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人生理想,到底是出仕還是歸隱山林?得知真相後,令人遺憾

有人問:李白有生之年的理想是什麼?到底是出仕?還是歸隱?

李白曾有詩: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又有詩云: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淨胡沙。

看上去,李白似乎要歸隱,又似乎想成就一番事業。李白的理想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李白的理想並不矛盾,從他的詩文中可以看出,他的理想是建功立業,然後再歸隱。

也就是說,他不甘於一生碌碌無為,所以積極出仕;他又不太喜歡官場上的爾虞我詐,所以他想做出一番事業後迴歸山水之間。

我們可以從他的詩中找到答案,也可以看出他想效仿的那些人的人生軌跡。

李白的人生理想,到底是出仕還是歸隱山林?得知真相後,令人遺憾

一、這首詩告訴我們 李白願意告別隱逸生活而入仕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冬(公元732年),李白(701年—762年) 33歲 ,當時求仕不成的李白離開長安,遊坊州時拜訪了坊州司馬王嵩,

王嵩介紹李白和同樣從長安來的閻正字相識, 李白寫了一首《酬王司馬閻正字對雪見贈》,最後四句寫到:

主人蒼生望,假我青雲翼。風水如見資,投竿佐皇極 。

最後四句意思是,假如您引薦我,那麼我就隱逸的打算 ,和釣魚的姜太公一樣去輔佐帝王成就大業。

可以看出,當時的李白並不是有意隱居,而是報國無門,其實一直想借助他人的引薦而入仕的。

二、這首詩告訴我們李白的理想

在離開時,李白又寫了一首《留別王司馬嵩》,全詩如下:

魯連賣談笑,豈是顧千金。陶朱雖相越,本有五湖心。

餘亦南陽子,時為梁甫吟。蒼山容偃蹇,白日惜頹侵。

願一佐明主,功成還舊林。西來何所為,孤劍託知音。

鳥愛碧山遠,魚遊滄海深。呼鷹過上蔡,賣畚向嵩岑。

他日閒相訪,丘中有素琴。

在這首五言古風中,李白用了幾個人的典故,其中有魯仲連、范蠡、諸葛亮、秦丞相李斯,前秦的王猛。這幾個人所作所為,就是李白的夢想。我們看看他們都作了什麼?

李白的人生理想,到底是出仕還是歸隱山林?得知真相後,令人遺憾

三、 魯連賣談笑,豈是顧千金。

魯仲連幫助趙國抵擋強秦,事後趙國的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仲連辭讓不肯受。贈送千金為魯連壽也不接受。然後離開了趙國,不在見面。

魯連笑曰:“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戰國策·趙策》

四、陶朱雖相越,本有五湖心。

陶朱公,指輔佐勾踐臥薪嚐膽的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他幫助勾踐興越滅吳以後,可謂功成名就,聰明的范蠡急流勇退,化名為鴟夷子皮,經商稱為鉅富,自號陶朱公。成為生意人供奉的財神。

他的同僚文種沒有看清這一步,留在勾踐身邊,結果最後被賜死。今天我們去紹興遊玩時,在沈園不遠處的府山公園山上,還可以見到文種墓。

李白的人生理想,到底是出仕還是歸隱山林?得知真相後,令人遺憾

五、餘亦南陽子,時為梁甫吟

見到南陽和梁甫吟兩個詞,就知道這是說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前出師表》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說:

"亮好為《梁父吟》,自比管、樂,時人未之許"。

李白雖然自比於諸葛亮。但是他的理想卻是:

“願一佐明主,功成還舊林”。

可見,他並不希望一生都去“佐明主”,還是希望有“還舊林”的機會。

李白的人生理想,到底是出仕還是歸隱山林?得知真相後,令人遺憾

六、呼鷹過上蔡 ,賣畚向嵩岑

前一句說的時秦丞相李斯,他少年時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他輔佐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可惜在秦二世時期,被趙高陷害,李斯父子被腰斬於咸陽,夷滅三族 。臨刑時,父子相顧,李斯說到:

"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史記·李斯列傳》。

後一句說的東晉十六國時的王猛,他在貧寒少時以賣畚箕為生,傳說在嵩山賣畚箕時遇到了賞識他的伯樂。

王猛在前秦官至丞相,輔佐苻堅一統北方。 王猛如果不是提前病死,苻堅一定不會遭遇淝水之戰的慘敗。

李白的人生理想,到底是出仕還是歸隱山林?得知真相後,令人遺憾

七、李白的理想是這五個字

李白的理想,用他詩中的話就是這五個字: 功成拂衣去 。

這五個字多次出現在李白的詩中,例如《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

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

《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殺人。

《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尉張卿二首 其二》:

功成拂衣去,搖曳滄洲傍。

功成以後,再拂衣而去,這就是魯仲連、范蠡所作的事情。而不是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和王猛,也不是悲慘的李斯。

李白的人生理想,到底是出仕還是歸隱山林?得知真相後,令人遺憾

33歲,已經不年輕了,據說李白出身商人家庭,不能參加科考。於是他採用了終南捷徑的方式,不過這條路走得也很辛苦。十年以後,李白才通過道士和公主的門路,來到了唐玄宗的身邊。

不過在唐玄宗眼中,大唐盛世並不需要一個治世之臣,他也沒有把李白當作這樣的能臣。因此李白先建功立業,然後歸隱山林的理想一直沒有實現。

賜金放還以後,李白又一次無功而“歸舊林”。安史之亂時,李白自以為得到了一次“ 為君談笑靜胡沙 ”的機會,還作詩自比為東山謝安石。可惜他跟錯了永王李璘,結果被流放夜郎。遇赦回來後,風燭殘年的他再也沒有時間和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了。

兩年後,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溘然長逝,終年六十二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