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木心的故鄉,“畫家”陳向宏的耕耘,此間有中華文化傳承

一、故園不再,遊子傷懷

1995年,木心從美國回來,獨自回到闊別50多年的故鄉——烏鎮。

在習慣的概念中,「故鄉」,就是「最熟識的地方」,而目前我只知地名,對的,方言,沒變,此外,一無是處。夜色初臨,風雪交加,我是決意不尋訪舊親故友的,即使道途相遇,沒有誰能認出我就是傳聞中早已夭亡的某某,這樣,我便等於一個隱身人,享受到那種「己知彼而彼不知己」的優越感。

詩人木心的故鄉,“畫家”陳向宏的耕耘,此間有中華文化傳承

故鄉,那是怎樣的鄉愁,那是“從前慢”的歲月時光。

可是,烏鎮帶給他一片破敗之感。家還在麼?木心先生第二天一早,兒時熱鬧的所在,而現在“現在竟狹隘灰漠,一派殘年消沉的晦氣。”又想起大家族的人,都“以為天長地久,世外桃源,孰料時代風雲陡變,一夕之間,王孫末路,貧病以死,幾乎沒有例外。”實在是悲從中來。


憑著兒時記憶,終於找到家的殘居,

而此刻,我實地省知這個殘廢的,我少年時候的書房,在與我對視——我不肯承認它就是我往昔的嫏嬛寶居,它堅稱它曾是我青春的精神島嶼,這樣僵持了一瞬間又一瞬間……

怎麼樣的一幅悽慘形象,正如李清照的詞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再到後面,木心先生記憶中的花園已經隨風而逝,變成了一家工廠,“一概陳舊不堪”。

實在是令木心先生傷心欲絕,所以先生說:

“永別了,我不會再來。”


二、故鄉,來過就不曾離去

時光冉冉而過,來到1999年12月16日,一場意外的大火竟然引來烏鎮的轉機。

事情很簡單,那天一個鎮上的老人家燒火做飯,結果沒注意,意外失火,造成連著一片房子都被燒燬了。

時任桐鄉市政府辦公室主任陳向宏,被指派來處理此事,安排這些因失火而沒有家園的居民,他就此來到烏鎮,開啟了烏鎮傳奇。


陳向宏說,他本人就是烏鎮人,小時候不知道走過多少次,烏鎮的街上的臭味都分的清,是馬桶還是臭豆腐的臭味。

彼時他一心在政府裡工作,唯一的想法同大多數官員一樣,“升上去”,可是,命運把他扔到了烏鎮,他的故鄉。


有人離家50多年,回來時家園不在,再也不想回來;有人一心升上去,可是命運把他放回了他的故鄉。

兩個人都不會想到,他們的命運由烏鎮而產生了聯繫。


三、烏鎮的新生

陳向宏帶著市長給的15萬,一個助手,一個司機,開了一輛沒有牌照收繳來的黑車,重回了他的故鄉——烏鎮。

詩人木心的故鄉,“畫家”陳向宏的耕耘,此間有中華文化傳承

烏鎮的新生是異常艱難的,陳向宏說,烏鎮猶如一個老婆婆,牙全都掉了,他是一顆顆把它補回去的,他不像其它的小鎮,把舊有的都拆了,弄一片新古宅,而是實地查看,拆新維古。每一顆補回去的牙都得尋到它原來的根,都是生態牙,最後長出一副新牙。


一開始請的上海專業建築所的專家來幫他繪圖指導,後來實在沒錢了,“畫家”陳向宏就自己畫。有時候閉門畫三四天,有時候畫七八天,故鄉啊,故鄉的那些小橋流水,那些馬頭牆,那些木村先生寫到的,那些昏昏沉沉的廂房,那些鏽成汙紅的長窗,正在他的畫筆下清醒復甦。

唯有對故鄉無比深沉的愛,才有如此這般無怨無悔的付出。

詩人木心的故鄉,“畫家”陳向宏的耕耘,此間有中華文化傳承

這時的他,已經放下了功利性,放下了那些雄心壯志,他說,他準備最初15年,專心致志的做烏鎮。


資金緊張,房屋拆遷,鎮上老人不理解,各種問題和困局,有人甚至在他的辦公室門上潑糞。以往的同僚的“嘲笑”,他去開會,桐鄉的會場就傳起一片,“中國烏鎮”來了。

所有的艱難困苦,在後來的演講中,陳向宏都很少提,有人問過,這些年有沒有什麼感動的事情,他說,感動的事情好像很少,但是悲慘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在那些不為人知的歲月裡,那些志存高遠的人,意志堅定的人,曾跨越過旁人想象不到的困難。


2000年,烏鎮東柵景區開放,陳向宏眼光獨到,制定了因景而景,原地升級,拆出了一片感受一致的烏鎮,拆出了新天地。

東柵的成功是無數細節的成功,烏鎮的整體風貌、作坊、管線地埋、汙水管下埋、第一個旅遊停車場,在2000年都是第一名。

陳向宏說,那些天,他無數次去東柵,看各個地方,聽遊客的隻言片語,無數個不眠之夜,看到一點,改正一點。

東柵這個景區,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的摳出來的,各種點滴的細節,鑄就烏鎮的不一樣,贏得了遊客的口碑和喜愛,烏鎮東柵這個項目成功了。

詩人木心的故鄉,“畫家”陳向宏的耕耘,此間有中華文化傳承

烏鎮東柵的成功使得烏鎮獲得新生的機遇。

陳向宏也越發顯得有努力方向,在不做第一,只做唯一的理念下,越走越順。

詩人木心的故鄉,“畫家”陳向宏的耕耘,此間有中華文化傳承

2003年計劃開發西柵景區,這又是一個冒險,但是陳向宏又要突破旅遊小鎮的限制,有人說,把東柵的模式搬過來不就好了,但是陳向宏想的更遠,他要做度假小鎮,不出意外又受到了很多的嘲笑。

陳向宏說,東柵是資源利用的差異性,西柵是產品差異性。正是這種對小鎮的超前的獨特的認識,使得烏鎮領先於江浙滬諸多小鎮。

詩人木心的故鄉,“畫家”陳向宏的耕耘,此間有中華文化傳承

2008年之後更是開啟烏鎮戲劇節,之後又開啟烏鎮度假經濟,開啟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啟烏鎮現代藝術展。

現在烏鎮本身已經成為一個著名的IP。

詩人木心的故鄉,“畫家”陳向宏的耕耘,此間有中華文化傳承

烏鎮是個意外,有人曾經說烏鎮是桐鄉是最大爛尾樓,當時沒有人想到烏鎮會這樣成功。江浙滬這麼多小鎮,到目前為止,只出了一個烏鎮,而其它的江浙滬小鎮基本還在第一階段,還在賣票模式中,烏鎮的發展,他們已經遠遠追不上了。


四、木心的迴歸

1995年,木心先生回訪過家鄉烏鎮之後,回去寫了一篇文章,就叫《烏鎮》,發表在在臺灣《中華時報》副刊。2000年的時候,陳向宏當時還擔任著烏鎮的書記,有烏鎮的居民就拿了這篇文章給陳向宏看。

當時,陳向宏還不知道木心其人,也不瞭解木心的身價,更談不上木心的影響力等,只能知道,木心就是從烏鎮走出去的文人而已。

當時文章的字字悱惻,陳向宏也是心有慼慼,希望能夠請木心還鄉。


這一件事一做就做了6年。

因為陳向宏並沒有木心的聯繫方式。

後來陳向宏通過上海的作家王安憶,才知道木心的弟子陳丹青,而當時陳丹青還在美國,於是陳向宏又與陳丹青聯繫,希望能請木心還鄉,但那時木心大約並不願意搭理陳向宏,所以陳向宏只能先和陳丹青保持通訊2年之久。

詩人木心的故鄉,“畫家”陳向宏的耕耘,此間有中華文化傳承

兩年之後,陳丹青回國出現在陳向宏面前,說老先生說了,他最淒涼的是,故居沒了。同時又問陳向宏,你請木心回來是有什麼商業考慮?

陳向宏回道:他只是要做傳遞文化傳遞的事情,請木心回來是家鄉人對文化人的禮儀,就認個爺爺,沒有任何商業考慮。

之後陳向宏立即決斷,買下木心故居,然後按照老先生的要求,翻新故居。此後四年,陳向宏和木心先生開始通迅不斷,陳向宏把圖紙發給木心,木心修改、同意之後,陳向宏照之翻修故居。


2006年,陳向宏說,木心由陳主任改為稱呼他為宏弟,他覺得時機到了,就在這一年邀請木心還鄉。

這一年,木心先生的故居也翻修完畢,之後木心命名為晚晴小築

出處大約是李商隱《晚晴》詩中的名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聯想木心先生早歲命途蹇阻,中年命運多難,其晚年落葉歸根,重回故里,亦可謂天意晚晴了。


木心終於回到烏鎮,這個他闊別半個多世紀的故鄉。


陳向宏在木心先生這件事上,確實是有情懷的人,他真實做到了他和陳丹青說的話。

老先生回到烏鎮後,直到2011年木心逝世,這期間烏鎮沒有利用一絲絲老先生的名聲來做市場營銷,反而派了7個人,照顧老先生的起居,還有人教木心打太極拳,以希望老先生健康長壽。


五、木心美術館

2007年左右,烏鎮開始興建木心美術館。對於木心美術館,陳向宏是花了大力氣的,而且也是花了烏鎮旅遊公司大量資金的,大約是8500萬人民幣。

詩人木心的故鄉,“畫家”陳向宏的耕耘,此間有中華文化傳承

木心美術館,僅僅看建築師、佈置師就可以知道,烏鎮旅遊對於木心美術館確實是下了心思的。

這家美術館聘請國際知名的貝聿銘弟子、紐約OLI事務所岡本博、林兵設計督造,建造就歷時四年,對各種建築要求都是想法設法的做到。

舉例來說,為了做清水木紋混凝土,從國內找到臺灣,又找到美國,最後攻堅才做出來,而工本就要8000多一立方。

木心美術館內設計與布展,由OLI設計師法比安主持,光光此項工作就為期一年半之久。

詩人木心的故鄉,“畫家”陳向宏的耕耘,此間有中華文化傳承

木心在臨終臥床期間,老先生看了美術館設計方案,喃喃地說:“風啊、水啊、一頂橋。”

現在,木心美術館,以極簡造型,跨越湖面,與水中倒影相伴,成為烏鎮西柵的一道寧靜的風景線,與木心老先生的呢喃相契合。

木心先生雖然已逝,但是木心先生的《文學回憶錄》、木心先生的《從前慢》,到如今,卻越發廣為人知了。


六、烏鎮的復興、文化的傳承

2008年,那時的陳向宏還在建設西柵,木心先生看了他的規劃說,你是在做文藝復興啊!這麼大的地方呢,以後你要裝什麼東西?

木心沒料到,沒過幾年,這塊地不僅僅放下了木心美術館,放下了造價3.7億的大劇院,放下世界排名第三的戲劇節,還放下了全球互聯網大會,將來還會放下更多的東西。

詩人木心的故鄉,“畫家”陳向宏的耕耘,此間有中華文化傳承

陳向宏說,烏鎮一開始是一種壓力,後來變成夢想,直至奮不顧身,他想建設家鄉,他想為為烏鎮的小孩提供了最好的天地,做對得起家鄉人民的事,他想讓他的家鄉身價不凡。這就是一個普通人的家國情懷。


所以烏鎮是個意外,但又不是個意外。


對於木心來說,烏鎮曾經是個傷心地,是個再也不想回去的地方,可是歷史的輪子轉過,心的烏鎮,出生於此,成長於此,其實從來沒有離開,最終也安逝於此。


對於陳向宏來說,“此生無悔在浙江”,故鄉從來不曾離開。

在烏鎮,他放下功利性,繼承浙江“身土合一”的傳統,引領著敢想敢幹結合的務實內斂文化,簡單做人,認真做事,他們不怕辛苦,他們不怕寂寞,只是不斷破界創新,不斷實幹,中國的傳承在他們身上顯現,中國的傳承在他們手裡復興。


木心先生逝世前一年,木心坐著輪椅,陳向宏推著他到木心美術館參觀。

我想這一刻,木心先生心裡是欣慰的,那些歲月的記憶,那五年的紐約傳道,種種心緒,皆在當下那刻,“歲月不饒人,我亦未曾饒過歲月。”

詩人木心的故鄉,“畫家”陳向宏的耕耘,此間有中華文化傳承


詩人木心的故鄉,“畫家”陳向宏的耕耘,此間有中華文化傳承


詩人木心的故鄉,“畫家”陳向宏的耕耘,此間有中華文化傳承


故鄉,這一片土地,這風、這水、這橋,連接著我們民族綿延五千年的文化,薪火相傳,代代相傳,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


詩人木心的故鄉,“畫家”陳向宏的耕耘,此間有中華文化傳承

此生無悔入華夏,來生願在種花家 。

為中華民族傳承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自己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