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臨大事有靜氣

每臨大事有靜氣


朋友新搬了辦公室,約我去參觀。

徐家彙三百多平米的場地,租金想來是不菲的。有一個面積不小的老闆間,窗外就是街心公園,綠色盎然,鳥啼婉轉。

小葉紫檀木的老闆桌,背景牆上一副行書,“每臨大事有靜氣”,飄逸空靈,豐華勁秀。

朋友說是李佔海的作品,好不容易討來的,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看著他從容不迫地布著普洱茶,頗有幾分胸懷靜氣、志存高遠的格調。

嗯,祝他生意越來越好。

朋友條幅上的這句話,出自晚清大家翁同龢的一副對聯,“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翁同龢是兩代帝師,同治和光緒的師傅。他以此對聯來教導光緒小皇帝,說自古聖賢之人,幹大事的人物,越是遇見大變故、大風浪,越是能氣定神閒,舉重若輕,心如止水。

泰山在我面前突然崩塌,我的神情絲毫不為所動。麋鹿在我身邊跑來跑去,我的眼睛都不會跟著轉動一下。沉著冷靜,在意外面前毫不驚慌失措。

就好比開拓者隊的利拉德,不管比分怎麼落後,局面如何膠著,總是面沉似水,不急不躁,天生的領袖。

光緒皇帝的祖祖祖祖祖爺爺,康熙皇帝,就是這麼一位了不起的情緒管理者。

康熙這輩子最驚險的事情之一,便是十六歲時,小小年紀捉拿鰲拜。

鰲拜是四大顧命大臣之首,權傾朝野,曹操霍光司馬懿一樣的人物,如果一擊不中,康熙這個皇位只怕是保不住了。

據《鹿鼎記》記載,康熙找了一群小太監,韋小寶帶領著天天練習摔跤,有時候還請鰲拜指點一下。鰲拜絲毫沒有戒心,樂得看見這個小皇帝玩物喪志。

準備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康熙覺得時機成熟了,帳下埋伏十二名小太監,把鰲拜誑進宮來,圖窮匕見,準備來一把大的,要生擒了這位滿洲第一勇士。

等待鰲拜進宮的時候,康熙從桌上拿起一本書,翻開來看。韋小寶聽他低聲吟哦,居然聲不顫、手不抖,面臨大事,鎮定如恆,自己手心中卻滿是冷汗,掌心又熱得發燒。

兩相比較,韋小寶有些洩氣,原來自己武功不及他,定力也不及他。轉念又想,他是皇帝,自然膽子該比我大些。那也沒什麼了不起。倘若我做皇帝,當然勝過他了。雖如此想,隱隱又信心不足。

韋小寶就算是真做了皇帝,只怕也未必有如此定力。

東晉謝安,歷史最能裝X的人物之一,有這樣一則故事。

前秦和東晉的淝水之戰,雙方參戰人數比為十比一。前秦苻堅號稱80萬大軍,投鞭斷流,氣勢洶洶。

看似一邊倒的戰役,卻瞬間分出了勝負,東晉大獲全勝,前秦一敗塗地,草木皆兵,風聲鶴唳。

捷報很快送到了都城建康,主帥謝安和同事們正在一邊下棋,一邊等待戰場的消息。

只見謝老闆接過探子的軍報,打開封印,抽出來草草看了一眼,不置可否,又把戰報塞了進去,揣進口袋,面無表情地繼續下棋。

同事們心急火燎,坐立不安,又不敢開口來問,好不容易耐著性子陪他把這盤棋下完,才壯起膽子問,謝大人啊,戰況到底如何啊?!

謝大人將棋子一顆顆地放在盒子裡,風淡風輕地說,孩子們挺爭氣的,打贏了。

同事們頓時陷入狂喜,歡呼雀躍,亂作一團,謝大人卻是神情淡定,拈鬚微笑。

等到同事們鬧夠了,走了,沒人關注他了,我們的謝大人這才開始手舞足蹈,呵呵大笑,釋放自我,腳下的木屐都跳壞了。

孫武《孫子兵法》中寫道,勝不驕,敗不餒,胸有驚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

蘇軾《留侯論》裡言道,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是為大志向與大勇敢。

諸葛亮《誡子書》裡寫道,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靜氣,是人格里極其重要的力量,讓我們能夠擁有從容的行止、堅定的意念,以及充實的內在,閃亮奪目的靈魂。

不慌不忙,底氣十足。

如何能夠做到處事不驚,心有靜氣?

多讀書,多經歷事情。

見過天地,見過眾生,方能見到自己。積沙成塔的閱歷和舉一反三的思悟,見微知著,守正待時,逐漸擁有預測事件發展、把控局面走向的能力。

眼裡有光芒,心頭有方向。

做好充分的準備。

不管是康熙生擒鰲拜,還是謝安大敗前秦,戰鬥打響之前,必然有著周密的事先安排,敵我情報分析,沙盤上一次次推演,細節上反覆推敲。

然後才能氣定神閒地等待結果。

學會坦然面對意外。

即使做好了一切準備,篤定算無遺策,意外仍會發生。意外永遠是事件的一部分,微不足道的概率也可能會擴延成百分之百。

知曉並接受這一點,意外猝然臨之,才不會方寸大亂。

八方風雨襲來,我自不動如山,遇事有靜氣的人,有更大概率,能夠成就大事。

因作此文,以之自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