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鼓山靈源洞摩崖題刻書法賞析

張桂守

靈源洞,位於福建省福州鼓山,是一條20 餘米長、南北走向的山澗,屬地理學上的"谷中谷",自然風景是由於斷層裂澗、峭巖出露且定向排列、錯落有致,形成獨特的景觀,似神工造出、如鬼斧劈來,似石洞,故而得名"靈源洞",因為,"喝水巖"題刻,這一帶又統稱"喝水巖"。使歷代達官顯貴、文人雅士、名家巧匠得以在此一顯身手。他們利用這天然的石壁,或記敘遊蹤,或託物言志,或賦景抒情,而且幾乎無石不刻,非常集中。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謝肇淛編纂的《鼓山志》寫道:"宇內名山銘刻之多,未有逾是山者。入靈源洞裡許,削壁林立,殆無寸隙。"這裡薈萃了自宋以來的題刻276 段,其中宋刻近百段、元刻12 段、明刻31 段、清至今百餘段,以宋代名書法家蔡襄、宋宗室丞相趙汝愚、理學大師朱熹、民族英雄李綱、著名詞作家張元幹和當代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郭沫若等題詠最為著名。除了篆、隸、行、草、楷諸字體外,還有匭刻、梵文字刻等。同時各類文體兼備,題刻內容涉及題名、題詩、題聯、題賦、題文、題偈等。巨者擘窠大字、小者猶如印石,風格多樣、爭奇鬥豔,猶如一座巨大的書法藝術寶庫,被譽為"東南碑林"。

靈源洞,坐落於湧泉寺山門東邊,石砌拱門,上方匾額:"靈源深處"四字,行書,是清代住山僧元賢題寫。

福州鼓山靈源洞摩崖題刻書法賞析

靈源洞 山門

進入拱門,便見岩石嵌怪,兩峰之間中裂一深澗,寬約3米,深約10米,往傍崖而下60餘級石階,左側摩崖題刻一段接一段,應不暇接,首先,映入眼簾"入勝"二字,行書,上款曰:光緒戊寅季夏,下款曰:閩中螺渚吳士賢勒。

福州鼓山靈源洞摩崖題刻書法賞析

此題刻,行書,運筆老辣,蒼勁雄渾,一氣貫之,風骨自然超逸也。

在"入勝",左上崖壁鐫刻有一副楹聯是清同治甲子年,長慶書曰:一唱水東流禪心歸寂,千重峰北拱法地最高。

福州鼓山靈源洞摩崖題刻書法賞析

此副楹聯,楷書,結體嚴謹,運筆流暢,蘊含圓潤,充溢飽滿的藝術風格。

站在靈源洞石橋上,一眼望去四野開闊,背後就是蹴鰲橋,橋廊中鐫刻"靈源洞"三字,是同治庚午孟春,鷺江葉微瑞堂喜三來主持淨空題寫。

福州鼓山靈源洞摩崖題刻書法賞析

此題刻,行書,運筆遒勁,圓潤平淡,自然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

福州鼓山靈源洞摩崖題刻書法賞析

西門,東向左側道旁摩崖題刻

通過石橋,在側道旁崖左邊上方"忘歸石",三個楷書大字,字徑約70釐米,也是蔡襄題書。忘歸石為宋慶曆六年(1046年)蔡襄,任福州知府時喜遊鼓山,經常流連忘返。有一次經隨從一再催促,始知暮色已降,遂書"忘歸石"三字。宋趙晉有詩曰:"登山心悅信精神,欲往山間未有因,剛道忘歸又歸去,白雲何不且留人"。又左側楷書題名:莘老、德孺、景述元豐己未歲季秋戊子日同遊。

福州鼓山靈源洞摩崖題刻書法賞析

右側崖壁上題名刻曰:建安呂百能然明徐大方衝道弟大正得之,熙寧辛亥(1071年)歲,仲夏,二十五日同遊。

左側,"忘歸石"是蔡襄題寫。楷書,用筆凝練,端莊沉著,雅逸勁健,豐趣俊逸。

莘老,孫覺字,江蘇高郵人,治平進士,宋史有傳,稱其以忤王安石出外任,知蘇州,元豐元年(1078) 以右司諫直集賢院知福州。按範純粹,字德孺,蘇州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子。疑即此人。後此一年,莘老、德孺在侯官臥龍山又有同遊題名刻石。

此外,蔡襄題寫的靈源洞石刻還有"邵去華、蘇才翁"、"國師巖"。

福州鼓山靈源洞摩崖題刻書法賞析

右側道旁摩崖上方,宋蔡襄題寫,楷書,尺幅大字,高3米,寬2·03米,縱4行,字徑39×39釐米。 邵去華、蘇才翁、郭世濟、蔡君謨,慶曆丙午孟秋八日遊靈源洞。

這方題名刻是宋慶曆丙午六年(1046年),時任福州知府蔡襄陪同上司福建水陸計度轉運使邵去華、福建提刑觀察使蘇才翁和福建武臣提刑郭世濟來遊覽鼓山時書寫的,時年36 歲。

邵去華,名飾,丹陽人。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進士,官兩浙、福建、淮南轉運使,遷江淮發運使,再知潭、宣、蘇、明四州三司鹽鐵判司。蘇才翁,名舜元,桐山人。為人精悍任氣,歌詩豪健,尤善草書,官至尚書度支員外郎、三司度支判官,時為福建提刑觀察使。郭世濟,名承規,時由供備庫副使任福建武臣提刑。蔡君謨(1012—1067年),名襄,仙遊人,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歷官西京留守推官,館閣校勘,出為福建轉運使,權知開封府,再知福州。在福州興辦學校,聘周希孟、陳烈等以經術授學,並親至學舍,執經講問。移知泉州時,建洛陽橋長1200米,閩人勒碑頌其德。贈吏部侍郎,追諡忠惠。工書法。著有《蔡忠惠集》。

蔡襄,字君謨,蔡襄(1012年一1067年),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今福建省仙遊縣)人。蔡襄工書法,詩文清妙,其: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瀟灑不拘,自成一體,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宋史》載:"襄工於書,為當時第一。"

福州鼓山靈源洞摩崖題刻書法賞析

"國師巖"的"國師"指的是五代時高僧神晏禪師。神晏為鼓山湧泉寺方丈。傳說一日閩王王審知來訪,神晏仍在靈源洞安禪。王覺得神晏無禮,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神晏聽罷仍閉目安禪,卻冉冉升空,意在不享閩王之土。閩王忙道歉,拜神晏為"國師",此地因稱"國師巖"。題刻於靈源洞東面崖壁上"國師巖",三個楷書大字,字徑約70釐米,是蔡襄題寫。

國師巖,右側題刻是"止庵鄭至"詩曰:

鼓峰屴崱等崑崙,眾壑無如大頂尊。雲出雲歸山歷歷,潮生潮落海昏昏。

僧言地峻人稀到,我喜天低手可捫。留取鳳池須著腳,要窮河漢接靈源。

福州鼓山靈源洞摩崖題刻書法賞析

此題刻,楷書,點畫精到,結體端穩,豐茂秀麗,格調雅雋。

鄭 至 元閩縣人。鄭昭先孫。昭先累官知樞院事兼參知政事。進右丞相,辭不拜,卒諡文靖,有《日湖遺稿》五十卷。

坐落蹴鰲橋,西左角巖壁上題刻"尋樂處"三字,上款曰:乾隆壬午(1762年),下款曰:郡守李拔。

福州鼓山靈源洞摩崖題刻書法賞析

此題刻,行書,運筆流暢,皆隨其形,奔放豪邁,風姿掉約的藝術風格。

李拔(1713年-1775年),宇清翹,號峨峰。四川犍為縣玉津鎮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春,由楚北郡丞升福寧知府(今霞浦),清乾隆二十六年(1760年一1763年),調任福州知府兼理海防。

朱熹,在靈源洞題刻有3處,其一:靈源洞蹴鰲橋深澗,左巖壁上的"壽",擘窠大字,楷書,高4.15 米,寬3.05 米,是福建最大單字摩崖題刻,署款"晦翁"。

福州鼓山靈源洞摩崖題刻書法賞析

此題刻,擘窠大字,運筆自然,豐滿圓潤,粗獷豪放,剛勁有力,氣勢磅礴。

  朱熹(1130~1200)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不僅對哲學、經學、史學、文學、詩歌、樂律等均有研究,而且善書、工畫。其書法筆精墨妙,自成一格,世人有"漢魏風骨"、"韻度潤逸"之譽。 

其二、在靈源洞西門,東向崖壁上題刻曰:淳熙丁未,晦翁來謁鼓山嗣公。遊靈原,遂登水雲亭,有懷四川子直侍郎。同遊者:清漳王子合,郡人陳膚仲、潘謙之、黃子方,僧端友。

福州鼓山靈源洞摩崖題刻書法賞析

這方行草,一氣呵成,筆勢迅疾,給人們留下瀟灑飄逸、超脫清新的深刻印象。碑文說,他於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 來鼓山拜訪湧泉寺第三十五代住持元嗣( 即嗣公,福州程氏子),並遊了靈源洞、水雲亭,而且想起一年多前從知福州任內調任四川制置使的趙汝愚,同遊的有王某某等五人。趙汝愚十分贊同朱熹學說且到處推揚。朱熹也感知遇之恩,兩人結為莫逆之交。後來,趙汝愚被政敵排擠出知福州;朱熹亦因受謗辭去江西提刑的任命,於淳熙十四年(1187) 匆匆來到福州拜望趙汝愚,不料早此一年趙已調往四川擔任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去了。朱熹為表達對趙的懷念,率領弟子王子合等人,特地到鼓山拜謁趙推薦的湧泉寺住持元嗣,又登上趙倡建的水雲亭。

三年後,趙汝愚再度擔任福州知府。次年( 紹熙二年辛亥,即1191 年),他又登上鼓山,看到朱熹題刻大受感動,在石門西向用行書寫下一首七律並有署名:

幾年奔走厭塵埃,此日登臨亦快哉。

江月不隨流水去,天風直送海濤來。

故人契闊情何厚,禪客飄零事已灰。

堪嘆人生衹如此,危欄獨倚更裴回。

紹熙辛亥九月二十日,趙子直同林擇之、姚宏甫來遊,崇憲、崇範、崇度侍,王子充、林井伯不至。

與朱刻並列,互相輝映,表達了他與朱熹之間的高誼隆情。崇憲、崇範、崇度皆趙汝愚子,王、林則是朱熹的門人。鼓山的宋刻,字體多肥厚凝重,獨此瘦削勁拔。相傳這是鼓山現存最早且最妙的詩刻,歷來也被推為遊鼓山的絕唱。此詩的頷聯高華、雄偉,千古傳誦,在鼓山題詠中尤為上乘。詩中的"故人"指朱熹,"禪客"指元嗣,因為這時元嗣已逝世年餘了。後來,朱熹復遊鼓山,將其中的"天風"、"海濤"兩個詞組合在一起,親筆題寫並鐫刻在鼓山絕頂峰的磐石上,且建"天風海濤亭"。

福州鼓山靈源洞摩崖題刻書法賞析

"天風海濤"四個榜書大字,朱熹題刻。

《福建通志• 金石志》引明楊升庵( 慎)集雲:"趙汝愚詩'江月不隨流水去,天風常( 應作直) 送海濤來',朱文公( 熹) 愛之,遂書'天風海濤'四字於石。"說明此款石刻的來歷,可作根據。此四字至今猶存,各地摹刻或仿刻的很多。有人稱趙汝愚的這首七律,名人、佳作、精書、妙刻,謂為"四絕"。

其三:位於東側觀音亭,左崖壁上,楷書,題刻曰:龔汝時,,隨,逍遙翁,遊此。翁書。

福州鼓山靈源洞摩崖題刻書法賞析

此題刻,楷書

靈源洞彌勒閣旁峭壁上,"喝水巖",3字,楷書,字徑67釐米,是宋嘉佑六年(1061年)施元長所題。據說開山祖師神晏在此唸經,因惱於澗中流水之喧譁,於是大喝一聲令溪水改道,所以稱"喝水巖"。有臺灣何希梁五言詩刻:"水流回喝返,千古絕喧豗,猶有懸崖瀑,還從雨後來。"

福州鼓山靈源洞摩崖題刻書法賞析

  施元長,字景仁,宣城(今屬安徽)人,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進士。調饒州推官,累遷兩浙提點刑獄。宋英宗治平(1064年)中知洪州。嘉祐間任福州提刑官。提刑官是中國宋代特有的一種官職名稱。相當於現在的法醫,主要掌管刑獄之事,並總管所轄州、府、軍的刑獄公事、核准死刑等,也有權對本路的其他官員和下屬的州、縣官員實施監察。

福州鼓山靈源洞摩崖題刻書法賞析

"喝水巖"左邊,題刻曰:郡人鄭寀同周圭、王璞、鄭自牧、張彊、方應澤、劉自、黃士賡遊靈源洞。弟宦、甥上官晟、子斿侍。淳祐戊申四月既望。

記載了宋淳祐八年(1248) 四月十六日閩東進士鄭寀、劉自、張彊等人同遊鼓山的事。這是一次在閩榕新老進士、舉子的盛會。鄭寀,字伯亮( 一作戴伯),號北山,福安縣穆陽西銘人,宋紹定二年(1229) 進士及第,初官隆興府推官,執法公正、不畏權貴,淳祐七年(1247) 官端明殿學士、同僉書樞密院。這是他仕宦生涯最輝煌的一個時期,攜同道以登臨,何嘗不是人間樂事一樁。當年他們春風得意地同遊鼓山、憩靈源洞、刻石紀遊的動人情景。

東向,宋太祖第四子、秦王德芳九世孫、閩安鎮官趙與滂宋淳祐九年已酉(1249)《晏國師喝水巖》楷書詩刻。首句"古磚出唐井,豫讖國師名",記述一個知者甚少的傳說。《閩中逸事》等野史筆記載:唐會昌年間,全國大除佛教,鼓山寺廟也在劫難逃,山上僧人四散。此時有山民在靈源洞旁掘井三丈深,挖到一塊古磚,上刻"僧晏興法"四字,眾皆不解其意。過了50多年,閩王王審知在閩執政,迎請神晏法師主持鼓山湧泉寺,果應古磚之讖。

龍頭泉南向,陳宓等楷書題記:

莆陽陳宓師復,建安謝汲古深道、黃應酉說之、真德秀景元,清源留元剛茂潛,以開禧丙寅五月三日同遊鼓山。歷靈源,摩挲蒼崖,縱覽奇觀,誦浚儀相國之詩,載瞻晦庵先生遺墨,慨然興感,一酹而歸。

福州鼓山靈源洞摩崖題刻書法賞析

此題刻,楷書

陳宓,字師復,俊卿子,莆田人,知南康軍、南劍州,有惠政,官至直秘閣主管崇禧觀,時知安溪縣事。劉克莊後村雲:"復齋字愈大愈奇,可至二三尺,小楷行書端勁秀麗,寸紙流落,人爭寶藏,至今後生輩結筆運字,十人九作復齋體。"是刻當宓所自書。謝汲古、黃應酉皆嘉泰二年(1202) 進士。真德秀,本姓慎,以避孝宗諱改,始字實夫,一字景元,學者稱西山先生,浦城人。宋史入儒林傳,稱其登慶元五年(1199) 進士第,授南劍州判官,繼試中博學宏詞科,入閩帥幕,召為太學正,嘉定元年(1208) 遷博士。是刻紀年南宋開禧二年丙寅(1206),正其除太學正之時。官至參知政事兼侍讀,諡文忠,著有《西山文集》等。文中的"俊儀相國之詩",即指愚齋水雲亭詩刻。

龍頭泉和白猿峽( 石門) 之間的巖壁上,有南宋寶祐元年(1253) 鄭應開的一方楷書詩刻:

兩峰峻上半天開,一水爭奔急雪來。

眺遠直疑滄海近,洞靈曲拗湧泉回。

慨思南北江山異,更陟嵯峨宇宙恢。

眇眇愁餘歌石鼓,爛磨枯墨灑蒼苔。

元兵消滅金國後又出動大軍,南宋朝廷瀕臨滅亡,浙江處州人鄭應開流亡到福州,感到前途渺茫,帶著悲觀失望的情緒來遊鼓山,寫下這首詩並刻在巖壁上。

福州鼓山靈源洞摩崖題刻書法賞析

靈源洞東向摩崖題刻

靈源洞,東向的山道左側崖壁上,是趙文昌《遊鼓山》詩曰:

海上孤峰劍戟稠,茲山磅礴甲閩甌。天風下降三千界,島月傍通十二樓。

郡志昔嘗誇絕域,版圖今始附中州。六朝而後多詞客,誰得題詩到上頭。

趙文昌,草書,運筆蒼勁,骨力強健,富有飄逸飛動的氣勢。

趙文昌,字明叔,山東長清人。元至元十年(1273年)選為本縣尹,剛一月,即治聲大著,遷行臺侍御史、福建閩海道廉訪使,累官國子監祭酒。

清代,佟國鼏第一個在靈源洞石門東側崖壁上題刻:《湧泉寺禮佛偶成》詩曰:

雲勢吞山山欲封,松濤閣雨雨偏濃。

靈源洞口迷前路,喝水巖頭悟舊蹤。

梵宇初修無量法,天風遠送上方鍾。

塵緣未盡忽生滅,屴崱應寒嶺半峰。

福州鼓山靈源洞摩崖題刻書法賞析

此題刻,楷書,筆法精純,遒媚勁健,清秀渾厚,悠然逍遙。

佟國鼏,滿族,遼東人。順治間官福建巡撫,有善政。

在石門東側崖壁上,清光緒乙酉暮春,湘潭黃波《陪湘陰相國遊鼓山》詩曰:

屴崱峰頭雨乍晴,忘歸石上證三生。

潮聲浩瀚來滄海,雲氣飛騰下郡城。

題詠尚留唐宋字,登臨不盡古今情。

叨陪上相開雙眼,一覽乾坤萬里明。

忽從天半會群英,洞口神仙亦笑迎。

出岫閒雲隨變幻,在山泉水自澄清。

茫茫瀛海何時晏,落落晨星幾點明。

一夕便傳千古跡,他年勒石紀功成。

福州鼓山靈源洞摩崖題刻書法賞析

此題刻,隸書,古樸拙雅,秀麗俊美。

"湘陰相國",系左宗棠。左宗棠(1812-1885),清末洋務派和湘軍首領,字季高,清道光舉人,曾隨曾國藩襄辦軍務,編練"湘軍"與太平軍作戰。同治間任閩浙總督,上書創辦船政。後調任陝甘總督,光緒初督辦新疆軍務。光緒十年(1884) 馬江中法戰後,復以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派充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未幾卒於福州,年74 歲,此遊距其歿僅三個月。湧泉寺曾藏有宗棠塑像,形容逼肖,神情生動,出於閩工高手,今不知尚在否。黃波為左宗棠僚屬。

魏傑,清代福州著名詩人,在靈源洞題刻有4處。其一、蹴鰲橋,右側崖壁上,題刻"山水知音",楷書,是魏傑題寫。

福州鼓山靈源洞摩崖題刻書法賞析

此題刻,楷書,結構端莊,含蓄深沉,圓熟華美,充溢飽滿詩家氣蘊風度。

福州鼓山靈源洞摩崖題刻書法賞析

其二:西門東側崖壁上,題刻楷書,是道光丁酉年(1837年)九月,望後,魏傑《遊靈源洞》詩曰:一自神僧幻跡過,騷人墨客紀遊多。源頭水流龍吟偈,洞口雲深烏解歌。松有古姿枝偃蹇,山多奇骨石嵯峨。蒼苔碧蘚封題刻,覓見巖碑仔細摩。

其三,西門,水雲亭前題刻,魏傑《登鼓山水雲亭》詩曰:高峰出天表,石鼓世呼名。昔有僧神晏,喝去水無情。靈源聊小憩,臨淪尋再登。俯瞰三江匯,環流萬壑明。寄絕甌閩勝,許多島嶼橫。江山塵外淨,風月眼前陳。真乃豁心目,人間少此亭。海近濤常湧,舟多潮正平。徘徊戀雲蹬,彷彿上鵬程。振衣一長嘯,日暮下雲屏。

魏傑(1796—1876),字從巖,號拙夫,又號松筠,別號鶴山樵者,清代名重閩省的風流雅士。祖籍福清市東瀚鎮文林村。他不僅是著名鹽商,也是著名詩人、書畫家、藏書家、慈善家,被後人稱為"布衣名士"、"田園詩人"。

福州鼓山靈源洞摩崖題刻書法賞析

在靈源洞東向崖壁上,方芳佩的題刻"溪山清淨",四字,楷書大字,落款曰:錢唐女士方芳佩,隨宦三山挈子女來遊,甲午(1774年)春日題。唯一是女性書法作品,在此題刻的蒼勁有力,筆力中透出一種修煉過後的佛家清靜。方芳佩,字芷齋,號懷蓼,又號鳳池,浙江錢塘人,系女書法家,有《在璞堂吟稿》傳世,隨夫巡撫汪新來福州。

東向崖壁上題刻"維國之楨",是民國十九年(1930年)冬,武平鍾斡丞題寫。

福州鼓山靈源洞摩崖題刻書法賞析

此題刻,隸書,用筆純熟,點畫遒勁,獨領清新,自家風格。

東向崖壁上題刻"同朽",二字,楷書,是甲戌(1934年)冬月,林森題寫。

福州鼓山靈源洞摩崖題刻書法賞析

林森,書法墨跡備加推崇,于右任,謂其"書法氣象肅穆,非僅以學力可致也。" 國民黨政要洪蘭友評曰:子超書法"遒勁厚重,氣象雍容,光溢楮墨,煌煌遺訓,炳如日星。豈唯垂範後昆,更足標映百世。亟宜影印流傳,永資矜式也。"國民黨元老何應欽亦在《青芝老人遺墨》書中曰:"子超先生功業道德,彪炳人寰,國人皆耳熟能詳,惟翰藻遺墨世尚罕見。……書法遒勁渾雄,允推巨手,洵可寶也。"

林森(1868年—1943年),原名林天波,字長仁,號子超,晚年自號青芝老人,別署百洞山人、嘯餘廬主人、鳳港漁翁、虎洞老樵,福建閩縣(今福州市閩侯縣)尚幹鎮鳳港村人,近代政治家。曾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

在觀音閣東側石門巖,右邊獨立大石上有一題刻是1962年11月八日,郭味若《訪湧泉寺》詩:節屆重陽日,我來訪湧泉。清風鳴地籟,凝雨溼山川。浮嶺多松柏,依崖有杜鵑。考亭遺址在,人跡卻蕭然。

福州鼓山靈源洞摩崖題刻書法賞析

此題刻,行書,筆力爽勁灑脫,運轉變通,韻味無窮,被世人譽為"郭體"。


福州鼓山靈源洞摩崖題刻書法賞析


張桂守 書法楹聯評論家

現任《書法報》社 福建寧德工作站 站長

《書法導報》社 福建工作站 站長、記者。

足跡踏遍全國名山大川。名勝書法楹聯有較深研究,主要拙作刊發《中國楹聯報》、《中國書畫報》、《書法報》、《書法導報》、《青少年書法報》、《神州詩書畫報》、《書畫名家報》、《閩東日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