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評:奏好秸稈創收的“變奏曲”

去年冬天以來,我國不少地方實現了秸稈“零火點”。從穿越“火線”到雲開霧散,關鍵是讓秸稈有去處,不能簡單地一禁了之。多年來,秸稈一直是鄉村土灶的重要“燒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農戶的燃料越來越多元,秸稈在鄉村的“角色”開始變化。一些農民選擇在農田中焚燒的方式處理秸稈,給生態環境帶來嚴峻挑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關乎我們生存的地球,也關乎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然而,秸稈作為農作物身上的“垃圾”,往往以“一燒了之”的方式來處理,顯然這樣的方式更快地解決了秸稈的處理問題,但是卻造成了環境汙染,為了恢復環境,要花費更多的錢去治理環境,帶來了更嚴重的“經濟損失”。顯然,對於秸稈不能“一燒了之”,而需要以“變”的思維奏出秸稈創收的生態曲。

秸稈處理的思維上“求變”。以往,大家對秸稈的理解是“還於田”,通過燃燒的方式變成滋養土地的肥料,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環境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對於這種以犧牲環境的方式求得短暫的方便,顯然不是明智之舉,更需要及時地按下“停止鍵”。要讓秸稈從簡單的變成“肥料”到“變廢為寶”,產生經濟價值,這就需要在思維上有所轉變,能夠讓秸稈在鄉村的“角色”開始改變,能夠從“肥料”變成一些生產上的“原料”,才能夠以不同的方式去處理秸稈。

秸稈處理的政策上“求變”。面對焚燒秸稈的情況,政府採取的是“禁燒”,為了讓這樣的“禁燒”更有力度還配備了相應的懲處方式,但是這樣的“一禁了之”依然未能阻止一些秸稈的焚燒問題。顯然,要解決秸稈的焚燒問題,不能一味地“堵”,而應該在“疏”上面下功夫,既需要加大不焚燒秸稈的政策補貼,也需要鼓勵更多秸稈利用企業落戶基層,政策上的改變,才能夠為秸稈帶來新的出路,讓秸稈能夠真正地“變廢為寶”。

秸稈處理的創新上“求變”。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要讓秸稈產生經濟效益,尤其需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要讓秸稈作為原料用來造紙、生產地膜、育秧盤等,讓秸稈能夠通過企業生產的“重組”,讓秸稈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大家的面前,讓這些秸稈不再是一堆垃圾,不再是群眾厭棄的廢物,而是能夠變成群眾眼中的“金子”,變成增加他們經濟效益的“新能源”,才能夠讓秸稈搭乘科技的快車,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要奏好秸稈創收的“變奏曲”,不僅僅需要思維、政策、科技上的力量注入,更需要加大宣傳的力度,增強群眾的責任意識和生態意識,能夠在禁燒秸稈的“紅線”面前堅守,能夠主動體驗、參與秸稈的創新使用,才能夠在秸稈帶來的經濟效益之中看到秸稈的“好處”,自然能夠主動做好秸稈禁燒。(金平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