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書|《光與真的旅途》:尋光之路,求真之旅

論書|《光與真的旅途》:尋光之路,求真之旅

時隔一年多,七七又出版了一本新書,跟上一本的書名“幻境中相逢”相比,我更喜歡這一本書的書名——“光與真的旅途”,前者更多感覺沉浸在光影製造的幻境當中,精神與現實相分離,而後者則是將電影裡的虛擬世界,跟現實當中的真實生活融為一體。這樣的書名,或許已經將這本書的寫作意旨和盤托出。

在這本書的腰封上,印有影評人毛尖的推薦語——“本質上,她就是電影世界裡的人,她通曉那個世界的語言,熟悉那個世界的地理,她有他們每個人的門牌號碼,掌握他們每個人的口音脾胃。”毛尖在這裡,更多強調的是七七對於電影語言、電影知識和電影理論的通曉,能讓她在評判一部電影時,一針見血,直指要害,將電影的優點與缺點清晰道出。而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在讀這本書時,最大的感觸,就是七七不斷將個人生活經驗與生命體驗,與電影中的人與事互相交織,孕育出一種既飽含情緒、而又能客觀評判的電影隨筆文體。電影學者、影評人王小魯在其新書《電影意志》裡,將常見的電影相關文字分為三類,即學院化的電影批評、市場化的媒體影評和個人化的電影隨筆。七七這本新書裡的文章,可謂結合了上述三類文字的特徵:論學術,電影學博士出身的她,在本書當中,體現出她一以貫之的理論素養與知識積澱;論影評,長期為各類媒體撰寫電影專欄的她,也能夠非常清晰地把握學術表達與大眾讀者需求之間的平衡點,文字清晰易讀;而論隨筆,我們在這些文章當中,不只可以看到七七對於電影的批評與評判,也能夠看到她以電影為對照,從容講述的自己平靜、溫馨而又不乏浪漫的家庭生活。

羅曼•羅蘭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識生活的真相後,仍然熱愛它。”七七在這本書裡展現的愛與生活,不是二十歲出頭的女文青的那種浪漫化、不切實際的想象,而是在經歷了戀愛、結婚、成家、生子等諸多人生重大曆程的考驗之後,於平凡而重複的日常生活當中,仍然保持一種對愛的虔誠與對生活的熱愛。在看伯格曼的電影《婚姻場景》時,她冷靜道出愛與婚姻的區分與統一——“婚姻有侷限性……它限制了人的日常生活尺度、想象力、慾望。而愛與婚姻的關係是什麼呢……愛能產生觸感與同情,在限制裡,以溫情與寬大來對待制度和個人的有限性。”這些從容而通透的感悟背後,有紮紮實實的家庭生活經驗作為支撐。

然而為人妻、為人母的角色定位,並沒有磨滅七七之於愛情的新鮮感與用心維護。因此這本書的文章中,有好幾篇都是以某位詩人的詩作來結尾。七七這樣寫道:“最後,以一位喜歡老塔的詩人寫的詩結尾……”這裡的“老塔”就是著名導演塔可夫斯基,而這位喜歡老塔的詩人,正是七七的愛人兼精神伴侶。對於藝術電影的共同熱愛,構成了他們彼此相通的精神空間,而七七訴之以隨筆,愛人訴之以詩歌,他們各自進行的文字寫作與表達,就個體意義而言,何嘗不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愛情密碼?

论书|《光与真的旅途》:寻光之路,求真之旅

有了琴瑟和鳴的愛情作為支撐,書名中的“光與真的旅途”,就不只是一種文字上的虛擬旅程,也是夫妻二人攜手共遊天下的真實寫照。七七跟愛人一起去探訪伯格曼導演的故居,讓電影裡的虛幻光影成為真真切切的存在體驗,而在這一旅途當中,二人又意外找到了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墓地,電影與詩歌,在這樣遠離塵囂的旅途中相通共融。於是接下來,我們就讀到了七七如此至情至性的文字:“我們在冷風中穿過幾幢小屋時,一下子驚呆了:明月皎皎,碧海滄滄……我們緊握著手,簡直微微發抖:怎麼能不接吻呢?這樣的情景,像是一個證明。一個祝福、一種庇佑。”這難道不是一種極具電影感、極具浪漫性的畫面存在嗎?於是我們看到:文字中的旅途,完滿傳遞出“光”(電影)中的“真”(現實);而以身體踐行的旅途,則讓“光”變成了“真”。

這本小小的電影隨筆集,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編探討的,是諸如伯格曼、塔可夫斯基、安哲羅普洛斯等世界經典藝術電影導演的作品,下編探討的,則以近年來問世的中國獨立電影藝術電影作品為主。這些作品的共同特性,是幾乎完全擯棄了空洞而概念化的宏大敘事與意識形態敘事,均以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與命運變遷,來展現人性的豐富與世界的多元。而七七的文字,在注重電影本體批判的同時,也一再調用自身的生活經驗,以一顆敏感而善良的同理之心,去跟電影裡的人和事傾心對話。由於上編裡的經典導演,大多描繪的是中產階層的生活狀態,因此七七的隨筆文字,駕馭得非常從容;相對而言,七七對於部分獨立電影中的中低層生活狀態的記述,就有一點“隔”的感覺。當然,這跟七七“從小的豐衣足食”(毛尖語)和“中產生活”(毛尖語)經歷,有著直接的對應關係,我們確實不能過於苛求。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一位中產知識女性,能夠持續地觀看、評論和研究中國獨立電影,並且自覺為這些電影中的中低層民眾發聲,這不也體現了一種知識分子的超越性關懷嗎?

本書的上下兩編各自由十二篇文章組成,加在一起,就是二十四則電影筆記。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構成一年的十二個月份與二十四節氣。是啊,我們觀看電影,評論電影,分享電影,不正是以文字的表達,來對抗一年又一年的重複與虛無,讓我們的生命,時時充滿新意嗎?

就此擱筆。

2020.1.18下午作於竹林齋

如果對本文感興趣,歡迎朋友圈,謝謝!

這裡是:蓑翁論書,微信號:wengonbooks

轉載、合作或其他事宜可郵件[email protected]或添加個人微信號:batongyang(註明“蓑翁論書”讀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