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步正向引導法,培養讓父母做夢都想笑的孩子

六步正向引導法,培養讓父母做夢都想笑的孩子

李賢國有三個兒子,分別是19歲、17歲、14歲,她笑稱自己住在男生宿舍裡。這三個孩子,是讓李賢國做夢都會笑的孩子。如此的幸福,源於她深知和孩子的互動不是使用技巧灌輸知識,不是運用方法糾正錯誤,而是用生命陪伴,用心和他們建立關係,盡力瞭解他們的需求。此外,李賢國還有一個全力支持她的好丈夫。

李賢國,家政系、教育系、教牧諮商系碩士,從事兒童工作20多年,有豐富的兒童諮詢輔導經驗,常被邀請擔任亞洲多國教育機構講員和培訓師。


見到李賢國,不禁被她美麗的面容、優雅的態度所吸引。她已年近五十,養育了三個優秀的兒子,為何還如此風采依然呢?李賢國說:“我是孩子越小,自己越老;孩子越大,自己越年輕。”這句話乍聽起來有點兒難理解,可越琢磨越看到裡面的智慧。做父母的,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他足夠的時間和關愛,用正確的方式來引導他,就能培養出讓父母做夢都想笑的孩子。看著孩子的成長與進步,父母的心裡充滿喜悅和幸福,怎能不越來越顯現出青春與活力呢?

換個眼光看孩子

李賢國談到自己的老三,上小學時成績落後,“連選擇題都不知道怎麼打鉤”,老師找家長,可做媽媽的一點兒都不急。“因為我很瞭解自己的兒子。在他出生和成長的過程中,我盡力陪伴他、教導他,他也很努力,如果這樣還是趕不上,就是時候還沒有到。”老師感到很奇怪,還有這樣的媽媽!可李賢國信心十足,自己的兒子到了一定的時間就會發揮出他獨特的才華。

李賢國沒有逼兒子埋頭趕功課,而是鼓勵他、幫助他發展興趣。果然,兒子對昆蟲的興趣極其強烈,連爸爸媽媽也被他深深打動。“他養的魚死了,他會憂傷地躺在那裡,說自己不是一個好爸爸;出去抓蟲子,他不小心摔倒了,但突然看見一隻與眾不同的蟲子,他會開心得忘了疼痛。”

老三把烏龜、螃蟹、蝦、兔子、獨角獸帶回家,還在家裡養了一條蛇和一千隻螳螂。爸爸為他製作了專門的箱子,媽媽本來見了蟲子就會嚇得哇哇大叫,但因著愛兒子,她也同意在家裡有限的空間裡劃出特區,來做兒子的生態園區。為了給螳螂餵食,兒子在父母的支持下養了上百隻櫻桃紅蟑螂。他沉浸在自己的昆蟲天地裡,親手餵養照料,打掃清理,還常常接待

大家參觀,成為了家裡的“小小法布爾”。

“成全孩子的興趣是要父母付出代價的,但我們全家實際上從兒子那裡學到很多。比如說,我們第一次知道螳螂的卵叫‘螵蛸’,我們也跟兒子一起去抓果蠅來喂小螳螂。我們真的被孩子的真誠所感動。”在充分支持孩子發展興趣的同時,李賢國也有意幫助孩子在學科裡找到他研究的動力。老三現在上初三了,他對生物學有著濃厚的興趣。

在教養老三的過程中,李賢國看到的是孩子獨一無二的天賦,並不斷對孩子表達接納與愛、支持與信任,從而使孩子得到有益的建造。

六步正向引導法,培養讓父母做夢都想笑的孩子

正向引導6個Step

教養者的動機比問題重要

在面對教養孩童的難題時,父母需要不斷省察與修正我們作為“人”的狀態,以免誤判問題後用錯誤的方法把孩子引向錯誤的方向。李賢國講到自己的第一個孩子上小學以後,必須遵守學校的生活作息時間,但他偏偏動作比較慢,作業常常寫到很晚,早上起來又困難。因此,做媽媽的總是不斷地催促,如果孩子不聽話,媽媽的情緒就開始高漲,一段時間後母子的關係變得緊張。


“安靜下來仔細思考後,我發現自己真實的心理狀態:其實我不是真正關心孩子,而是發脾氣除去自己的不安,擔心這樣那樣……”所以,李賢國指出:“在面對教養的困境時,我們首先要注意的不應該是孩子的問題,而是省察我們的動機:這樣做是你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是出於愛還是不安?是以自己的舒暢為前提,還是以孩子的利益為優先?是成為孩子的榜樣,還是做了錯誤的示範?”

要換個眼光看孩子,父母必須思考自己的動機,從而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

對孩子示範正向的生命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會自然地就學會愛、尊重和養成良好的品格,除非有人成為他的榜樣和示範。因為只有生命能影響生命,影響力是透過示範而來的,只有口頭上的教導,不免淪為說說而已。李賢國講到自己老大上小學時回到家總是情緒低落,後來瞭解到孩子班上的老師因為學生吵鬧,時常大發雷霆,把桌上的東西全部推到地上。如果有孩子上課講話,他就會用掃把對準那孩子“飛射”過去。班裡的同學對老師的舉動感到驚恐,但是,有些孩子的父母反映,孩子在家生氣時,也會把桌上的東西全部推到地上。“我想這就是生命帶出的影響力,但很可惜,那個老師做的是負面示範。”

找出孩子正向的動機

要幫助孩子正確地完成每件事,不能單單處理他的行為,而是要去探索行為背後的動機,才能從根本上去幫助孩子建立優質的生命。

李賢國講到一個案例:一箇中年婦女回想起小學時的一件事傷心不已。那時,她的父母常無緣無故地打她,而她在學校也沒什麼人想跟她做朋友。有一次,老師指定她當班長,她欣喜若狂,很想把這個工作做好。所以,第二天她拿了一根藤條來到學校,準備誰不守紀律就打誰。老師和同學氣極了,馬上罷免了她。而她,還不知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如果當時的老師對她能多一些瞭解、多一些肯定和關懷,找出她行為中的正向動機,然後再跟她討論如何達到這些正向的目標,而不是用罷免的方式,也許這位婦女當時遇到的情況會大大不同。”

給予孩子成功的機會

六步正向引導法,培養讓父母做夢都想笑的孩子

兒童階段,心理社會化的發展任務是:勤奮努力。在這個階段,他們開始面對學校、人際等多方面的挑戰和考驗。如果他們可以發揮能力,就能專注並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付出努力,完成後獲得成就感。研究發現,孩子在這個“勤奮努力”階段的成就,與未來的職業成就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說,從兒童時期的努力和成果,可以預估他將來的社會成就。因此,讓孩子有成功的經驗是“勤奮努力”時期的重要工作之一。李賢國以自己帶老三的例子來說明: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家長給孩子的路不能太狹窄,不是隻有學業、才藝的成就才能被認同,這樣會遮蔽掉孩子生命中原本可以綻放的光彩。

和孩子做正向的對話

父母如何說出正向的話呢?必須先放棄聚焦在眼前的“問題”,也就是不以孩子的問題本身為解決事情的出發點,而是以正向眼光面對他們的需要和生命狀態,找到孩子的內在能量,這樣他們就不會有恐懼和被指責的感覺。當孩子處在輕鬆自然的狀態時,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願就比較強了。這個過程包括:

(1)把人和問題分開。例如負向問句:“為什麼你一不高興就用暴力解決問題?”這樣問把“你”和“暴力”連在一起,暗示“暴力”就是他的問題。正向問句是:“不高興時就想用暴力解決,這種情況困擾你多久了?”這樣問把“使用暴力”和“你”分開,並暗示他自己也不想要有暴力,但可能有某些因素,讓他控制不住,所以自己也很困擾。

(2)找出正向行為。負向問句:“你為什麼不寫作業?”改為正向問題:“你什麼時候寫作業?”找出孩子的正向行為,並透過問話探索能達成的方式,然後將此成功經驗應用到其他情況。

(3)讓自我期待引導孩子前進。負向問句:“你的數學再不加強,以後升上初中看你怎麼辦?”這樣容易使孩子緊張憂慮,反而更加無力學習,甚至放棄學習。正向問句:“如果你明天一早醒來,發現自己數學變得非常好,你想你會有什麼改變?”讓孩子想像自己達到了一種比當下狀況更美好的境界,並討論這個境界帶來的改變和好處,然後再討論要如何一步步去達成。

六步正向引導法,培養讓父母做夢都想笑的孩子

培養孩子新的能力

除了知識的教導外,可以幫助孩子培養以下新的能力:

(1)表達信任。我們要看的,不是孩子的現在,而是期待中的他。當我們看到孩子有不太好的狀況發生時,我們能否先說出我們的期待,再表達信任,然後激發孩子產生改進的動機和力量?比如,從表達不滿“吵死了,你可不可以小聲一點”到表達信任“我知道你會輕聲說話的,上次我就聽到你和小倩用這樣的聲音說”。


(2)建立習慣。一個優良習慣建立的大概步驟是:瞭解產生狀況的原因,孩子的困難是什麼;觀察、思考適合孩子的方法,或與孩子討論如何解決困難;徹底實行所制定的方法,並定期回顧和檢討。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後常常不聽爸媽的規定,把空飯盒放進洗碗槽中。父母可以先了解產生狀況的原因:忘記或怕麻煩。然後考慮適合孩子的解決方法:在孩子回家後容易引起注意的地方,貼幾張提醒的字條。一兩週後看效果如何,不理想再修正。


(3)示範表達。當我們要培養孩子一個新的能力時,需要先做示範。比如,孩子不知道如何與老師溝通,我們可以先在家演練給他看,然後讓他扮演一次老師或學生,體會溝通的

感覺。讓孩子有一個可模仿的說話方式和行為,以後孩子再遇到同樣的情境,就有新的思考和表達模式可以遵循了。


“不看問題,往往更容易解決問題。”李賢國說,“我們要看的是孩子的獨特和正向的力量,因為那往往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最重要的眼光。”

六步正向引導法,培養讓父母做夢都想笑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