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已來,我們如何去思考財務轉型的方向?

未來已來,我們如何去思考財務轉型的方向?

未來已來

技術變革在數字化經濟下的探索從火熱的媒體宣傳逐步轉變為冷靜的落地思考,互聯網+、5G技術、雲計算、財務機器人、區塊鏈等技術已經開始進入財務轉型的舞臺。在這個背景下,我們會計人員應該思考財務會計職業的未來走向何方?大的宏觀環境我們無法左右,企業的實際做法已經成為一種明顯的趨勢,那麼我們每一個財務人員如何在這種大背景下去架構去設計去思考我們財務會計這個職業的未來。

環境已變

  • 增量競爭轉化為存量競爭

這幾年正在推行的企業混合制國有企業改革,國有企業的股權多元化以及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因為隨著經濟新常態的到來,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由增量競爭轉化為存量競爭。

什麼叫增量競爭

?如果宏觀經濟每年增長12%,企業想要獲得10%的增長就意味著只要盯增量就可以了。現在的情況是GDP每年只能增長5%-6%,甚至還達不到,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想要獲得10%的增長就需要盯著存量。增量的競爭是每一個企業都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存量的競爭是每個企業都吃著自己碗裡的看著別人碗裡的。吃著自己碗裡的看著別人碗裡的結果就是別人會跟你玩命。這種結果就導致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

  • 經營合規化,決策科學化的要求提高,與風險點的增加形成矛盾

混合所有制,股權多元化,競爭激烈化這些事情必然導致一個結果,就是過去20年大型企業集團的管控工作快速集中的趨勢放緩停滯、回調,企業業務管理的重心上收的速度會放慢,我們已經看見在央企的二級子公司審批權限在加大,這種趨勢意味著業務管理重心的適度下調,帶來了業務一線風險點的增加。

而另一方面各級管理人員所能夠容忍的風險點減少了,這就形成了矛盾。

財務能怎樣轉型?

我們財務人員在這個矛盾中能夠做什麼,或能夠解決什麼?

財務將由原來的對數據的收集加工分析整理處理轉向風險的管控和決策支持。大量的數據加工分析整理在集中的基礎上實現了智能化,這種集中共享智能帶來的效率提高對我們傳統的財務工作方式來說是顛覆性的,所以在這種背景下財務未來的工作變成了風險管控和決策支持。面對這樣的轉變,我們每一個財務人員的思考是有沒有時間做和會不會做。在這樣的背景下決策者對財務工作的期望值提高了,已經不僅僅是滿足於對數據的加工分析和整理,更多的是風險的管控和決策的支持。

那麼我們財務人員有沒有時間去做這樣的事情?

在目前來說,傳統的財務工作機械性的複核、機械性的記錄、機械性的計算將,被系統所替代,業務數據被傳入共享系統中就會被機械性的記錄,單據傳入共享系統中財務機器人就會自動合帳這就是機械性的複核,而在共享系統中幾百家的報表可以短時間內合併這就是機械性的計算,所有這些事情未來將不需要人工來完成,機械性的複合機械性的記錄機械性的計算將會在財務共享甚至人工智能的基礎上通過集中化甚至致動致動致動致高效率降低勞動佔用。

那麼問題來了,

未來已來,我們如何去思考財務轉型的方向?

我們財務人員會不會失業?

  •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一個主體在思考問題之前都應該遵循的三個前提條件

1 我們的消費者是誰,我們的客戶是誰,我們在給誰做服務

2 我們的競爭對手是誰?

3 我們能夠生產什麼 ?我們能夠為消費者提供什麼?

作為我們財務人員,我們應該意識到我們的消費者是誰?

我們的消費者是企業或單位的管理者、決策者,我們需要有提供服務的意識,為管理者或決策者服務,我們需要滿足他們的需求,在服務和滿足需求的過程中實現財務的價值。

  • 技術進步為財務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機會

大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200年前我們的運輸效率非常的低,基本上靠人和馬,而今天我們的運輸效率非常高,那大家想一下運輸行業的人有沒有失業?

並沒有,因為所有的產業有一個共同的規律,當技術的進步推動這個產業或者行業效率提高的時候,消費者的需求也會同步的增加,效率提高了五倍而消費者的需求可能提高了八倍。200年前運輸效率低的時候,大部分人的活動半徑不超過五公里,而今天運輸效率高的時候,都擋不住你在京東淘寶下單的熱情。

我們應該看到這樣一個現象,隨著效率的提高將促進消費者對一個行業的要求的提升。在這種要求的提升下不是這個行業原有的人員失業了,而是這個行業原有的人員要沿著產業鏈條向上升級去滿足消費者更高的需求。就比如服裝行業最早在紡紗在織布,而今天這個行業紡紗織布已經由機器完成,這個行業主要的人在做設計在做銷售。同樣的道理我們會計行業隨著核算的集中、收集數據的自動化、會計處理的智能化,我們將有很多人從機械性重複勞動中解脫出來,我們要去滿足這個行業的消費者的更高需求,而這個行業的消費者我在前面已經說過,是管理者和決策者。

  • 而管理者和決策者更高的需求是什麼?

是風險管控和決策支持。我們財務人員應該很清楚的意識到,我們從來都不是和機器競爭,我們從來都是在和人競爭。

就像有一個寓言故事,有個人和他的朋友去森林裡玩,碰見一頭熊,這個人如何能夠逃命不被熊吃?在這裡我們不考慮道義上的問題,這個人不需要跑的比熊快,他只要跑得比他的朋友快就可以了。技術就是那頭熊,人說到底都不是在和技術競爭,而是在和人競爭,技術僅僅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競爭的方式,而肯定不會改變人的競爭對象。

未來已來,我們如何去思考財務轉型的方向?

技術進步就會導致就業下降嗎?

我們從時間軸和空間軸來考慮這個問題,全中國技術最進步的地區在長三角和珠三角,這些地方就不需要就業崗位了嗎?恰恰相反,我們可以看到勞動人口流動的方式,是從技術落後的地區向長三角和珠三角轉移。

過去的20年,顯然財務的技術越來越提高,但是我們的工作卻越來越忙,這就意味著隨著技術的進步出現了勞動力人口的聚集,以及勞動強度的增加。所以沒有證據表明技術進步會帶來失業,但是並不表示沒有結構性失業。

比如說汽車的發明並沒有讓運輸行業的就業人口下降,但是如果就業人員去執著於拉黃包車的速度,那他就把自己給淘汰了。同樣道理電算信息化並沒有讓財務行業的總人數下降,但是在電算化普及了以後,如果你還執著於打算盤的速度,那也是把自己淘汰了的節奏。

而今天財務共享、財務智能也不見得就會降低總的財務崗位的人數,但是這個時代到來,那些人執著於重複性勞動的就業人員註定將被淘汰。

系統解放了人的機械性重複勞動以後,財務人員需要從事更高附加值的工作也就是完成轉型升級。

這就是這個時代的特徵,我們任何人都對抗不了時代,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

那麼我們財務人員從低端的重複性勞動裡面解放出來以後要去做什麼?

去做風險管控和決策支持,這就是財務轉型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