊臣便放棄學業專門學習川劇。

川劇變臉的絕技

曹俊臣的代表作傳統川劇《雙八郎之禹門關》(圖片來源網絡)

曹俊臣先從師於張姓旦角藝人學藝後,就離家入戲班演戲,並先後在黑牌富春班、舒泰班、天樂班邊演邊學,後來他又加入臣字科班,入科班時別名“一匹瓦”。

後來,曹俊臣又師從名角謝海潮習藝、拜鼓師彭華廷學場面和川昆,諳高腔、崑曲曲牌,又能司鼓。

他尊師重道,勤學苦練,數十年如一日,練就了一身過硬本領,在資陽、內江、宜賓、瀘州一帶被人尊稱為“曹大王”,曹俊臣隨後改藝名為“曹黑娃”。

川劇變臉的絕技

戲曲裡的“翎子功”

在武功戲裡,康子林最初擅長於翎子功、把子功,在川劇同行中名噪一時,一次,和當時有名的武生李泰昌、胡丹文三人同臺演出《蟠龍劍》中《蘆花救險》一場,李、胡二人對他素不服氣,自恃藝高,總想尋他人之短,以逞自己之能。

演出時,李、胡二人超出劇情內容,在臺上賣弄腿功,大踢“旋子”,也就是單腳腳尖著地轉圓圈,前後“褶子”飛平。臺上三個武生,只有康子林踢不起“旋子”,相形見絀,引起觀眾竊竊私語,議論紛紛。

川劇變臉的絕技

在曹俊臣20多歲的時候,專門來到四川獻藝,他要挑戰已經成為小生泰斗的康子林。在光緒末年的一次廟會上,會首點了曹黑娃的《放裴》、康子林的《金山寺》。觀眾驚呼為“名角打對臺”。

曹黑娃飾演《放裴》裡的裴生,有異彩紛呈的表演功夫,特別是他可以連打數十個“旋子”,功夫甚是了得,全場喝彩不斷,氣氛熱烈。

康子林邀曹黑娃同臺演《水漫金山寺》,並提議由曹黑娃演主角許仙,他自己演配角韋馱。戲牌掛出去後,戲迷們都搞不懂康子林為何要演一個武生韋馱,私下都替他捏把汗。擔心萬一演砸,將影響康二哥在川西壩子的聲譽。熟悉康子林的觀眾都議論紛紛,李泰昌和胡丹文二人更不解其意。演韋馱是需要有過硬的腿功的,大家都要看這回康子林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川劇變臉的絕技

川劇《金山寺》韋馱劇照(圖片來源網絡)

戲剛剛開場,曹黑娃扮演的許仙就把觀眾一下子吸引住了,大家望著戲臺,目不轉睛,看得津津有味。隨著一陣緊密的鑼鼓,身扮韋馱的康子林,精神抖擻,氣宇軒昂,好一副威武的扮相!

但是,細心的觀眾一眼就看出了康子林的破綻。原來韋馱生就是三隻眼睛,而今天韋馱的額頭上卻少了一隻“慧眼”,一剎那臺下喧譁起來。

大家正在為康子林著急之時,只聽鑼鼓聲一下子響了起來,這時,只見康子林在法海面前叫了聲“領法諭”,然後起至臺前,面向觀眾,挺身亮相,高叫一聲:“睜開慧眼一觀!”

川劇變臉的絕技

康子林踏著鑼鼓的節奏,左踢一個尖子,右邊豎起半隻眼睛,右踢一個尖子,左邊又豎起半隻眼睛,兩個半隻眼睛剛好合成一隻眼睛,不偏不倚,在額頭正中出現一隻金燦燦的“慧眼”。

康子林的這一套動作下來,驚得在場的觀眾目瞪口呆“啊,想不到康二哥竟有如此絕活!”一剎那掌聲雷動,群情激動,莫不叫絕。

從此,“開慧眼”就成了川劇的絕技之一一直保留了下去。後來,成都流傳一句俗話,叫作“曹黑娃的天旋子、地旋子,當不得康子林的踢尖子”。

可是康子林卻不這樣想,他知道曹俊臣闖蕩江湖多年,在資陽河跑碼頭,睡戲臺,見多識廣,又到川東發展,掙得“曹大王”的名聲,必有絕話。

川劇變臉的絕技

此後,康子林陸續觀看了曹俊臣演的《盜銀壺》,其飛簷走壁、身輕如燕的功夫令他歎賞。及至看了他演的《三變化身》更是受到很大啟發。他二人棋逢對手,既競爭又相互促進。在這一過程中,川劇扯線變臉的絕技便應運而生。

《三變化身》又名“歸正樓”,是川劇高腔戲。描寫的是富家子弟邱元順抽鴉片、賭博,將家產蕩盡賣絕,在走投無路之際,“打爛條”逼妻子蘇月娘去接客賣淫。蘇月娘幸遇俠士貝戎相救,二人義結兄妹,逃離苦海……由武生扮演的貝戎,不僅武藝高強,而且善於喬裝改容,他在戲中有3次變臉,神秘莫測。

川劇變臉的絕技

以前,扮演貝戎,需戴上事先準備好的紙臉殼,出場一亮相,扯去殼子再開唱,這便是“化身”最初的萌芽。後來曹俊臣改用草紙蒙在臉上,塗上色彩。演出時,撒上一把松香等物做成的粉火,用手一抹臉,抹去紙臉譜,現出原形,然後開板起唱,這是很大的改進。

康子林讚歎曹俊臣的鑽研、改進精神。他原先也採用過先輩傳授的紙殼變臉的技法,而且還很認真地用黃泥巴捏成頭像,製作適合自己頭型的紙臉殼。

後來,康子林在曹俊臣的啟發下,先是放棄紙臉殼,也不用撒粉火,只是扯草紙變臉。繼後又反覆琢磨,將草紙蒙臉法加以改進。變草紙為韌性較好的夾皮紙,變一層為三層,連揭三次,變換容貌。

川劇變臉的絕技

康子林在實踐過程中,揭紙常有差錯,不能得心應手,後來有一次他突然從“拉洋片”中得到啟發,於是設計扯線,將線頭一扯,便揭開一層臉譜,這一次他獲得了成功:借一絲拉線之助力,收瞬息萬變之功效。

川劇絕活除變臉之外還有“藏刀”“變髯口”“鑽炎圈”“打粉火”“踢慧眼”“梭椅子”“大刀走路”“軟索套壺”“滾燈”“打叉”等。

尤為重要的是,川劇這些技巧、特技不是生搬硬套,孤立地堆砌在戲劇裡面的。它是和戲劇環境、戲劇情節發展、人物性格心態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技巧是為藝術服務的,是作為刻畫人物的手段而靈活運用的。康子林將這些技巧與藝術融為一體,精確地刻畫人物。這在他的扛鼎之作《八陣圖》裡,表現得最為充分。

川劇變臉的絕技

《八陣圖》裡的三國故事發生在川東,最為川劇觀眾喜聞樂見。陸遜困陣,險象環生,為人物提供了施展表演才能的空間。康子林博採眾家之長,傾畢生心血,加工這一出藝術精品。康子林唱腔優美,講口鏗鏘,特別是有一系列高難度技巧,全面展示演員的翎子功、把子功、腰腿功、水發功,真是珠聯璧合,璀璨奪目的功夫戲。

1930年,四川地方軍頭劉湘手下軍需處處長馮石竹約請川劇“三慶會”去重慶演出,並訂了3個月的合同,演出川戲《八陣圖》《情探》《離燕哀》《歸正樓》《綵樓記》等。

康子林當時是“三慶會”的會長,在他的率領下,戲班於1930年2月到達重慶,春節在悅和戲院上演,每天日夜兩場,劇目豐富,場場爆滿。

川劇變臉的絕技

很快合同期滿,馮石竹又要求續演一個月。這時已經是6月份了,山城異常悶熱。康子林年已六旬,體力漸漸不支。馮石竹又逼他在臨別時演出高難度的《八陣圖》,並稱票已售出,不能退票。

康子林常說,戲場如戰場,上臺要忘身。就這樣他帶病上場,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塑造了英姿勃勃的陸遜形象。演出結束後來到後臺,康子林當場吐血,此後臥床不起,不久就逝世了。

一代“戲聖”就這樣累死舞臺,噩耗傳開,驚動山城。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前來悼念他。山城各界更是送來輓聯、祭幛數以百計。

川劇變臉的絕技

川劇《白蛇傳·斷橋》劇照(圖片來源網絡)

除了“扯臉”“吹臉”的變法之外,還有一種抹臉變色,也經常運用於舞臺。如20世紀30年代的《白蛇傳·斷橋》一出,演得最好的是繼康子林之後任“三慶會”會長的蕭楷臣扮的許仙、周慕蓮扮的白娘子和謝國祥扮的青兒。

川劇白蛇傳的故事是這樣的,青兒原是男身,因被白娘子收服,才變易為婢女。他在狂怒時要現出原形,故《斷橋》由男武生扮演。謝國祥在此劇中運用了“耍獠牙”與“變臉”特技。

謝國祥是“川東花臉上”羅開堂的再傳弟子,從師李蘭廷學藝多年,在跑江湖搭班演戲中鑽研、實踐、改進,練成絕活。

川劇變臉的絕技

戲曲裡的絕活”耍牙“(圖片來源網絡)

謝國祥用的獠牙,是他親自到成都東門二巷子屠宰場去精選細挑來的,又將豬牙送到玉帶橋玉石手工作坊加工,打磨光滑,並與自己的嘴形協調,獠牙的底部纏以棉線,便於在口腔內“吃緊”,可控制,有擋力,不至於滑落。內中精微細緻的“卯竅”全在於他的苦練,已達到得心應手,包吐自如境界,獠牙就像天生在他口中一樣。

蕭楷臣、周慕蓮和謝國祥合作的《斷橋》珠聯璧合,成為當時梨園的名作。謝國祥的表演後來得到繼承、發展和改進。《斷橋》的表演因此增添了濃郁的地方色彩。

川劇變臉的絕技

川劇《活捉石懷玉》劇照(圖片來源網絡)

此外,川劇《活捉石懷玉》《放裴》都使用抹灰變臉的特技,表現人物膽戰心驚、魂飛魄散的驚恐與絕望。

在“戲聖”康子林對川劇變臉作了重要的改革後,劉忠義老師將臉譜改為綢布製作,直到20世紀90年代“變臉王”王道正老師改革的川劇變臉才日臻完美,進而名揚天下。

川劇變臉的絕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