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與父母較勁,最忌硬碰硬,巧施“禁果效應”,教育效果堪稱神奇


娃與父母較勁,最忌硬碰硬,巧施“禁果效應”,教育效果堪稱神奇

引子

生活中,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愛和父母較勁,想讓孩子早上吃一個雞蛋增加營養,他偏不想吃;想讓孩子趕快完成作業,他偏要磨蹭半天;想讓孩子在家好好待著,他偏要往外面亂跑……總之,爸爸媽媽越是禁止的事情他越是要去做。

最近這段時間雨水特別多,不管大人孩子都在家憋得慌。媽媽特意告訴凱凱,下雨天不能出去玩,尤其是不能到小區裡的景觀池裡玩水。可不說還好,媽媽這麼一說,反而吊起了孩子的好奇心:下雨了,池子裡會不會有魚兒在玩?不行,等會兒我要出去看看。

娃與父母較勁,最忌硬碰硬,巧施“禁果效應”,教育效果堪稱神奇

儘管外面還在淅淅瀝瀝地下著春雨,可凱凱還是向媽媽提出了想出去玩的要求。可媽媽不允許,媽媽說:“外面還下著雨呢,要是被淋感冒了還得打針吃藥,不能出去玩!”“我不管,我就是要出去玩!”凱凱邊說邊想開門出去。

媽媽趕緊把凱凱拉回屋子裡,可凱凱卻掙脫媽媽的手想往外衝,媽媽生氣地說:“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理你了!”可凱凱卻彷彿沒有聽到似的,衝到房門口,邊扯著門把手,邊大喊:“快開門!我要出去!我要出去……”媽媽說:“我就不給你開門!看你怎麼辦!”凱凱這下子可真急了眼,拿出了“殺手鐧”——邊哭邊在地上打滾,可媽媽出於對孩子外出被雨淋生病的擔心,也是寸步不讓。

此時,孩子的哭喊聲、媽媽的斥責聲和窗外的雨聲交織在一起,變成了一曲嘈雜刺耳的“交響樂”。一場“親子大戰”最終折騰的結果是:孩子筋疲力盡、媽媽也心力交瘁……

娃與父母較勁,最忌硬碰硬,巧施“禁果效應”,教育效果堪稱神奇

不久,凱凱爸爸回來了,他看見了這情景,就說:“凱凱,快起來,爸爸帶你去出去玩會兒。”留下了一臉愕然的媽媽。

上面就是典型的孩子與父母較勁的案例。所謂“較勁”,顧名思義就是雙方各不相讓、互不服氣,一定要比出個高低的矛盾狀態,這與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和父母的性格特點都相關。

01 孩子與父母較勁,巧施“禁果效應”來應對

面對孩子與父母較勁,最忌父母去硬碰硬。

從上面的案例中來看,“親子大戰”的爆發,源於凱凱與媽媽的需求不一致:凱凱的想法簡單直接,就是想出去玩,他並沒有看到或會想到被雨淋可能會導致受涼生病;而在媽媽的眼裡,看到的是外面正下著的雨,擔心孩子被雨淋或玩水而導致生病。兩人沒有想到一塊兒,因此就不斷地較勁,誰都想把對方說服,在雙方互不讓步的情況下,矛盾就不斷升級,最終引發了一場“親子大戰”。

如果要對這件事情進行一個反思,凱凱媽媽的做法顯然不妥,在孩子較勁時,採取的是“硬碰硬”的方式,反而激起了孩子“死磕到底”的慾望。因此,面對孩子較勁,父母不能硬碰硬。

娃與父母較勁,最忌硬碰硬,巧施“禁果效應”,教育效果堪稱神奇

而凱凱爸爸的做法也同樣不妥,既不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也不做任何的鋪墊,就毫無原則地遷就了孩子的要求。這看似“快刀斬亂麻”地結束了“戰爭”,其實是“剪不斷,理還亂”,隱藏著某種循環危機。換句話說,就是在添亂和在將來埋下“隱患”,因為這等同於在給孩子傳遞一個錯誤的信息:“只要我和媽媽對著幹,就能得到我想要的東西。”這樣恰恰達到了孩子“較勁”的目的,孩子以後容易養成無理取鬧、以自我為中心的壞毛病。

通常情況下,面對較勁的孩子,父母可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儘量避免與孩子硬碰硬地發生衝突,因為硬碰硬只會使矛盾升級,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不與孩子較勁、硬碰硬,並不意味著遷就孩子,而是一種教育策略上的靈活改變。也就是不跟孩子直接較勁,採取間接地、有策略地方式來引導孩子。

比如,在孩子較勁的過程當中,父母不妨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巧施“禁果效應”來應對,相信能夠幫助孩子快速轉移原有的注意力,把注意力遷移到父母想要讓孩子去做的事情上。

02 什麼是禁果效應

何謂“禁果效應”?最早流傳於《聖經》中的夏娃故事。

有一天夏娃出去玩,被森林裡一棵神秘智慧樹上的禁果所吸引,雖然她非常好奇,但卻被再三警告,絕對不能偷吃。可夏娃最後終於忍受不住禁果的誘惑,偷偷跑去吃了一個禁果,從此和亞當一起被上帝貶到了人間。

娃與父母較勁,最忌硬碰硬,巧施“禁果效應”,教育效果堪稱神奇

讓我們從神話中回到現實生活中來,相信有很多人都經歷了類似“禁果效應”這樣的事情,比如:

  • 好朋友給你發了一個網頁鏈接,並且告訴你,千萬不要打開鏈接,因為有不適合你看的內容,這時你可能就會想:“不讓我看?到底是什麼東西藏著掖著不讓我看?難道這裡面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最後你把朋友的告誡拋之腦後,忍不住悄悄打開鏈接看了。
  • 男朋友讓你幫他拿一下手機(手機沒有設置密碼),並且告知你千萬不要打開手機看微信。這時的你可能會冒出種種的好奇,最後趁他不注意做出偷偷查看他手機微信的舉動。

無論是神話還是現實,諸如之類的你越禁止我就越好奇的感受,其實都是一種“禁果效應”在人身上的一種顯著體現。

“禁果效應”是指越是被禁止的東西,就越能引起人們的好奇和窺探的慾望,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也就越想去嘗試,這是人的本性。這個禁果效應在孩子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很多父母總是苦惱孩子為什麼不聽話,那正是因為孩子在成長階段中對身邊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

娃與父母較勁,最忌硬碰硬,巧施“禁果效應”,教育效果堪稱神奇

而好奇心本沒有好壞之分,如果被用在好的方面,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反之,如果被用在不好的地方,則會起到消極影響。所以,“禁果效應”是一把雙刃劍,父母只有做到洞察孩子的好奇心理,才能最大化地發揮“禁果效應”的教育作用。

03 為什麼我們能把“禁果效應”運用在孩子身上

為什麼我們能把“禁果效應”運用在孩子身上?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下面這個案例。

有一天,該吃晚飯了,媽媽喊小軍軍去洗手間洗手準備吃飯。然而,等了半天,他還在洗手池裡玩水,任由自來水嘩嘩流著,水花也濺得到處都是。媽媽一邊拿毛巾給他擦手,一邊說:“要吃飯了,不能再玩水了。”可是,小軍軍卻不願意離開,還想要玩水,幾番“交鋒”,孩子依然無動於衷,而且玩水的勁頭也越來越大。最後媽媽也沒有招了,無奈之下,媽媽只好強行把小軍軍抱到餐椅上……

在案例中,媽媽不希望小軍軍玩水,他卻偏要去做,而且媽媽越是阻止,孩子越是喜歡做。孩子的這種行為其實就是出於“禁果效應”的心理,這與人的好奇心和逆反心都有關。軍軍媽媽完全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通過巧施“禁果效應”,把孩子對玩水的注意力轉移到吃飯這件事情上。那到底要怎麼做比較容易達到目的?相信在大家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了自己的答案,我就把這個懸念留給讀者們來猜了。

無論做什麼,孩子總是很喜歡跟父母“較勁”,其實這是大多數孩子都會經歷的一段時期。這就好像我鄰居家的女兒,現在可是非常乖巧可愛,可誰能想到她在三四歲的時候,卻是經常喜歡和大人“較勁”呢。父母千萬不要誤以為這是孩子在挑戰父母的權威,這只不過是孩子的自我意識正在發展,他們試圖用反抗來證明自我。因此,在教育孩子時,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總是想方設法去阻止他的行為,以儘量避免孩子逆反行為的發生。

娃與父母較勁,最忌硬碰硬,巧施“禁果效應”,教育效果堪稱神奇

因為孩子天生就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所以“禁果效應”用在孩子身上的效果尤其明顯。父母強行禁止不如因勢利導。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越是以強硬的態度告誡孩子不許做什麼,孩子往往偏要做什麼。就好像文中開頭案例中的凱凱,媽媽越不想讓凱凱出去玩,尤其是強調了不能去景觀池玩水,反而更激起了凱凱的好奇心,更迫切想要出去看看,這和媽媽的原本想法就產生了衝突和矛盾。

如果凱凱媽媽能夠巧施“禁果效應”,比如想讓孩子在家裡安安靜靜地看書、聽故事,就可以製造出一個懸念,吊起孩子看書聽故事的胃口,完全可以打消孩子冒雨出去玩水的念頭。或者是凱凱爸爸回來和凱凱媽媽一起配合“演戲”,通過“禁果效應”法激起孩子玩親子游戲的慾望。這些都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04 在其它教育上巧施“禁果效應”加“輕推”助攻,效果也堪稱神奇

“禁果效應”不光能用在解決諸如孩子“較勁”等不良情緒反應上,還能用在激發孩子的學習慾望上。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有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在小時候,他們都很頑皮,任何說服教育都無濟於事。但是,蘇洵並沒有採用老祖宗的“棍棒教育”辦法來強制教育孩子,而是巧妙地運用了“禁果效應”法。

每當孩子玩耍的時候,蘇洵就躲在旮旯裡讀書,看到孩子來了,他就故意把書給“藏”起來。兩個孩子發現了這個情況之後,就以為父親是在瞞著他們看什麼好書。於是,他們經常趁父親外出的時候,把書“偷”出來看。從此兄弟二人一入“書門”深似海,他們再也離不開書了。

慢慢地,他們把讀書當成了一種樂趣,從而步入了成才的正軌。後來,蘇洵與蘇軾、蘇轍都被納入“唐宋八大家”之列,世人稱之為“三蘇”。

娃與父母較勁,最忌硬碰硬,巧施“禁果效應”,教育效果堪稱神奇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像蘇洵那樣巧妙地利用“禁果效應”來引導教育孩子。

琪琪學了一年的樂器就不想再學了,琪琪媽媽為了調動孩子學琴的積極性,就買了一臺高級電子琴放在自己的臥室內,蓋上了一層厚厚的絨布,不讓孩子去碰。

這下子,琪琪著急了:“媽媽,電子琴不是給我買的嗎?為什麼您不讓我彈?”媽媽就故意激她說:“反正你也學不會,碰它幹嘛?”這時,琪琪大喊起來:“誰說的!我一定會學會的!”從此以後,每當媽媽外出時,琪琪就會悄悄地跑到媽媽房間去偷著練琴。

案例中,琪琪媽媽把孩子不太願意做的、但有價值有必要的學琴的事情變成了“禁果”,最終促使孩子主動去做。這就是巧用“禁果效應”給孩子帶來的變化。

娃與父母較勁,最忌硬碰硬,巧施“禁果效應”,教育效果堪稱神奇

​此外,我還記得以前想培養孩子看些大部頭的經典讀物,如原版《三國演義》等書的時候,就事先把這些書買來放到孩子看得到但又拿不到的書櫥高處。孩子看到了就問我:“那是什麼書?能不能讓我也看一看?”我就告訴她:“那些書只有中學生才能看得懂,你現在是小學生看不懂的,等你長大以後再看吧。”孩子聽了很不服氣地說:“誰說的我看不懂,你馬上把書拿下來給我看一看!”

後來沒多久,孩子就從剛開始的嘗試著看,發展到最後越看越愛看。當然在此過程中也少不了我推波助瀾的“輕推”助攻,這在實踐中證明了“禁果效應”在閱讀等教育中能夠發揮引導作用。只要父母運用得好,效果堪稱神奇。

結語

總而言之,父母在引導和教育孩子時,要懂得正確、有效地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巧妙、恰當地利用“禁果效應”法,必要時,加上“輕推”法助攻,這樣在解決或處理某些教育問題時,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父母教育孩子,有時沒有想象中的那麼複雜,只要方法對路了,就能讓你體驗到簡單有效的教育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