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开生面话母亲——读陈福民老师的《与你遥遥相望》随感


​2019年第4期《十月》刊发陈福民老师写的文章《与你遥遥相望——关于母亲的一些话》(注:该文亦网载于2019年8月13日的中国作家网,网址为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813/c418956-31291028.html)。读完文章,我就在想,这算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是悼念类的吗?情感有点太冷。直接写流泪的只有一处,还有几处间接表达不愿意看到母亲被疾病缠绕的痛苦的句子,大部分文字好像一直在不动声色地呈现。是一篇传记类的文章吗?属于母亲的客观材料又太少,大部分都是作者的主观分析和评论。

别开生面话母亲——读陈福民老师的《与你遥遥相望》随感

而这篇文章为什么被那么多人转发学习?

认真想了想,我以为这篇文章的突出优点也许正在于,母亲离世之后,作者没有以“死者为大”的观念去美化母亲的形象,没有像其它悼念类的文章那样,把母亲塑造成高大全,使母亲集勤劳、善良、坚强、无私奉献等等的优秀品质于一身,也没有去挖掘母亲平凡中的不平凡、细微处彰显崇高伟大,或者表达自己情不能已的悲痛与怀念;而是本着真实性原则,以自己对于人性的理解和分析,找到了母亲身上个性化东西,加以呈现并分析。与其说这是一篇写母亲的文章,倒不如说,母亲只是一个道具,作者借此表达了他对人性的思考与见解。

别开生面话母亲——读陈福民老师的《与你遥遥相望》随感

这一个独特的母亲,“敏感、多疑甚至有些神经质,不安全感、轻度洁癖、忽忽不乐”。“真诚”“单纯” “疾恶如仇”,“对公平正义、正直善良与'坚持真理'等等道德品质的信奉与强调到了一种偏执的程度”,“她确信贫困与真诚、美德之间有神秘的联系”。

她爱憎分明,对于茅荆坝一户人家的周济念念不忘,对帮助过她的人铭记在心;对于作者大舅对家庭的不负责任愤愤不平,而大舅在作者眼里却是本分厚道、家道一般。

她对孩子要求苛刻,永远觉得孩子做得不够好,她觉得孩子们的成就不能代替她的成就。

她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做记者的日子,她“有严重的文青倾向”,“她喜欢看书,喜欢UFO和外星人的话题,还特别称赞刘震云的小说”, “她找不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两手空空地走了”,在她生命垂危的时候,跑前跑后的孩子们不能成为她眼中对她最好的人,而她不成熟地把这个信息传达了出来,全然不顾对孩子们的伤害。

这一个母亲身上,有强烈的时代印记、生活疤痕,更有属于自己先天的性格特质。她是单纯的、真诚的、善良的。她对世界的看法是二元对立的、固陋的、直观的。她先天是自我的,是浪漫的,有梦想的,她也许不知道苏格拉底那句“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无价值的”的句子,但她对人生是有要求的,是有期望的,她带着生命的失败感走完了一生,受尽生之病痛的折磨,痛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别开生面话母亲——读陈福民老师的《与你遥遥相望》随感

读完文章,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我们不是因为作者痛失慈母悲痛,我们是为这样一位纠结分裂的母亲的一生唏嘘。她坚守传统美德,又时时与现实格格不入;她有生命梦想,却从来也没有实现的可能,甚至也没有真正意义的付诸行动;她铭记或耿耿于怀,她阅读或深夜玄想,她固守或不顾及他人,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左冲右突,虽没有什么效果,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表达自己,没有放弃对自己的人生信条的坚守。

别开生面话母亲——读陈福民老师的《与你遥遥相望》随感

我们也许会想,这老太太,假如换换环境,她会是怎样的样子?这老太太,也许应该那样做,那样做的她会留给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念想?但我们马上会理智地告诉自己,她就是她 ,不管你怎么评价,怎么理解,这位真实的老太太已经合上了她不折不扣、字体并不规范的生命之书。

反崇高,立体化塑造人物,挖掘人物身上更为幽微的东西,呈现作为个体生命自身的外在与内在矛盾的紧张。这样塑造的母亲形象,别说是在散文类的文章中,就是小说中也是很少见到的。之所以很少见到,不是生活中没有这样的形象,而是没有人能,或者也许没有人敢去这样塑造,某种程度上,这篇文章是给写父母类散文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比如,母亲确信贫困与真诚、美德之间有着神秘的联系,这样的简单判断在上一代人身上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人越是善良,这种思想越是严重。我自己就深有体会,也可以说深受其害。父母先天性的认定有钱就是坏人,为富都不仁,穷人都是好人,从而以他们的方式远离富人,永远和穷人保持亲近,当然自己也不会有增加财富的可能性。而没有人发现这点,并这么正式地表达出来,类似的,这种对人性的发现,可以说,独一无二。塑造人物形象的另辟蹊径,叙述的不动声色,主观性很强的评价导向,使得这部作品引人深思,回味不已。

别开生面话母亲——读陈福民老师的《与你遥遥相望》随感

斗胆对文章的可能性说一两句。

一、毕竟是写母亲的文章,毕竟是写已过世的母亲的文章,总要有一两处母亲对孩子们的爱的呈现。就像写父亲受到母亲的谴责后的表现那样的,就像母亲打我那处那样的,细腻而生动地呈现。因为读者的心理还是有期许的,关于母亲的文字大家还是想读出点色彩、读出点温度的。

别开生面话母亲——读陈福民老师的《与你遥遥相望》随感

二、 文章关于母亲的材料其实不是很够,评价,也就是主观性大于客观呈现。对于母亲的性格,也许应该有描写的句子出现。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这也许比自己站出来评论更有说服力。

毕竟是文学作品,还是要靠语言的感染力来传达思想,甚至蕴含思想,留点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去自己思考也许会更好。

别开生面话母亲——读陈福民老师的《与你遥遥相望》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