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上》曲調如泣如訴,為何有北方‘娘們’的哭聲

《松花江上》曲調如泣如訴,為何有北方‘娘們’的哭聲

作者簡介:張寒暉(1902——1946)作曲家、戲劇家。原名張蘭璞、張含暉,河北保定人。祖父琴棋書畫皆通,父親以教書為生,酷愛音樂,是位進步的民主主義者。1925年張寒暉考人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戲劇系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在北平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4年回老家組織抗日救國會,同時從事小說和戲劇創作宣傳抗日。1941年去延安,歷任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秘書長、戲劇委員會委員等職。業餘時間進行音樂創作,寫了多種秧歌劇及五十餘首歌曲。他的歌曲絕大部分是自己作詞,其中流傳最廣的有《松花江上》、《遊擊樂》、《去當兵》、《為什麼要悲傷》、《紙之歌》,以及根據隴東民歌改編的《軍民大生產》等。

《松花江上》曲調如泣如訴,為何有北方‘娘們’的哭聲

作品簡介:1936年秋,日本侵略軍在東北大肆燒殺搶掠,並蠢蠢欲動企圖進攻華北,進而佔領全中國,中華民族危難深重。而國民黨反動派實行不抵抗政策,幾十萬東北軍被蔣介石調遣到“剿共”前線,東北軍官兵和無家可歸的東北流亡者充斥在西安的街頭,他們被迫流亡關內,有家歸不得,有仇不能報,卻要為內戰去賣命,人人心中都鬱結著悲苦怨憤,要傾吐,要爆發……。當時正在西安二中教書的張寒暉,天天見到這種流浪徘徊的慘景,耳鼓充滿嗟嘆痛苦的呼聲,於是便譜寫出了這首感人肺腑的獨唱歌曲,以含著熱淚哭泣似的音調,唱出了悲憤交加的聲音。1936年11月,“西安事變”爆發前後,西安全城到處可以聽到《松花江上》的歌聲,並迅速傳遍全國。周總理對這首歌高度評價說:“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傷心的人斷腸!”(《周恩來選集》上卷),曾親自指揮東北軍演唱這首歌。一曲震撼人心的悲歌,喚起了千百萬人民的抗日熱情,也使東北軍熱淚盈眶,調轉槍口一致對準日本侵略軍。解放後,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也選用了這首歌曲。

《松花江上》曲調如泣如訴,為何有北方‘娘們’的哭聲

樂曲簡介:《松花江上》這首歌曲採用3/4拍子,bB調,是帶尾聲的二部曲式(A+B+尾聲)。具有傾訴性、敘述性兼抒情性的特點。第一部分是由兩個樂段組成,每一樂段又都由三個樂句構成。這一部分的音調富於敘事與抒情的特點,第一樂段大調色彩比較明亮,起句四度跳進在主音上十分穩定,意在敘述著自己的家鄉東北,礦產豐富、沃野千里,是一個富饒的地方。第二樂段前兩個樂句旋律與第一樂段相同,第三樂句在一個七度不協和音程大跳之後,一串二度級進下行的旋律,氣氛趨向緊張、悲涼,想起了“還有那衰老的爹孃”,悲涼情緒由此帶出一發不可收拾。第二部分的旋律以環回縈繞、反覆詠唱的方式展開,感情越來越激動,令人蕩氣迴腸、悲憤欲絕。以吶喊似的音調,悲憤的情緒,“拋棄無盡的寶藏”變成一無所有的“流浪”者。控訴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東北後的滔天罪行,表達了東北人民要求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最後的尾聲,唱出了呼天喚地似的旋律,“爹孃啊……什麼時候才能歡聚在一堂?”使歌曲達到了高潮。張寒暉曾說:“我把北方‘娘們’在墳上哭丈夫、哭兒子的那種哭聲變成了《松花江》的曲調了……”

歌曲如泣如訴,悽悽慘慘,悲悲切切,撕心裂肺,撼人魂魄。在聲淚俱下的悲痛中,蘊藏著要求起來反抗鬥爭的力量。激勵人們化悲痛為力量,流著眼淚去雪國恥、洗民族恨,去奪回那“可愛的家鄉”。

《松花江上》曲調如泣如訴,為何有北方‘娘們’的哭聲


《松花江上》曲調如泣如訴,為何有北方‘娘們’的哭聲

《松花江上》曲調如泣如訴,為何有北方‘娘們’的哭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