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乘》中的“金沙降”是降真香嗎?


《香乘》中的“金沙降”是降真香嗎?

“金沙降”香用最主要的出處就是《香乘》卷二十三的“瑞和香”,晦齋香譜,為古人禮佛用香,幽幽香氣,不絕如縷,寓意祥瑞和諧。

「瑞和香」香方

金沙降、檀香、丁香、茅香、零陵香、乳香,各取一兩;藿香二錢。將以上原料研成粉末,用煉蜜調和成劑,製成香丸或香餅,窖藏後焚燒使用。

《香乘》中的“金沙降”是降真香嗎?

有香友認為緬甸降真香就是金沙降,因為緬甸的第一大河流“伊洛瓦底江”古時候稱之為“大金沙江”,但小編認為有點牽強!

英國曆史學家哈威在《緬甸史》中說,前2世紀至1885年以來,中國以緬甸為商業通道,“循伊洛瓦底江為一道、循薩爾溫江為一道,尚有一道循彌諾江(chindwinr,今親敦江)···”由此可見,在緬甸境內並未稱“伊洛瓦底江”為“大金沙江”。

《香乘》中的“金沙降”是降真香嗎?

“大金沙江”的由來是徐霞客的雲南日記,“雲南亦有二金沙江”,一條是南流北轉,即今“金沙江”,另一條南流下海,又稱“大金沙江”,即今“伊洛瓦底江”。

查閱資料不難發現,徐霞客的遊歷日記,在他自己有生之年並未加以整理。他於崇禎十三年(1640)從雲南回到故家之後,將遊歷所記原稿託給他的家庭教師季夢良整理,於是季夢良與徐屺(徐霞客之子)“遍搜遺帙,補忠紉之所未補,因地分集,錄成一篇”,成書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

《香乘》中的“金沙降”是降真香嗎?

而《香乘》成書於崇禎十四年,早於“大金沙江”。換句話來說,在周嘉胄攥寫《香乘》時期“大金沙江”並未被大眾認知,試問又怎會以“金沙”來命名特定產區的降真香呢!

金沙降中的“金沙”會代表雲南金沙江嗎?

我們再來看《香乘》卷十六:宣和內府降真香

《香乘》中的“金沙降”是降真香嗎?

蕃降真香(三十兩468g)右剉作小片子,以臈茶半兩末之,沸湯同浸一日,湯高香一指為約,來朝取出風乾,更以好酒半盤,蜜四兩,青州棗五十箇,於磁器內同煮至乾為度,取出,於不津磁盒內收頓,密封,徐徐取燒,其香最清遠。

其中“蕃降真香”(俗傳舶上來者為番降,生南海山中及大秦國——《本草》),很直接告訴我們,假如“金沙”代表產地,那應該會寫成“金沙降真香”,所以小編認為“金沙”兩字不會代表產地!

金沙降中的“金沙”代表的是形態嗎?

有香友認為“金沙”是麻絲降真香或者夾層黃藥膜醇化後的形態類似於金沙,所以稱之為金沙降,起初小編也這樣認為的,“金沙”兩字是形容降真香的表現形態。

《香乘》中的“金沙降”是降真香嗎?

先看看《香乘》中對沉香(古語寫作“沈香”沈,同沉)的描述,就有指出沉香分三大類:曰沉、曰棧、約黃熟。“其品凡四,曰熟結:乃膏脈凝固自朽出者,曰生結:乃刀斧伐僕膏脈結眾者,曰剝離:乃因木朽而結者,曰蟲漏:乃因蠹隙而結者。”可見《香乘》中香料的某種形態的專有名詞都會有詳細說明。

同樣再看看《香乘》卷十六:清心降真香(局)

《香乘》中的“金沙降”是降真香嗎?

紫潤降真香(四十兩624g剉碎) 棧香(三十兩468g) 黃熟香(三十兩468g) 丁香皮(十兩156g) 紫檀香(三十兩468g剉碎,以建茶末一兩,湯調兩碗拌香令濕,炒三時辰勿焦黑) 麝香木(十五兩234g) 焰硝(半觔125g,湯化開,淘去滓熬成霜) 白茅香(三十兩468g,細剉,以青州棗三十兩468g,新汲水三鬥同煮過,後炒令色變,去棗及黑者,用十五兩234g) 揀甘草(五兩78g) 甘松(十兩156g) 藿香(十兩156g) 龍腦(一兩15.6g,香成旋入)右為細末,煉蜜搜和令勻,作餅爇之。

其中“紫潤降真香”(入藥以番降紫而潤者為良——《本草》),很直接告訴我們,假如“金沙”代表形態,那也應該寫成“金沙降真香”,所以小編認為“金沙”兩字並非代表降真香的某種形態!

《香乘》中的“金沙降”是降真香嗎?

《中國人名大辭典》記:“殫二十餘年之力,為《香乘》一書,採摭極博,談香事者必以是書稱首焉”。我相信周嘉胄用盡畢生心力編撰《香乘》一書,假若”金沙降“為某種特定降真香定會加以說明,所以小編認為”金沙降“極有可能是一種單獨的香料,與古降真香屬於兩種不同的香料。

不管是“金沙降”還是“帝王香”又或是“麻絲”等,僅僅都只是一種名稱而已,是商家包裝炒作的手段,嫁接一些沒有歷史依據的名字,混淆概念,迷惑玩家。作為普通玩家,要尊重香之根本,香以味取勝,用鼻子選香,用眼睛看香,切莫用耳朵聽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