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快評丨願《咬文嚼字》的“釘子精神”不滅

東方快評丨願《咬文嚼字》的“釘子精神”不滅

  4月2日,著名語言學家、出版人、《咬文嚼字》雜誌創始人郝銘鑑不幸病逝,享年76歲。

  提起郝銘鑑,很多人耳熟能詳,他不僅是一位資深出版人、總編輯,還於1995年創辦了著名的《咬文嚼字》雜誌,並因此成為讀者十分熟悉和喜愛的“捍衛語言文字純潔性”的語言學專家。談及《咬文嚼字》這本小刊物的緣起,郝銘鑑曾說,“刊物雖小,但語文規範化‘茲事體大’。它不僅關係到信息傳遞的質量,關係到城市的文明程度,而且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我想,這應該成為我們辦刊的立足點。我們辦的是小叢刊,但需要的是大眼光。”

  是的,《咬文嚼字》作為讀者心中的“語林啄木鳥”,多年來一直堅持獨特的辦刊風格,如低價、小型、嚴謹、較真等,為中國出版界和語言文字界留下了寶貴財富。尤其是,從2006年起,每年都要對外發布年度“十大語文差錯”,一直堅持到現在,這種“咬住差錯不放鬆”的釘子精神和持之以恆精神廣受讚譽。

  評選年度“十大語文差錯”的目的,一是為了開設“語文大課堂”,用“螞蟻搬家”的方式,減少語文差錯;二是為了喚醒社會對母語的敬畏之心,激發民眾準確、規範使用母語的意識。因此,《咬文嚼字》不僅力求做到權威,而且很有針對性,對於喚起人們重視規範用語,避免不必要的錯誤,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很多用語錯誤,完全是常識性的錯誤,或許根本就不該發生,比如“一籃子貨幣”誤為“一攬子貨幣”,“黏豆包”誤為“粘豆包”,“紳士”誤為“紳仕”,“作為”誤為“做為”,“脫離歐盟”誤為“脫離歐洲”等,只要平時稍加註意,並非不可以避免。

  《咬文嚼字》每次評選年度“十大語文差錯”,不僅態度嚴謹,而且程序規範,先後經歷“條目徵集”、“條目篩選”、“專家審核”、“徵求意見”、“最後審定”等多個步驟,可見多麼用心,多麼努力。近年來不少電視臺推出了“漢字聽寫”、“成語競賽”等字詞類節目,在傳承文化,傳播知識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有很多觀眾、網友便提出,這樣的節目不能只為了眼前的收視率競爭,而應長期辦下去。可見,《咬文嚼字》長期堅持評選年度“十大語文差錯”的做法是多麼的有眼光,有毅力!

  多年來,《咬文嚼字》通過每年公佈“十大語文差錯”,達到了激發民眾準確、規範使用母語的意識,減少語文差錯這樣的目的。比如首次發佈的“十大差錯”中有把“神舟六號”誤成“神州六號”一條,後來提到我國航天飛船時,媒體基本上很少出現“神舟”誤成“神州”的差錯了。具體到個人,很多人也通過年年閱讀“十大語文差錯”,加深了對某些詞語的理解,也很少再說錯、用錯了。如果不是《咬文嚼字》的引導,很多詞語的含義、來歷、用法等,我們還真知之甚少,甚至稀裡糊塗。

  除此以外,《咬文嚼字》還從2012年起,每年公佈一次年度“十大流行語”,並嚴格堅持“流行、創新、文明”的三大評選原則,在積極擁抱新生潮流的同時,也警惕社會語文生態的粗鄙化。由此可見,郝銘鑑及其《咬文嚼字》團隊對漢字是多麼的敬畏。

  如今,郝銘鑑雖然不幸離我們而去,但其倡導的“咬住差錯不放鬆”的釘子精神,卻應一直存在下去,永遠激勵著我們在“捍衛語言文字純潔性”的道路上不斷前行。比如媒體、政府部門等,都應好好地學習一下這種精神,對文字工作不僅要精益求精,更要層層把關,避免出差錯。(作者:萬闋歌)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