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門事件”為何有名?造成一位總統下課,一個國家滅亡

“水門事件”已過去40年,但至今仍是美國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醜聞事件之一。當某個國家領導人遭遇執政危機或執政醜聞,便會被國際新聞界冠之以“門”的稱呼,可見“水門事件”的影響之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事件不僅造成了一位美國總統下課,還導致了一個國家滅亡。

顯示原圖

“水門事件”為何有名?造成一位總統下課,一個國家滅亡


1969年1月,當尼克松入主白宮時,接手的局面就是內外交困。美軍剛剛在越南度過了最殘酷血腥的一年,戰場上累計戰死3萬多人,每週傷亡的人數都達到數百人。而美國國內的反戰運動也是聲勢浩大,在紐約、華盛頓、舊金山等大城市連續發生10萬人以上規模的反戰大遊行,把美國社會推向兩個分裂極端。

“水門事件”為何有名?造成一位總統下課,一個國家滅亡


美國的反戰遊行

尼克松剛一上任,就決定結束這場“勞民傷財”的戰爭,但他也清醒地認識到,必須以一種體面的方式結束這場戰爭,前提是決不能認輸,否則無法向戰死的士兵和盟國交代。

他想了一個“以炸促談”的辦法,前期先提升戰爭強度,把北越打疼了再提出和談。於是美軍恢復了B-52轟炸機對北越的地毯式轟炸,並秘密批准了美軍對柬埔寨和老撾境內胡志明小道的轟炸行動。

“水門事件”為何有名?造成一位總統下課,一個國家滅亡


“後衛”行動

1972年3月,北越組織了10萬人的隊伍發起了復活節攻勢,尼克松認為必須挫敗北越人民軍的銳氣,果斷髮起“後衛Ⅰ行動”和“後衛Ⅱ行動”。最終在付出了幾十架B-52轟炸機的代價下,狂轟濫炸起到了效果,北越停止了進攻的腳步,同時他們也認識到,只要美軍還留在越南,北越就不可能統一越南全境。

於是,尼克松的戰術思想起到了作用,“後衛Ⅱ行動”結束後,北越和美國坐到了談判桌前。為了說服南越一方在《巴黎和平協定》上簽字,尼克松向阮文紹作出承諾,如果北越再次發動進攻,美國仍然會向南越提供援助。

“水門事件”為何有名?造成一位總統下課,一個國家滅亡


尼克松和阮文紹

1973年1月,美國、北越、南越、越共(所謂的國民解放陣線)四方在《巴黎和平協定》上簽字,越南戰爭終於結束了。尼克松也兌現了競選時的承諾,把美國大兵帶回家。到1973年3月,所有美軍全部撤出越南,似乎一切都在朝著尼克松當初設想的方向推進。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水門事件爆發了!

1972年6月,警察和水門大廈的安保人員意外抓獲了5名潛入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安裝竊聽器的人。聯邦調查局一路順藤摸瓜,發現背後竟然是尼克松的總統競選連任委員會。

“水門事件”為何有名?造成一位總統下課,一個國家滅亡


儘管尼克松否認與此事有關,但接下來的調查發現的證據都對他不利,甚至有竊聽器錄下的所有談話內容。尼克松企圖掩蓋事實真相,於是一口氣解僱了調查水門事件的特別檢察官、聯邦司法部部長和副部長。這一系列阻擾國會調查的行為,引發了嚴重的憲政危機。

最終,聯邦最高法院作出判決,要求總統必須交出這些錄音帶。錄音帶的公佈,實錘了尼克松這次的竊聽事件,而且還證明他多次企圖干涉調查過程,這一切使尼克松深陷信任危機。

“水門事件”為何有名?造成一位總統下課,一個國家滅亡


尼克松辭職

1974年8月,眼看國會即將通過彈劾議案,為了避免被定罪的風險,尼克松主動宣佈辭職,由副總統傑拉德.福特繼任。

1974年底,美國新總統上任後不久,北越就在福隆省發起了大規模進攻,試探美國的反應。

1975年1月,北越攻克了福隆省的省會福平市,南越陷入非常不利的境地,福特總統請求國會立即批准對南越的經濟和軍事援助,但國會否決了新總統的提案,而且取消了之前尼克松對南越承諾的數億美元經濟援助。

“水門事件”為何有名?造成一位總統下課,一個國家滅亡


北越軍隊

看到美國對自己發起的新攻勢無動於衷,北越認為統一越南全境的時機成熟了。於是在1975年3月,北越果斷髮起“順化-峴港戰役”。僅僅堅持了一個月,軍心渙散的10萬南越軍隊在峴港投降。

北越緊接著發動了“胡志明戰役”,連續攻克芽莊、金蘭灣和大叻,4月29日,北越坦克已經開到西貢郊區。美軍緊急啟動了代號“常風行動”的撤離計劃,使用直升機將最後一批外交人員和海軍陸戰隊員撤走。

“水門事件”為何有名?造成一位總統下課,一個國家滅亡


北越軍隊開進南越總統府

4月30日上午,數輛北越坦克開進南越總統府,越南共和國(南越)宣告覆滅。

“水門事件”使尼克松成為了美國曆史上首位辭職的總統,也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南越的滅亡,但南北統一後的越南,又對周邊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