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玉石以及玉文化的傳承,和與西方文化的互融交流

要說唐代玉器,可以先從一個人名講起,這人是誰呢?大名鼎鼎的美女“楊玉環”。她為什麼起這個名字呢?玉環肯定和玉有關係,據說呀(也就是傳說),說楊玉環生下來的時候,手腕上有個圓環狀的白色的胎記。她爹媽看了覺得這是不祥之兆,就取了個玉環這個名字,意思是用個環子把她套起來,取“環套之意思”。

史書上還說楊玉環“素有肉體”,說白了就是胖,這個胖人一到夏天最怕熱,楊大美女也不例外。一到夏天,她就熱得不行,肺部老是上火,這一肺熱就容易渴,一渴就要喝水,一喝水就容易出汗,而據傳楊貴妃可是有腋臭滴,這身上老是有味兒,那唐明皇還怎麼親近她。於是乎咱們的楊大美女就想了辦法,什麼辦法呢?還跟玉有關係。她也不知道跟哪得到一個偏方,找一個玉做的魚,把這個玉魚含在嘴裡,藉著玉石本身涼的特性,來清咽潤肺。(這招我估計很難管用,這一天嘴裡含著塊玉,那得多難受呀,這一不留神就嚥下去了,再一不留神卡在氣管裡……嗚呼哀哉)。咱們前邊說過,漢代葬玉製度,死者嘴裡要有玉琀,藉著玉石清涼的特性,來防止屍身腐敗。而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又吃玉成風,看來這種習慣還是影響到了唐代。

咱們再來說說什麼玉環,前邊說過玉璧,這玉環跟它很像,就是中間的孔比較大,孔的大小跟玉的實地部分差不多的,就叫“玉環”;孔很小,玉的實地部分比孔大出一倍的,就叫“玉璧”;還有一種,中間的孔特別大,而玉的實地部分很少的叫做“玉瑗”(我感覺有些像手鐲了)

大唐盛世玉石以及玉文化的傳承,和與西方文化的互融交流

唐代的有一件玉器非常重要!什麼呢?那就是何家村出土的“瑪瑙獸首杯”。大家可能就問了,不是說玉器嗎?怎麼說到瑪瑙了。其實瑪瑙也是玉石的一種,因為早期看到的都是紅色的瑪瑙,所以瑪瑙也叫瓊玉、赤玉,但是瑪瑙的硬度要高於一般的玉。

大唐盛世玉石以及玉文化的傳承,和與西方文化的互融交流

瑪瑙這個詞現在的人們叫起來比較順口,但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這個詞來自於佛經,東漢佛教傳入我國,才有了這個詞。還有種說法比較世俗,大家從字面上就能理解,瑪瑙瑪瑙,馬的腦子唄!說它的紋理跟馬的腦子很像,所以叫瑪瑙。具體哪種說法對,不做深究,我們主要關注的是瑪瑙本身的特性。瑪瑙質地是半透明的,跟玉石不同的是,瑪瑙不追求單色美,追求的是色彩豐富、追求紋理之美。

這個瑪瑙獸首杯一出土就轟動了世界,專家們就研究它呀。有人說這個瑪瑙杯並不是中國傳統的造型,因為唐代的金銀器很多都是波斯的造型,這件瑪瑙杯也不例外。雖然是唐代遺址出土的,但學者們認為,這件瑪瑙杯應該是公元3世紀左右由西方製造,然後進貢給唐朝的。

而且這個瑪瑙杯還有個迷,就是在獸首的部位有個口,還有個塞。這個口是幹嘛用的,始終讓學者們摸不著頭腦。你想呀,如果裡面裝的是酒,那把塞一打開,不就滋出來了嗎,滋人一身。而且喝的時候只能是用嘴唑著喝,看起來也不雅觀。所以大部分的學者還是認為這件瑪瑙獸首杯不是中國的,不管怎麼樣吧,這件瑪瑙獸首杯是我國最重要的文物之一,作為國寶,靜靜的躺在陝西博物館。

唐代另外一種玉器很也重要,在前朝沒有出現過,是什麼呢?就是玉銙,啥是玉銙呢?就是玉腰帶,也叫玉帶板。

大唐盛世玉石以及玉文化的傳承,和與西方文化的互融交流

這玉銙是怎麼來的呢?它是由北方遊牧民族的“蹀躞帶”而來,就是腰帶上邊有環,這樣可以方便攜帶很多生活用具,有什麼刀、火鐮、解繩器等等遊牧名族常用的生活器具。北方經過長達400年的五胡亂華,遊牧民族的生活、文化、服飾對漢民族影響很深,況且唐代皇家本身就帶有鮮卑血統,這種蹀躞帶演變成玉腰帶,最後漢人所接受,變成身份的象徵,那就很正常了。多說一句呀,最近很火爆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裡面,張小敬腰間的就是蹀躞帶,你看他腰上掛了多少東西,走起路來叮噹亂響。

而玉銙在唐高宗李淵的時候就變成了制度,皇帝、諸侯、三品以上的王公貴族,要帶玉銙。而且對玉腰帶的使用進行了嚴格的劃分。首先是腰帶的顏色,紫色為最高級,玉鑲嵌在腰帶上。中國人自古認為紫色乃祥瑞之色,而唐代皇帝自認為自己的祖先是老子李耳(就是因為自己身上的少數民族血統,才找到自己的祖先是老子,以此來證明自己是中華正統,也不知道是怎麼到的,就是自欺欺人嘛),老子又是道教始祖,道教對紫色又是推崇備至,所以這玉腰帶當然是紫色最高級嘍。其次就是腰帶上鑲嵌的材料,第一就是玉石,接著才是金、銀、銅、鐵,人們一般認為第一的應該是黃金呀,但是古人認為德行才是第一位的,而玉石正好有德行,當然就是腰帶材質上的首選嘍。再有就是按官階高低,腰帶上的玉從十三塊到七塊不等,尊卑有序。

唐代玉腰帶最有名就是在何家村出土的,和上邊說的瑪瑙獸首杯是一個地方,總共出土了九條玉腰帶,這九條玉腰帶的製作水平可以說達到了唐代制玉的巔峰,現代人看了不相信,這麼精美的玉器是距離咱們1000多年前唐代製作的。

大唐盛世玉石以及玉文化的傳承,和與西方文化的互融交流

大唐盛世玉石以及玉文化的傳承,和與西方文化的互融交流

另外我們知道一點,唐代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高峰,西域的音樂和舞蹈很快就傳進來了,看過“妖貓傳”的都知道,電影裡面西域的美女和歌舞伎那個漂亮、身材那個曼妙呀。美麗音樂和舞蹈,加上美豔的歌舞伎,這一下子就被心胸寬廣的唐代人所接受,使得有唐一代歌舞非常的發達。同樣這種歌舞文化在玉腰帶上也有所表現,很多玉腰帶上的浮雕,就是一個能歌善舞的胡人模樣的歌舞伎。

大唐盛世玉石以及玉文化的傳承,和與西方文化的互融交流

我們知道,唐代皇家不光信道教,對佛教也是推崇備至。著名的法門寺佛指舍利那是要唐代皇帝親自祭拜的,洛陽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唐代官府更是大規模擴建(其中的盧舍那大佛就是武則天的樣貌),而唐代對佛教文化的信仰同樣也反映在了玉石上。

佛教裡面除了莊嚴肅穆的佛像之外,讓人最感興趣的就是“飛天”了,唐代的玉器中就有了飛天的形象。為了表達對飛天的信仰和喜愛,唐代的玉飛天都是用潔白的羊脂玉製作的,表示純潔之美。玉飛天的動作優美協調,面部祥和安靜,給人自由舒適的感覺。其實這就是浪漫,西方人也想著飛上天呀,但他們缺乏浪漫的想象力,他們想象的飛天,要麼是帶翅膀的、要麼騎掃帚的,咱們中國人多浪漫呀,騰著雲、駕著霧安安靜靜、自由舒服的就飛上天了。

大唐盛世玉石以及玉文化的傳承,和與西方文化的互融交流

唐代是一個金銀器走向巔峰的時代,為什麼呢?因為金銀器的特性使得製作起來更加容易,反映的造型更多、更豐富,看起來更加熱烈和直接。而玉器的製作比金銀器要困難,唐朝官府也關注到了這一點,就用了大量的金銀器替代了玉器。皇家的審美觀念變了,使得從漢代形成的官方玉石制度漸漸消失,但是宮廷中一直延續著禮儀用玉的傳統,只是沒有以前那麼嚴格了。這樣就使得原本在官方上流社會中、有著神秘身份的玉石,一下子大量的走入到了民間,讓玉石的神秘感消失,基本上完全世俗化了。

正是因為唐代對玉石制度的弱化,使得到了宋代,玉石這種以前只有官方和上層社會才能欣賞的器物,才徹徹底底的世俗化,給了民間欣賞、把玩玉石的時代和機會,讓玉石和玉文化在民間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