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劍如夢,金庸武俠世界坍塌,《鹿鼎記》中韋小寶的荒誕主義精神

中國人的武俠情結由來已久,而對武俠崇拜之熱烈,幾乎滲透到社會每個階層。不論販夫走卒,還是高官鉅富都不乏熱衷此道者。

尤其是執互聯網科技牛耳的阿里集團內部,更是以金庸武俠人物,作為各自的花名,來代表不同的坐次和身份價值。

而以武俠為內涵和表現形式的系列中國功夫電影,更是遠銷海內外。讓不少看多了中國功夫電影后的外國人,還誤以為中國人個個都會功夫,人人幾乎都是武林高手。

刀劍如夢,金庸武俠世界坍塌,《鹿鼎記》中韋小寶的荒誕主義精神

圖:武俠

而國內的武俠書籍和系列影視,藉助新時代的高科技手段,來表現古老神奇的武功招式,並對江湖兒女愛恨情仇的演繹,也樂此不疲,從未斷絕。

中國人,為何全民的武俠崇拜情結如此執著?

有人說是因為對英雄的崇拜,但武俠世界裡的英雄豪俠,比之岳飛、戚繼光、吳起、衛青、霍去病等正史上拿國家俸祿的英雄,卻要複雜的多。

固然有郭靖、蕭峰、陳家洛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作為響噹噹英雄的正面代表。但是殺人如麻、搶劫放火、草菅人命的梁山好漢們,也沒有人會說他們不是英雄。

但假若要求大家對他們,要像和對岳飛等英雄一樣心懷崇拜,每個人內心恐怕難免糾結。

可見,武俠世界的英雄,是遊離於正統體制之外,有著更多自由性和個性規則的梟雄而已,這和儒家語境意義上的正史英雄,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刀劍如夢,金庸武俠世界坍塌,《鹿鼎記》中韋小寶的荒誕主義精神

圖:東方不敗

還有人說是因為對暴力的崇尚,其實倒也未必。

一方面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武功赫赫,少有人將他們劃為江湖豪俠;

另方面現實江湖中的宋江、杜月笙等,不通棍棒,也沒有身懷絕世武功,卻能夠讓眾多江湖豪俠,拜服腳下。這恐怕和暴力也沒有直接關係。

那麼,人們對武俠,到底崇拜他們什麼?

這先要看武俠們生活的母體-江湖

固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行走江湖,要想成為武俠,則少不了拳腳武功和江湖俠義精神,這是江湖立足的兩大法寶,尤其是後者,更是在體制外的江湖,獲得良好生存的重要信用憑證。

再者,武俠世界中的武林盟主和江湖至尊都是要兩者具足,才能號令群雄,坐穩寶座。

為人不識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

!”,這句代表性口號,足夠說明,行走江湖,義氣和功夫的同樣重要性。

可見人們對武俠的崇拜,則就是超越正統體制之外,幻想借助非正式規則,解決現實問題,尋求自我解放和理想的昇華。

刀劍如夢,金庸武俠世界坍塌,《鹿鼎記》中韋小寶的荒誕主義精神

圖:俠客背影

武俠就是成人世界的另類理想童話。

那麼好好的正統規則不遵守,人們為什麼熱衷尋求江湖化規則呢?

因為正統社會的規則,解決不了下列2個代表性問題,而依據江湖規則,則能提供另外的可能解決途徑。

1、讀死書,只信書上的,就是書呆子,混不了社會。

范進中舉後,才得到了王老爺的拜訪,和他老丈人的尊重,不然只能最終落得個孔乙己般的命運。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樣的感嘆,恐怕就是在發現,即使知道了“之”字的再多寫法,也難免困窮後,才發自內心的醒悟。

即使今天,開闊視野,不讀死書,恐怕也是國家和眾多家長們教育子女的諄諄原則,但即使今天書本上的知識,對於孩子今後的工作和生活,幫助到底有多大,恐怕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更別說二千年前孔子遺留下的那套儒學了。況且作為儒家標杆的孔子,孟子,畢生努力,也沒成為現實社會中的人生贏家,他們反而是不折不扣的loser。

那麼,江湖規則是怎麼解決的呢?

首先是搞好人際關係,尤其是和上司與同事搞好關係。

現實中的操作往往是,最好在組織中能夠快速找到個實力人物當老大,聽話照做,傾心巴結,被他納入“自己人”的關係網中,獲得進一步的提攜。

這個那本教科書上會這樣公然講呢?

而放在現實中,就是官場中的“收門生”和江湖“拜碼頭”,儘管講起來非常不屑,卻出奇好用。基本上每個家長,自己都是這樣過來的,也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刀劍如夢,金庸武俠世界坍塌,《鹿鼎記》中韋小寶的荒誕主義精神

圖:拱手

俠客們行走江湖,離不開人情和麵子

靠著XX人情,憑著XX面子,不論你和對方早先認不認識,只要報出各自的名號和派別,事情往往都會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這套江湖伎倆,不能公然說,卻可以公然做,還獲大用。

即使今天,僅僅放眼演藝娛樂圈。你再有演技才華,無戲可演的實力演員大了去了,這和“是金子都會發光”那句話對照來看,該多麼矛盾啊。

反之,而你只要有人情和麵子,客串的機會大把有。

現實中,不論在哪個社會,永遠吃得開的,往往不是本事最厲害的,而是那些社會關係裡遊刃有餘的。

所謂適者生存,在人類社會往往是指適應周邊的社會關係,不是適應教科書。

2、現實中存在“老實人總是吃虧的傻子”這樣的不對等現實

老實人本來是最尊重規則,和應該得到穩定保障利益的人。而在現實中,卻往往是既得利益受到最大程度破壞的人。

不說西方資本積累的過程是如何的血腥和野蠻,就是看看現在大家羨慕的那些企業家和明星,這些成功人士的光環,是隻停留在他們的自傳和鎂光燈下的。

假若把其發跡過程,仔細放大解讀,就會輕易發現皇帝的新衣,遍佈謊言。

小崔的那抽屜合同,撕下了多少人的德藝雙馨假象啊!

你敢說,這只是不老實人的個例?

不說二十四史中的赫赫功業,背後隱藏的無數驚天算計,有哪個是隻念聖人道德書,以德服人,就能完成的呢?

經濟學中的囚徒困境,根本原因就是因為,雙方都不願意做付出信任,可能吃虧的老實人,而最終不得不接受雙方同時受損的結果。

而在現實中,有哪個家長,會在教育子女時,只要求自家孩子安於做個老實人的?

家長們反而是經常教育孩子“不要太老實”,太老實就會受欺負云云。

刀劍如夢,金庸武俠世界坍塌,《鹿鼎記》中韋小寶的荒誕主義精神

圖:老實人難題

這是正統的學校教育,和社會規則所准許的嗎?

而我們又為何都認為,這樣的不老實做法,反而十分正常呢?

到底哪種做法和規則,才能稱之為正統呢?

而這種不正規的不老實做法,恰恰就是江湖底層規則。

《鹿鼎記》裡的韋小寶,就是深得混社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精髓,他憑藉著靈活的頭腦和適應性,遊走在各派之間。憑著這股機靈勁,他在哪派之間,都獲得了最大化利益。

前段時間,還有人拿出上海青幫杜月笙的語錄,來作為人生成功學的示範樣本。

而杜月笙的成功,靠的就是江湖底層規則。

杜月笙也是個不折不扣的江湖梟雄,殺人放火,逼良為娼,無惡不作,在儒家道統裡是個標準的壞人。

刀劍如夢,金庸武俠世界坍塌,《鹿鼎記》中韋小寶的荒誕主義精神

圖:杜月笙

但就是這個壞人,他搞的那套人情買賣、結黨營私和弄虛作假等等手段,使他遊刃有餘的周旋於各派勢力之間,不斷攫取最大化利益。

等到新中國成立,將舊的社會習俗一掃而光,杜月笙依附的那套規則就玩不轉了,他只有倉皇逃遁。

充滿諷刺的是,現在時間雖然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但是杜月笙的語錄,卻開始又收到熱捧和受用。真不知道,假若老杜地下有知,該作何感想。

可能加無奈的是,我們今天雖然可以對杜月笙加之道德上的指責,但是有時,卻又不得不承認,他的那套又很管用。

那麼假若全然按照江湖武俠規則,就能更好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嗎?

一般說來,社會的江湖化程度越深,人們就越崇拜武俠,武俠小說也就愈加流行,武俠小說與社會的江湖化程度有著很強烈的相互關聯性。

但是隨著社會江湖世俗化程度的加深,武俠世界自身的道義規則也會隨之坍隨。最後勝出的反而是江湖底層的世俗流氓化規則。

也就是說,如果拋開道德綱常和社會公義,這些正統性原則,只講人們所崇拜的江湖道義規則,任其發展到最後。

這套江湖規則竟然是要和正統社會規則一樣,會自行瓦解,而後進入物理熵增的無序期,也就是社會底層的流氓化。

金庸武俠世界的不斷坍塌,和金庸群俠們的不同悲劇

以大家熟知道的金庸小說為例,來解說最為恰當。

這首先得益與金庸先生對中國社會,百科全書式的深入認識和理解。他筆下的世俗人情和傳統文化相結合,讓武俠世界增添了更多的煙火氣。

這種特色,在眾多武俠小說中,是並不多見的。這也使得我們能夠通過金庸先生的武俠世界,能夠探求更多的社會認知。

金庸先生的15部武俠小說,描繪出了一個萬象豐富的武俠江湖世界。而裡面的江湖群俠,又可以分為三大類,他們是儒俠,道俠和佛俠。

但是這三類群俠,在金庸先生所構築的江湖世界中,他們的價值世界卻一直呈現坍塌狀態,直至先生最後一部作品《鹿鼎記》出現。

刀劍如夢,金庸武俠世界坍塌,《鹿鼎記》中韋小寶的荒誕主義精神

圖:俠之大者

遵循儒家道統的儒俠之失敗,可以拿郭靖、陳家洛和蕭峰為代表。他們身上分別代表了儒家道統中的仁義、忠義和仁愛精神。

  1. 陳家洛儒生造反,以義節情,結局卻是義不就,情難堪;
  2. 郭靖身上具備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完美精神,但若非有“喪國之恥”和民族大義作為背景,郭靖與拖雷的結義之情,與蒙古成吉思汗的教養之恩,與華箏公主的感情糾結,恐怕也是情義終難兩全;
  3. 蕭峰為兩國和平,選擇仁愛,而不惜脅迫集君王和盟兄一人的耶律洪基,棄置兄弟情義和忠義道統於不顧。

他們都各自演繹出了儒俠在歷史現實中的悲劇和困境糾結。

儒俠們以情為主的江湖價值,註定無法和現實中儒家拋棄人慾,只追求的天理和主義的價值相調和。儒俠們只有捨棄生命,走向註定的悲劇。

道俠追求的是脫離現實中的桃花源,“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以楊過和令狐沖為代表。

刀劍如夢,金庸武俠世界坍塌,《鹿鼎記》中韋小寶的荒誕主義精神

圖:令狐沖

兩人都至情至性,不喜規矩和束縛。

可是楊過的結局,以自己殘缺,妻子小龍女失身墜崖結局。即使狗尾續貂,假以重逢,安慰讀者,但兩人的最後結局,實在不能稱之為完美。

而令狐沖,陸續失去師妹和師父、師孃,無力阻止江湖善惡,心向隱退。

但有人的地方,既有江湖,道俠們又能隱退到哪裡去?

佛俠一派天真,不通世務,雖不染”“貪嗔痴”毒,卻不能阻止江湖世界的沉淪。如虛竹和石破天,最後自己也身犯戒律,僅能淨心了空,做個自了漢而已。

佛俠們來去俱空,行走江湖世界一遭,不過空來空去,自渡尚且不易,何談救世?

刀劍如夢,金庸武俠世界坍塌,《鹿鼎記》中韋小寶的荒誕主義精神

圖:虛竹

這其實也與龍樹大師的真義相符:世間與涅槃殊無區別,兩邊皆空。

對比金庸群俠世界的坍塌,《鹿鼎記》最後橫空而出,算是對江湖世界的收局。嚴格意義上來說《鹿鼎記》其實已經不能算做是武俠小說,這是金庸先生自己說的:


鹿鼎記已經不太像小說,毋寧說是歷史小說。

在《鹿鼎記》裡,江湖規則和行為倫理,已經完全被江湖世俗化的底層生存邏輯所取代。深諳底層江湖生存規則的流氓韋小寶,憑藉為正統觀念和大俠們盡皆鄙視的下三濫手段,反而取得了勝利。

《鹿鼎記》裡的韋小寶,身兼多重身份,他是天地會青木堂香主、清撫遠大將軍、鹿鼎公、還是神龍教的白龍使。

他靈活遊走於多方之間,發財無數,從朝堂公卿,到地痞流氓,乃至社會角落都有兄弟照應,人人說他仗義;他還頻使手段,接收了七個老婆,妥妥的人生贏家。

刀劍如夢,金庸武俠世界坍塌,《鹿鼎記》中韋小寶的荒誕主義精神

圖:韋小寶

對比他那位擔負光復漢人江山,凜然大義的師傅陳近南,最後是窩窩囊囊的在通吃島上死於鄭克塽劍下。而韋小寶這個無賴卻成為了皇室和江湖爭奪拉攏的對象。

乃至於還要被天地會大佬和黃宗羲、顧炎武等大儒共同推舉為皇帝。理由是他們認為漢高祖劉邦,當初也就是韋小寶這樣的“

胡鬧之人”,小寶自然也能當得。

這道理其中的荒誕和諷刺精神,實在力透紙背。

熱愛武俠的人們到底需要什麼

寫了無數大俠,深得武俠精神的金庸先生,最後藉助《鹿鼎記》,通過韋小寶這一人物,既不講忠孝節義,道德倫理,又不按江湖道義,只以“花花轎子人抬人”的底層流氓社會經驗,卻取得成功。

金庸先生向我們揭示了這樣的一個現實:


china 數千年的政治,實際上是一種流氓政治。

世俗社會的真正統治力量,不是正統價值主張的理性,也不是江湖兄弟義氣表象的感性,而是流氓面目出現的非理性。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和規則下,俠客們終究和包青天,乃至菩薩一樣,僅僅只能作為人們苦難心理下,一種精神偶像般的寄託罷了。

熱愛武俠的人們真正需要的,其實不是那些虛無縹緲的俠客,而是如今追求個人價值,更加尊重法制和保障公平,社會正義的健康生存環境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