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小時》:生死兩難,用希望、愛和勇氣書寫生命傳奇

每當遇到困難時,我都會想起這部電影,因為它可讓我重拾信心、重新振作。

《127小時》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它取材於美國青年登山愛好者阿倫·羅斯頓2004年出版的回憶錄《生死兩難》。

《127小時》:生死兩難,用希望、愛和勇氣書寫生命傳奇

《生成兩難》封面,圖中人物為阿倫·羅斯頓本人

故事講述了阿倫·羅斯頓在猶他州的一次遠足中,在一個偏僻的峽谷,被掉落的山石壓住右臂而無法動彈。在接下來的五天裡,阿倫精神上經受著巨大的考驗,他想盡各種辦法自救。127小時過去後,他做出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決定:用小刀割斷自己的手臂。之後他忍著劇痛攀下20米深的谷底,步行8公里後獲救生還。

《世界銀幕》雜誌對這部電影的評論是這樣的:

三分之二的時間裡幾乎沒有對白,四分之三的時間裡鏡頭都是懸崖峭壁和天空,五分之四的時間都是男主角一個人的流浪和掙扎,六分之六的時間畫面裡都有他的臉。

就是這樣一部情節非常簡單,甚至是有些乏味的電影,卻不可思議地收到無數的好評和讚譽,並獲得2011年第83屆奧斯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電影剪輯、最佳電影歌曲、最佳原創配樂6項提名。

《127小時》:生死兩難,用希望、愛和勇氣書寫生命傳奇

《127小時》海報

而影片的現實意義更遠大於電影本身的意義。生死兩難的困境,不是人人都會遇到,但在生命長河中挫折與不幸卻在所難免,應該如何面對?男主人公阿倫在127小時裡,用希望、愛和勇氣所書寫的生命傳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答案。

關於希望。不要輕易對生活絕望,只要不放棄希望,不放棄努力,就有重獲新生的機會。

有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許是世間最好的事情,好的東西從不會逝去。

——《肖申克的救贖》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監獄看守員認為需要六百年才能鑿開的圍牆,安迪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就挖出了一條逃出監獄的隧道。這一切都源於安迪內心的希望,正像他和裡德對話時說的那樣:

安迪:“世上有些地方是石牆關不住的,在人的內心,有他們管不到的東西,是完全屬於你的。”

裡德:“你指什麼?”

安迪:“希望。”

《127小時》:生死兩難,用希望、愛和勇氣書寫生命傳奇

《肖申克的救贖》劇照

正是希望,終將幫助我們飛出牢籠,然後,沐浴陽光。阿倫的故事,同樣也在向我們講述著希望。

1.孤身遠足,身陷絕境

2003年4月25日,阿倫獨自一人來到了美國猶他州的藍約翰峽谷,藍約翰峽谷位於猶他州的東部,地處偏僻,人跡罕至,但風景極美。

《127小時》:生死兩難,用希望、愛和勇氣書寫生命傳奇

《127小時》劇照

也就是在這裡,阿倫遇到了他生命中的那塊石頭。

這塊石頭從我出生起就一直在等著我。窮其一生,從它還是塊隕石,幾百萬幾十億年前就開始等我了。在宇宙中,它便一直在等待,等待來到此地,來到這裡。我的整個生命都在向它靠攏。我降生那刻,我呼吸的每口氣,每個動作,都在將我領向這條大地的裂口。

在一處大約1米寬的峽谷中,火紅的砂岩凹凸有致,他順著巖壁上攀。一塊巨石擋住了去路,就在他準備越過巨石時,巨石松動,他隨之下滑,右手前臂被緊緊地夾在了巨石和巖壁之間,此時是4月26日下午2時45分,星期六。從這一刻開始,阿倫足足被困了五天五夜。

《127小時》:生死兩難,用希望、愛和勇氣書寫生命傳奇

《127小時》劇照

可想而知,這5天的時間有多麼難熬。首先身體困在那裡,只能保持一個姿勢,難受異常;其次給養嚴重不足,乾渴難耐,最後阿倫只能靠喝尿解渴;還有最致命的一點,荒野之中,孤寂一人,精神上的焦慮和折磨更加殘酷。可以肯定地說,這時的阿倫只要放棄希望,就絕無生還的可能了。

2.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生性樂觀的阿倫,雖然身心俱疲,但他卻一直沒有放棄生的希望。影片中有這樣一個鏡頭,當陽光照進峽谷時,阿倫脫下襪子,伸出腿努力是感知著那一縷溫暖。這也喻意著阿倫心中從未放棄希望。

他嘗試著用各種方法自救,包括用小刀試圖將巨石鑿碎、製作了滑輪試圖將巨石吊起,但最後都失敗了。最終,他決定斷臂自救。

他花了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先後將自己的橈骨和尺骨折斷,然後用運動短褲當做止血帶,並用小刀硬生生地切斷了自己的右前臂軟組織。

《127小時》:生死兩難,用希望、愛和勇氣書寫生命傳奇

《127小時》劇照

為了和失血搶奪時間,阿倫開始了和生命的賽跑,先是藉助繩索用一隻手臂下到20米深的谷底,然後又步行8公里後,與營救人員相遇,成功生還。直到這時也讓人真正鬆了一口氣。

看完影片後,如果有人問,希望是什麼?我會告訴他,希望是美國作家歐·亨利作品中,老畫家筆下的那一片常春藤葉,它於絕望中給人生存的力量。

3.希望之於生命的重要意義

希望的意義,一直是學界研究的重要課題。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曾獲美國應用與預防心理學會的榮譽獎章,終身成就獎。他提出了“習得性無助”這一概念,就是將“做什麼都沒有用”這一想法內化,換言之,就是“失去希望”,併為此作了一項經典實驗。

《127小時》:生死兩難,用希望、愛和勇氣書寫生命傳奇

馬丁·塞利格曼

先將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經過多次實驗後,只要蜂音器一響,即使把籠門打開,狗也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由此可見,當認為沒有希望時,必將迎來可憐且可悲的結局。因此,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境,都不能輕易放棄希望。也正是因為希望,讓阿倫成功自救,走出了生死兩難的困境。

關於愛。現實與幻覺的穿插交互中,是愛一次次地賦予阿倫精神的支撐和堅持的力量。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說:”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

通過阿倫的經歷,影片也對人生的意義進行了探究和思考。

1.阿倫的轉變:愛是人生意義所在

“人”字是相互支撐的結構,愛就是粘結劑。

原來的阿倫,一直活在自我世界裡。他把遠足和探險當作了生命中的一切,非常喜歡獨自一人外出。為此他換了工作,與女友分了手,與家人的關係也逐漸疏遠。

大多數時候,沒有人知道他在哪裡,也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裡。

《127小時》:生死兩難,用希望、愛和勇氣書寫生命傳奇

《127小時》劇照

當身陷困境,在阿倫最孤獨無助的時候,腦海中卻不斷閃現出小時候與父親一起看日出、與女友一起共度甜蜜時光、與朋友們開懷暢飲、有家人共享天倫的畫面,這些都給了他堅持下去的強大動力。

他甚至還想到了自己以後的家庭生活,他有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其樂融融。如果說,前面我們談到的希望還有些空泛,那麼這裡就可以更明確地說,愛就是希望的實質和內核。

重獲新生後,大峽谷的這次經歷,讓阿倫領悟到了人生的意義。他走出了自我,開始關心和關愛他人。他依然會遠行,但是他會留下字條,告訴別人去了哪裡,合理的歸來的時間以及有效的聯繫方式等。

他不再因為自己的愛好而疏忽了身邊的人,因為他知道,山永遠在那裡,但是愛他的人不會等他一輩子。三年後,阿倫結婚生子,開始了美滿幸福的家庭生活。

《127小時》:生死兩難,用希望、愛和勇氣書寫生命傳奇

阿倫·羅斯頓一家三口

2.貝克·威瑟斯:現實中的另一個阿倫

“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都會變成黑暗。”

用愛的火焰點燃生命的激情,從而擺脫困境,走出黑暗,迎接光明,美國醫生貝克·威瑟斯也做到了。

保羅•史託茲博士在《逆商》開篇中寫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127小時》:生死兩難,用希望、愛和勇氣書寫生命傳奇

《逆商》

1996年5月10日星期五,來自五支探險隊的31名登山者在登頂珠峰時遭遇風暴,讓登山者陷入困境。海拔18000英尺之上,一旦受傷,傷口就無法癒合,體力會耗損得很嚴重,而且空氣非常乾燥,一咳嗽就會震碎肋骨。

風暴中很多人不幸遇難,甚至是非常有名的登山向導。貝克·威瑟斯也倒在雪中不省人事,甚至他的妻子都已經收到丈夫去世的消息。然而,數小時後,威瑟斯激發了自己內心深處的某種力量,在嚴酷的環境中醒來,並努力向大本營走出,最終他將自己從厄運中拯救出來。

事後,威瑟斯接受採訪時說:“躺在雪地裡的時候,老婆、孩子的臉清晰的浮現在眼前。我意識到自己可能還有三四個小時可活,於是就強迫自己蹣跚向前。”

無論是阿倫,還是威瑟斯,在生命最艱難的時刻,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自己愛著的人,並從這種愛中汲取了力量,戰勝了困難,創造了奇蹟。

“人生如花,而愛便是花蜜。”人生之花只有通過愛的滋養,才能綻放的更加美麗。

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每個人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正是在相互的愛與被愛中,才讓我們有了前進的動力,得到了精神的富足,並從中感悟到人生的意義所在。

關於勇氣。勇氣不僅是生死兩難時的斷臂,更是經歷風雨之後,依然選擇熱愛和擁抱生活。

阿倫·羅斯頓在《生死兩難》中寫道:

我希望人們有計劃的進入荒野,同時成為一個懂得責任的人,更重要的是,永遠在逆境中保持勇氣,信心和毅力。

影片中阿倫的勇氣無疑是值得稱頌的,這其中斷臂固然讓人震撼,而在往後餘生中,他所表現出的對生活的熱情,則更值得欽佩。

1.以不可思議的勇氣自救

該片於2010年9月12日首映於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據說阿倫斷臂的鏡頭,導致當時很多觀眾作嘔,乃至當場暈了過去。而在Telluride電影節上,有兩位觀眾看完影片後也進了醫院,一位被診斷有暈厥反應,另一位被診斷為受驚過度。

《127小時》:生死兩難,用希望、愛和勇氣書寫生命傳奇

《127小時》劇照

作為一名觀眾,看到這一幕時,我同樣也是不寒而慄,心臟彷彿都在顫動,身體緊緊地繃著,右臂處隱約也有痛感。旁觀者尚且如此,親歷者承受的痛苦可想而知。

當然,影片也沒有將阿倫神化,他也是個普通人。遇險後,他經歷了反覆嘗試、灰心沮喪甚至絕望的過程,面對危難和死亡,他也感到害怕和恐懼,但是最終勇氣和理智戰勝了恐懼和慌亂,這是值得學習和令人佩服的地方。

2.以更大的勇氣擁抱生活

讓人更加欣慰的是,劫後餘生的阿倫並沒有因為這次遭遇就一蹶不振,相反,他明白了人生的意義,從而更加珍惜生命、熱愛生活、熱愛遠足。裝上假肢後,他又先後攀登了58座山峰。

這樣的勇氣,甚至超過了斷臂。生活總會遇到各種不可預測的挑戰,在經歷了艱難困苦充斥著的陰霾的日子後,不消極、不氣餒、不膽怯,依然勇敢向前,更加熱愛瑰麗的朝陽,更加勇敢地去迎接下一個風浪,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義。

《127小時》:生死兩難,用希望、愛和勇氣書寫生命傳奇

圖片(來自網絡)

經歷苦難不是財富,經歷苦難而且克服苦難,並因此得到成長才是財富。

《反脆弱》一書中講到,脆弱的反義詞並不是強韌。同樣遭遇磨難,有些人只是”挺過來了”,而有些人變得比以前更強大,前一種狀態叫強韌,後一種狀態作者把它叫做”反脆弱性”。

書中將遭遇磨難後的狀況分為三類:

脆弱類:比如玻璃杯,掉在地上摔碎了。

強韌類:比如一個紙團,掉在地上沒有任何改變。

反脆弱類:比如乒乓球,掉在地上會觸底反彈。

阿倫就像一個乒乓球,雖然掉在了地上,卻成就了自己,得到了更好的成長。同時也給觀眾帶來了具有現實意義的啟示和思考。正如《紐約時報》對影片做出的評價:通過這部電影,會讓你對自己往後的行為進行約束,但同時,也會讓低迷的你振作起來,讓你快樂的活著。

結語:穿過長夜,希望是光;羈鳥倦還,愛是舊林;一路風塵,勇氣是劍。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一塊巨石,每個人的心中也都會聳立著一座珠峰,只要不放棄希望,心中有愛,鼓足勇氣,就一定可以拔開陰霾,重見明媚陽光。

《127小時》:生死兩難,用希望、愛和勇氣書寫生命傳奇

《127小時》劇照

127小時裡,阿倫用希望、愛和勇氣寫就了生命的傳奇。當你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請想想《127小時》,想想阿倫,也許你也會書寫屬於自己的傳奇。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