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記憶》一本龍門歷史記憶的佳作

每個人有自己的記憶,從能夠記事起,記憶就伴隨了每個人的一生。對於一個地方而言,同樣有專屬於它的記憶,只是相較於個體而言,這種記憶無疑更為悠久綿長,自然也更為零碎,如同散落的珍珠一樣,留存在歷史的各個角落裡,等待有心人去採擷。《龍門記憶》便是這樣一本關於龍門的歷史記憶的佳作。

《龍門記憶》一本龍門歷史記憶的佳作

此處所說的龍門,不是洛陽龍門,而是廣東省中部的龍門縣。龍門東南與河源市東源縣、惠州市博羅縣接壤,西南與廣州市增城區、從化區毗鄰,北與韶關市新豐縣相連,龍門河從東北向西南貫穿全縣。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拔550米,以“中國溫泉之鄉”而著稱,並非籍籍無名。不過,由於前後隸屬關係的變更,龍門還真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她的前世今生,知其然者為數不多,知其所以然者尤少。龍門縣政府公務員梁麗通、《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很是下了一番工夫,通過一年多時間的努力,撰寫了《龍門記憶》這本書,作為龍門設縣520週年的獻禮,這是很有眼光和見地的。

《龍門記憶》一本龍門歷史記憶的佳作

通讀全書,我覺得這本書有三點尤其值得稱道:

把對龍門實實在在的熱愛轉化為有溫度的文字

第一,這是一本頗有溫度、記住鄉愁的書。貫穿全書的一條主線,便是編撰者對龍門的熱愛。520年,對於一個縣來說,歷史不算悠久,但是,作者抓住龍門設縣520年的契機,深度挖掘龍門的歷史文化,實地走訪、爬梳文獻、鉤沉歷史,填補了龍門歷史文化研究的空白。讓人感動的是,這不是一部應付式的敷衍之作,而是把對龍門實實在在的熱愛,轉化為一個個有溫度的文字。正如該書作者所說:“我們希冀,每一個龍門人都能樹立文化自信、擁有文化自覺,通過翻閱此書,瞭解龍門的歷史文化底蘊,加深對龍門的情感皈依,從而自覺地為龍門的建設和發展添磚加瓦,同時希冀每一個走進龍門的海內外遊客,能通過此書,加深對龍門的瞭解和熱愛。”為了《龍門記憶》的如期順利面世,編撰者利用業餘時間,幾乎走遍了龍門的山山水水;同時,他們也翻閱了與龍門有關的所有史志資料。從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摘錄出有用的材料,既需要耐心,又要有一定的文獻功力,對於一個非專業的研究者來說,如果沒有對鄉邦文化的熱愛,是很難耐得住坐這個冷板凳的寂寞的。正是因為編撰者對龍門這塊土地愛得深沉,所以筆下的文字充滿了感情、帶有溫度。

《龍門記憶》一本龍門歷史記憶的佳作

龍門與廣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第二,這是一本很接地氣、雅俗共賞的書。與專家學者們的研究成果表現出濃郁的學究氣不同,《龍門記憶》是鮮活的、接地氣的,是雅俗共賞的。其中的文字與插圖相得益彰,如同一位導遊,帶領讀者走進龍門的山山水水,瞭解龍門的風土人情,探究龍門的人文底蘊。可以說,不論是誰,只要你想了解龍門的歷史文化,《龍門記憶》目前是上上之選。一翻開書,你就會知道,龍門520年的滄桑變遷,原來龍門與廣州、增城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你就會知道,龍門曾經不光代有才人,文化巨匠陳白沙、湛若水、屈大均等與龍門也淵源很深,而縣境之內的廖氏家族、譚氏家族、劉氏家族、李氏家族更是龍門綿延久遠的文化世家;你就會知道,龍門淳樸的風土人情,四時民俗,民間信仰,“崇文尚義”“崇文尚武”的文化基因;你就會知道,龍門的山水美景,七星崗、西林河、龍巖山,還有龍門特有的珍饈美味:西溪竹筍、龍門草菇、三黃鬍鬚雞、密溪雲霧茶……《龍門記憶》展示了龍門獨特文化基因。

《龍門記憶》一本龍門歷史記憶的佳作

龍門地處廣府文化圈、客家文化圈結合部,兩種民系文化特徵兼而有之

第三,這是一本可以見證嶺南地域文化之包容性特色的書。龍門地處廣府文化圈、客家文化圈結合部,兩種民系文化特徵兼而有之。龍門著名的世家大族劉氏家族是永漢大族,有“七劉八村”之譽。值得注意的是,劉氏家族的先祖劉仲明本是江西人,受朝廷委派在惠州做官,罷官後定居在龍門馬圖崗,開枝散葉,人丁興旺,後代人才輩出。其中,十一世孫劉瓛頗受陳白沙的器重,陳白沙不僅為劉瓛撰寫了《增城劉氏祠堂記》,還寫詩以贈。龍門廖氏家族的先祖也是江西人,同樣是因為入嶺為官,然後定居在龍門,廖氏家族留下的功武村五宅古堡有“華南第一古堡”之稱。譚氏家族的始祖譚瑞奇是因貶官而落戶龍門,而蓼溪李氏家族則是南宋時主動由珠璣巷遷徙而來。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進入龍門,先後都被這塊土地善待接納。改革開放以來,內地人才紛紛外流到廣東等東南沿海地區,被形象地稱為“孔雀東南飛”;如果我們回首來路,就不難發現,這種情形事實上在嶺南大地悄無聲息地延續幾千年之久了,而這與嶺南文化古已有之的包容性密不可分。

文章作者:廣東財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 張瓊

文章轉自《惠州日報》

溫馨提示:《龍門記憶》在龍門縣新華書店和龍門縣日行一善愛心商店均有銷售

《龍門記憶》一本龍門歷史記憶的佳作
《龍門記憶》一本龍門歷史記憶的佳作
《龍門記憶》一本龍門歷史記憶的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