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吃苦的中國人——負負得正,苦苦得甜

不懂吃苦的中國人,算不上合格。

或者說,不懂得吃苦,性格上絕對有缺陷。

在精神層面,中國人有兩個顯著的標誌,一個是勤勞勇敢,一個是智慧深厚,這個是遺傳,深藏在骨髓裡。

可以說,苦字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關鍵詞,而能吃苦的文化,能吃苦的精神,在中華民族的血液裡日夜流淌。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戰勝了種種苦難,闖過了九九八十一難,才會彰顯天行健精神的偉大。

比如歷史上,遠古的人苦於天崩地裂,巨鰲和黑龍為禍四方,女媧率領民眾殺黑龍,斷鰲足,以五彩石補天。

再比如古人苦於災害戰爭,有黃帝擊敗蚩尤,四海歸心;而大禹治水,九州承平……

懂吃苦的中國人——負負得正,苦苦得甜

中國人的吃苦耐勞,是為世界所公認的。只需讀一讀華僑史就可見一斑了。

歷史上,中華民族篳路藍縷,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偉大文明。

多難興邦。中華民族在穿過苦難的道路上成長,在戰勝苦難的鬥爭中壯大,在超越苦難的歷程中生生不息。

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歷史,沒有勤勞勇敢,沒有吃苦耐勞,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如今,新一代物質生活越來越好了,但絕不能丟掉吃苦文化、吃苦精神的教育。

如果孩子們慵懶、疲沓、散漫、貪玩……那就要格外小心和警惕了,文化性格上一定要“打補丁”,文化精神上一定要站直腰板。

因為,沒有勤快,就談不上毅力,更談不上恆心。

因為,不能吃苦,就談不上攻堅克難,就談不上摧城拔寨,也更談不上開創一番事業了。


懂吃苦的中國人——負負得正,苦苦得甜

中國民族的文化精神絕不能拋棄。

吃苦是一種修行,但不是為了苦而苦,苦是苦中有樂,苦是苦中帶甜。

苦是對樂的追求,是對甜的追求,是對真善美的追求。

西方文化是咖啡,苦中需要加糖;

中國文化是茶,苦中自帶清甜。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要問問自家的孩子們:看看人家——不僅有道德,而且有能力;不僅有顏值,而且有氣質;不僅聰明,而且勤快;不僅吃甜食,而且還會品最苦的茶……

負負得正,苦苦得甜。

不懂吃苦的中國人,算不上合格。


生命本悟,快樂本心。

天人本一,智慧本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