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專家線上“開方” 向澳洲傳遞戰疫“中國經驗”

人民網北京4月5日電 (記者崔元苑)目前,我國已經取得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階段性成效,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其中,中醫藥在抗擊疫情、患者救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國家衛健委將中醫藥納入診療方案,到建立中西醫聯合會診制度;從國家中醫醫療隊馳援武漢到整建制包方艙、所有方艙醫院配備2到3名中醫專家……在此次戰疫中,中醫藥又一次大顯身手。當下,面對全球疫情不斷升級的關鍵時刻和嚴峻預期,分享經驗、凝聚合力、加強國際合作,攜手團結應對正在形成強大共識,在此背景下,為推動中醫藥走向國際,讓中醫藥助力全球抗擊疫情行動,4月4日,中國·澳大利亞新冠肺炎治療視頻國際學術交流會舉行。

中西醫結合是中國防治方案亮點

“在此次國內抗擊疫情中,中醫藥早期介入全程參與,整建制承包方艙,每個階段都發揮了自己的特點和優勢。”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張伯禮表示。

張伯禮院士介紹說,新冠肺炎的症狀主要以發熱咳嗽乏力為主,也有少數伴有鼻塞流涕咽痛以及肌肉疼痛。冠狀病毒主要損害的是肺臟和免疫系統。免疫功能傷害,白細胞數量減少,引發大量炎性介質釋放,這“一高一低”是整個病理的關鍵環節。

“第一週是關鍵拐點,病毒的傳染性更強,毒力最強,如果到了7天,沒有引起炎性因子的風暴,免疫功能基本平衡,第二週就可以痊癒,這是輕症和普通型,如果一週後出現病情急轉直下,就可能會轉為重症。第三階段就是扶正祛邪,康復益氣養陰。” 張伯禮分析說。

張伯禮說:“歷代中醫治療疫病有豐富的經驗, 這次,我們利用幾十年中醫藥現代化積累的經驗,採用現代的方法,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加上了臨床流調。”

據介紹,此次疫病的症候特點“溼毒疫”,符合傳染病的口鼻耳入,溼邪和毒邪的特徵明顯。主要傷害脾肺,治療也是以化溼解毒為主。

臨床分為5個型——輕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恢復期。調查顯示,輕型、普通型佔80%,重型、危重型佔20%。

張伯禮分析指出,此次新冠與SARS的區別在於,SARS屬於溫熱疫,新冠是溼毒疫。傳染性上,新冠更大。毒力上,SARS更大、死亡率更高。臨床特徵上,SARS是高燒,新冠則為低熱。損傷部位上,SARS損傷肺,新冠是肺和免疫系統,新冠對免疫功能損傷要重。肺的損傷結果上,SARS導致肺纖維化,新冠是肺的深部小氣道、肺泡的損傷。

“病毒溼邪多變,無症狀和復陽的現象證明新冠病毒要狡猾複雜多,不透明得多。” 張伯禮稱。

此次,中醫藥在治療輕症和重症上作用明顯,可以縮短髮熱咳嗽乏力症狀持續的時間,同時改善肺部影像,提升淋巴細胞的數量,降低炎性介質。“更主要的指標是,可以降低輕症轉為重症的比例,這個意義尤其大。”張伯禮認為。

在重症和危重症救治上是中西醫結合,西醫為主、中醫配合,中醫在血氧飽和度不穩定,炎症控制不及不佳,控制病情惡化發展等病理環節上可以發揮作用。為此,組織了12箇中西結合的會診組,對所有重症大巡迴。

在恢復期,有些患者特別之前是重症的,兩次病毒核酸轉陰,肺裡炎症有所吸收,但沒有完全吸收徹底,肺功能、免疫功能沒有得到完全修復的情況下,那麼通過中西醫結合康復,呼吸鍛鍊,中藥修復,理療食療,等方法,就可以幫助讓患者完全康復,減少後遺症。

以不變應萬變 中醫綜合治療形成“方艙經驗”

在此次新冠肺炎救治中,江夏方艙醫院是第一個全部由中醫醫院負責的方艙醫院,中醫藥、特色療法、中醫理念都成為了醫院的特色,並實現了“三個零”“一個低”(零死亡,零輕轉重,零陰轉陽,醫療診治費用低)。

張伯禮院士介紹說,在方艙醫院裡面主要採用中醫綜合治療模式。大部分是湯劑,這種群體的相同病因,臨床表現相似的,我們用標準化的通治方,個別不適應症用配方顆粒,重症康復期給予辯證論治、一人一方。同時配合中醫特色療法(按摩、貼敷、壓耳、刮痧、針灸),太極拳、八段錦輔以鍛鍊,取得了效果。

結合此次中醫藥戰疫經驗,張伯禮院士建議,重大傳染病出現的時候,中醫藥參與、整建制承包定點醫院要作為體制制度上的安排。中醫藥和西藥並肩戰鬥,特別是在沒有特效藥和疫苗的背景下,中藥以不變應萬變,通過症候演變的規律就能確定治療方案,這一點是有效的。

對於中醫單位,在急症、重症、熱病這些學科要加強建設,骨幹人才要掌握傳染病知識,平時可以在熱病感染病中使用,戰時可以發揮“突擊隊”作用。加大對中醫藥的支持,加強中醫藥重症學科的建設。

助力海外防控 中醫藥需因事因地因人制宜、辯證治療

澳洲皇家普通科學院院士、澳洲中國醫師聯合會副會長李江對澳洲新冠肺炎疫情進行了介紹和分析。

據介紹,澳洲疫情的趨勢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5個病例全部都是武漢或有密切接觸史。當時,澳洲中國醫師聯合會緊急建議,從中國回來的自我隔離14天;確保全科醫生隊伍有足夠的防護,包括口罩;建立專門的電話熱線;定期發佈確診信息;專門醫院處理疑似病患,也就是發熱門診或新冠門診。第二個階段,從3月1日到現在,澳洲出現第一例死亡病例和第一個人傳人的病例開始,人傳人本地流行了。這是一個流行的轉折點。

“目前,政府進行了邊界控制,檢查追蹤接觸史,隔離患者。同時民眾也開始對疫情產生焦慮。很多人有焦慮引發的不適症狀,如頭疼、胸悶心悸、緊張。有的人有恐冠症,為了避免感染,推遲了自己必須的醫療治療比如糖尿病人、高血壓,能不來就不來。民眾的焦慮水平隨著病例增長的和戴口罩人的增多而增高。” 李江描述說,目前,各州和聯邦每天公開確診人數,信息公開,讓民眾對於周圍疫情有足夠了解,衛生部門也在進行公眾教育,包括手衛生、戴口罩、咳嗽禮儀、保護高危人群、健康習慣等,回澳人員由自我隔離到強制隔離,同時也增加健康撥款,發熱門診由幾個發展到100個,撥款給家庭醫生支持遠程治療患者。可以看到,政策在跟進疫情形勢逐漸改變。

“目前,是中西醫結合是最好的時期,”澳洲宋慶齡基金會創會主席、澳洲中華經貿文化交流促進會執行主席、天士力康平國際醫療集團(澳洲)創始人陳星惠稱,通過天士力康平醫療中心,瞭解到當地很多留學生、中資機構華人華僑對於中醫藥有廣泛的需求。

針對全球蔓延的疫情,張伯禮指出,交叉感染、控制不當是當下海外疫情快速蔓延的因素,必須隔離,而且應該用藥。“在疫情急速爆發期,醫療資源緊缺、病人聚集多的現實下,我們讓隔離點的病人普遍服中藥,效果明顯,及時有效地截斷了疫情的蔓延和擴展之勢。”

對於華人能否服用中藥湯劑或者中成藥提高免疫力,張伯禮院士建議,南半球現在進入秋季,根據氣候特點、症候特點,因事因地因人制宜,儘量辯證治療。在預防方面,對有密切接觸史、發熱、咽喉不適、疑似的人員鼓勵吃中藥。上火內熱太大,咽喉、鼻子、眼睛幹,可以吃點清熱解毒的藥物,免疫力低的、體虛的人要辨證論治。對健康人,不鼓勵人人都吃中藥預防。每個人調適好自己的身體狀態至關重要。

中醫藥傳承創新生動實踐 “雲中醫”分享中國經驗

中華中醫藥學會秘書長王國辰在致辭中指出,在我國此次疫情防控戰爭中,中醫藥是一大特色亮點,在沒有特效藥和疫苗的情況下,發揮中醫藥治未病,辯證論治,多靶點干預的獨特優勢,首次大範圍有組織實施早期干預,首次全面管理一個醫院,首次整建制接管病區,首次以中西醫聯合巡診查房,首次在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中深度介入,探索形成了以中醫藥為特色,中西醫結合救治患者的新方案,成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的一次生動的實踐。

天士力控股集團董事局執行主席閆凱境表示,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嚴峻時刻,更多更快地參與抗擊疫情、救治患者的行動,是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在中華中醫藥學會支持下,天士力發起組建了“聚智國際中醫藥共享平臺”,希望利用互聯網“雲中醫”系統,打造一個國際化中醫藥學術交流合作的長效機制,聯動中國和國際兩方面專家資源,將中醫藥診療技術和臨床經驗,分享給世界各國。針對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專門設立了“國際學術協作平臺”,張伯禮院士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仝小林領銜,在防治新冠肺炎方面積累豐富經驗的9位專家,已經進入這個平臺的專家庫。

此次會議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天士力控股集團、澳洲中國醫師聯合會、澳華中醫學會等單位協辦。會議主會場設在天津,同時分設北京、武漢、澳大利亞等18個分會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