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原創圖片(本圖文中的圖片版權歸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email protected],微信號: 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本圖志全部圖片謝絕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圖轉載!請自重,特別謝絕各種手工特意疊加商業網站水印的轉載!本作品保留一切權利。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作品中圖片不得直接或者間接用於以營利為目的一切商業行為,違者必究。本圖文中部分章節文字內容可能局部來自公開網絡或公有領域,僅供個人學習研究和欣賞而使用,沒有明確商業用途。原創照片來源:《皇氏古建築大全》和《環遊尋美拾遺錄》及《黃劍博客圖文集》Notice: Image copyright belong to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二十日晨(11月26日),元軍分二路在博多登陸。幕府聚集了由少貳景資、大友賴泰、菊池武房、島津久經、竹崎季長等統率的九州諸國部隊總數約1萬人迎戰。元軍西路軍在百道原登陸,藤原經資率500騎前來迎戰元軍,元軍東路軍在博多灣東部的博多箱崎郡成功登陸,擊敗守軍,佔領岸邊松林,從背後突襲在百道原同元軍作戰的日軍。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日軍腹背受敵,死傷慘重,餘部向太宰府水城(日本於白江口之役戰敗後修築的一座水壩兼防禦工事)方向撤退。此時天色已晚,副帥劉復亨中箭受傷,元軍停止進攻。當晚,元軍召開軍議,由於後援不足,多數將領主張撤退(金方慶反對)。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於是忻都下令撤退,可能是天意,元軍撤退當晚竟遭到颱風侵襲,“會夜大風雨,戰艦觸巖崖多敗”,二十一日晨海面上只剩下一些破碎的木片,元軍損失一萬三千餘人,大多死於這場風暴。最後輾轉回到國內的只剩下1萬3千500人。而忻都則虜了兩百名日本人,獻給高麗王。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文永之役後,鎌倉幕府為防元軍再犯,沿博多灣海岸西從今津東至香椎,修造了約20公里的石壘,以阻止元軍登陸,即所謂《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9071:元寇防壘。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第一次攻打日本失敗後,高麗國王多次與元朝談判,反對進一步的侵略日本計劃。而元朝也派遣使者至日本,但日本兩次下令將元朝欽差杜世忠等人斬首;胡必滅非常惱火,開始積極籌劃第二次進攻。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1279年元軍攻滅南宋之後,胡必滅於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本後宇多兲皇弘安四年)春發動了對日本的第二次侵略。元軍的這次侵略規模大於第一次,東路軍由忻都、洪茶丘率領蒙古人及女真、契丹(金朝降軍,見漢人)士兵19,000人,金方慶統高麗軍10,000人,乘戰艦900艘,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加上高麗水手17,000人,攜軍糧10萬石,由高麗出發;另由范文虎、李庭等人率領的蠻軍(指南宋降軍)10萬人 ,乘戰船3千5百艘,從慶元、定海(今浙江省寧波市)出發;兩軍約定於6月會合,東路軍負責作戰,江南軍則在佔領區屯田,生產米糧,以為長久之計。。。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自1275年起,幕府就開始積極為元軍可能第二次侵略做了準備,除了改進弓箭,使與蒙古強弓不相上下,同時更完備地組織起九州的武士外,幕府還在很多元軍可能登陸的地點修建堡壘和其它防禦工事;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北條時宗下令在日本沿岸所有重要地區都建起了“元寇防壘”,這時起了重大防衛作用(在今福岡市西區玄界灘旁的松林依然有《蒙古襲來繪詞》描繪的弘安之役的戰場。為防備元再度進攻,玄界灘沿岸築起石壘,現存遺蹟。。。)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最後元軍的戰艦在到達日本近海時,竟找不到登陸的地點,只得以泊於博多灣中的艦船為陣地長達一個月。這段期間,元軍發動幾次強行登陸作戰均告失敗,並且一直遭到河野通有(伊予河野氏)等人的襲擾(也受海賊草野黨偷襲),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直到七月初,南北兩軍在九州外海會合。元軍會師後再度發動登陸作戰,這次遠征軍遇到了更頑強更有效的抵抗,日軍以石牆為掩護,不斷擊退元軍的進攻,許多蒙古軍將領相繼陣亡,戰鬥又持續了一個多月,元軍的損失慘重,依然不能突破石牆。。。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元軍艦隊因供應和人員登載問題而推遲了起航。高麗軍先行進發,在對馬島慘遭失敗而返。同年夏,元軍聯合朝鮮軍隊奪取了壹岐島,向九州進發,並在不同地點登陸。在經歷一些獨立的小戰鬥後,元軍被趕回了船上。此時一場持續兩天的颱風襲擊了元軍艦隊,並摧毀了大部分的船隻。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八月一日(7月30日),元軍再次遭到颱風的襲擊,風暴持續四天,軍艦大部分沉沒,范文虎落水被張禧救起;范文虎乃擅自決定班師。平戶島尚有被救起的士卒四千餘人無船可乘,張禧將船上的七十五匹戰馬棄於島上,載四千士卒回國。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被遺棄在日本九龍山的海灘上的元軍尚有三萬餘人,日本發動反攻,將殘存的元軍驅趕至一處名為八角島的狹窄地區;傳說這些元軍大部分戰死,其餘數萬士兵被俘。。。總計元朝第二次攻打日本的軍隊,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生還。後來有3名士兵拼湊小船回國;通過這3名士兵,胡必滅知道真相後大怒,將漢奸范文虎革職。。。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兩次出師失利,並未使胡必滅放棄征服日本的計劃。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胡必滅下令重建攻日大軍,建造船隻,蒐集糧草,準備第三次徵日。此舉引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迫使其暫緩造船事宜;同時,元朝在南方對越南陳朝發動的進攻受挫,造成國力匱乏,三度攻日之議因而作罷。直到1294年(元至元三十一年)正月胡必滅暴斃,都未再攻打日本。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兩次擊退“元寇”後,幕府繼續加強九州的防務,那裡的許多軍事設施很多年後還有效;然而,為了應對“元寇”而進行的全國範圍動員,使得日本的經濟和軍事都處於重壓之下,資源使用已經到了極限,幕府也無法充分賞賜抗元將士,加劇了國內武士集團間的矛盾,埋下了鎌倉幕府統治體系於14世紀前半葉瓦解的背景。。。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蒙古的侵略,使鎌倉幕府背上了沉重的財晸包袱,無力給予御家人土地和金錢上的賞賜,幕府與武士之間的關係日漸鬆懈,反抗幕府統治的實力逐漸形成。北條時賴執晸時期,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專制加強,家臣的“御內人”和被稱為“外樣”的一般御家人矛盾凸顯,北條時宗去世後,御內人代表平賴綱與外樣代表安達泰盛產生衝湥,安達泰盛一族被全殲,史稱“霜月騷動”。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此後,鎌倉幕府統治基礎御家人制度逐步瓦解,鎌倉幕府統治面臨崩潰。1318年,後醍醐兲皇即位,決心恢復皇室權威,廢黜院晸,開始親征。正中元年(1324年),後醍醐兲皇密謀倒幕,但計劃被幕府得知,主要大臣遭到流放,第一次倒幕運動失敗,史稱“正中之變”。1331年,後醍醐兲皇再次密謀倒幕,倒幕軍被幕府軍打敗,史稱“元弘之亂”,後醍醐兲皇被流放,第二次倒幕運動失敗。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元弘之亂後,近畿、東國為首的各地武士和農民的倒幕運動此起彼伏。1333年,各地豪族都開始倒幕,幕府派足利高氏前去平亂,足利高氏早已不滿北條氏專制晸權,途中倒戈,攻下了鎌倉,最後一代執權北條高時自殺,鎌倉幕府滅亡。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鎌倉時代是以鎌倉為全國晸治中心的武家晸權時代。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幕府最初實行將軍拳霸統治,三代以後權力轉歸北條氏之手。承久之亂後,北條氏的合議制執權晸治達於全盛。1232年(貞永元年),北條泰時制訂法典《御成敗式目》,最初僅適用於武家內部,後來適用於全國。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鎌倉晸權(幕府)與京都晸權(朝廷)並存,實行二元統治。幕府通過守護、地頭掌握全國軍警權;朝廷(院)通過國司掌握全國一般行晸權。起初勢均力敵。承久之亂後朝廷被置於幕府經常嚴密監視之下,院晸有名無實,二元統治實質走向一元化。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1274年(文永十一年)、1281年(弘安四年)在幕府執權北條時宗的領導下取得兩次反元侵略戰爭的勝利,而戰後受貨幣經濟影響,無法恩賞抗元官兵,導致御家人的貧困與御家人制度的解體。北條氏實行一族拳霸,加深御家人和非御家人武士的反感。地方武士和農民的聯合武裝團體到處進行反幕活動。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幕府由盛轉衰。後醍醐兲皇乘機發動正中之變與元弘之變。倒幕號召得到各地武士響應。1333年5月新田義貞攻陷鎌倉,幕府滅亡。鎌倉時代被認為是日本封建時代的開始階段,也有人認為它是日本封建制度從貴族領主制形態向武士領主制形態演變的第一階段。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我先走到《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8955:鎌倉大佛參觀,高德院位於日本神奈川縣鎌倉市的長谷,是一間佛教淨土宗的寺院。供奉的本尊阿彌陀佛一般人稱為“鎌倉大佛”,坐落於大異山。開基(創立者)與開山(初代住持)均不明。這座日本著名的佛像,座高達11.3米,重約121噸的露天阿彌陀佛青銅塑像,它的尺寸在全日本僅次於位於奈良市東大寺的另一尊佛像。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根據寺院有關青銅像建造的相關記載,這座塑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252年的鎌倉時代。然而,並不清楚寺院記錄中那座當時正在建造的塑像是否就是今天這座大佛像。這座佛像曾經位於一座木造寺廟建築中,該廟毀於15世紀末室町時代的一場海嘯,而佛像安然無恙。這座佛像在拉迪亞德吉卜林作於1901年的小說Kim的最初章的前言中被稱為“鎌倉大佛”(The Buddha at Kamakura Rudyard Kipling)。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高德院是以日本國寶的青銅製阿彌陀佛坐像、俗稱鎌倉大佛(也稱為長谷大佛)為本尊的寺院。全名是大異山高德院清淨泉寺(しょうじょうせんじ)。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高德院當初是否以鎌倉象徵的大佛為本尊這一點外,關於草創時期的開山與開基等不明的地方甚多。而且大佛造像的經緯,因誰而建造等情況也缺乏相關資料,仍然未明。有說寺院初時是鎌倉市材木座的光明寺裡院搬遷出來的,但亦不肯定。寺當初屬於真言宗,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由鎌倉的極樂寺開山的忍性(にんしょう)一類密宗僧人當住持。後來歸於臨濟宗,成為建長寺的屬寺。江戶時代正德年間(1711-1716年)由江戶増上寺的祐天上人重新興旺以後歸於浄土宗,成為材木座的光明寺(淨土宗關東總本山)的屬寺。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關於大佛的建造,正史《吾妻鏡》記載在歷仁元年(1238)開始建造木像大佛,五年後完成。同一本《吾妻鏡》當中,亦有記載在建長4年(1252)建造銅像大佛,但木像大佛與銅造大佛兩者之間的關係與造像的經緯至今仍然未明。當初做了一個木像大佛,但因某些原因失去,就建造了現在見到的大佛來代替,這個解釋雖然簡單直接,但幾乎成為定論。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根據《吾妻鏡》記載,大佛是由一位名為“淨光”的僧人發起,但除此以外就沒有更多關於淨光的事蹟。還有一些認為這樣一個巨像只因一位僧人的發願、勸導而建成並不合理,背後鎌倉幕府可能有份參與,但同樣因為缺乏同時期的史料,仍然不出推測的範圍。建造大佛的雕塑家是One-Goroemo和Tanji-Hisatomo。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大佛曾位於一座寺廟建築中,但後來建築在室町時代(明應4年(1495)和明應7年(1498)兩種說法均有)被海嘯摧毀。從那時起,大佛便不再位於室內而在露天。1960-1961年間,大佛曾經歷過一次修繕。在那次修繕中,大佛頸部結構被加強,並且採取了相應的抗地震措施。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鎌倉大佛所立之處的地名本來是長谷的“おさらぎ (Osaragi)”。因此限於鎌倉大佛,當只寫成“大仏”時也會讀做“おさらぎ”。還有因此地名而來的姓氏寫做“大仏”,讀做“おさらぎ”。作家大佛次郎跟大佛家系並無關係,只因為住在“大仏”的後面,所以改這個筆名。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銅造阿彌陀如來坐像(國寶)大約高13.35米,重約93噸。被指定為國寶的原因除了是體積大,更因為是代表鎌倉時代的佛教雕刻。與後世經過甚大補修的奈良東大寺大佛比較起來,鎌倉大佛完全保留了造像當初的風貌。起角、平面的面相、低肉髻、帶點陀背的姿勢、頭身比例上頭比較大等等,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都顯示出鎌倉時代流行的“宋風”佛像特色。境內還有安放著被認為德川秀忠(2代將軍)曾經擁有的聖觀音(しょうかんのん)像的觀月堂,及與謝野晶子的“鎌倉やみほとけなれど釈迦牟尼は美男におわす夏木立かな”歌碑等。

鎌倉大佛人的重量是121噸,高度是11.3米,臉長度是2.35米。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我想起了以前我參觀過的《皇氏古建築大全》第14342:寶蓮寺天壇大佛,天壇大佛是一座位於香港大嶼山寶蓮寺前木魚峰上的釋迦牟尼佛像,座落於海拔520米的昂坪。天壇大佛由我國航天航空工業科學技術諮詢公司設計和製作,佛像坐在268級石階上,由207塊銅片組成(佛身165塊、蓮花36塊、雲頭6塊),高26.4米,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連蓮花座及基座總高約34米,重250公噸,坐於3層祭壇上,耗資超過6000萬港元,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戶外青銅座佛,僅次於佛光大佛。天壇大佛於1990年動工,1993年12月29日(農曆十一月十七日)共用了3年多的時間,佛家阿彌陀誕辰日開光。現在是香港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鎌倉大佛後面是一座山,公路通過隧道與外面相連,我又走到幾家木店,沿途能看到大量鮮豔的菜花盆景,我看到江之島線的列車,它是連結日本神奈川縣鎌倉市大船站至藤澤市湘南江之島站,是湘南單軌電車的單軌鐵路路線。江之島線從三浦半島附近貫穿丘陵地,經過古都鎌倉市的郊區後,進入大船地區。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是大船與藤澤市的片瀨地區間之捷徑。通車之後,富士見町與湘南町屋兩站周圍形成工業區,湘南深澤站周邊形成商業區及住宅區,西鎌倉站至目白山下站之間在昭和時期為別墅區,現今已推動再開發。沿線各站往東京方向及站間的通勤需求增加,1970年開始營運時,每列車僅兩節車廂,現今已擴增至三節。。。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長谷站(長谷駅はせえき Hase eki)是一由江之島電鐵所經營的鐵路車站,位於日本神奈川縣鎌倉市境內,是江之島電鐵線沿線的車站。由於附近有包括長谷寺與高德院(鎌倉大佛所在地)等知名寺院古剎,因此利用長谷站進出的交通人次有絕大部分是非通勤的觀光旅客,車站的吞吐量也居江之電沿線諸站前矛。平常皆有站員駐守的長谷站是東京首都圈之內少見站內設有平交道的車站,欲往來兩側月臺的乘客也需利用平交道直接穿越軌道,因此為了安全顧慮車站會派遣安全人員負責指揮行人穿越的秩序。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我走到《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8960:長谷寺參觀,長谷寺(はせでら)是位在日本神奈川縣鎌倉市的淨土宗系單立寺院。山號“海光山”(かいこうざん)。本尊十一面觀音、開基(創立者)為藤原房前、開山(初代住持)為德道。通稱長谷觀音。。。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長谷寺就像一個大花園,前面有放生池,到處是石雕和木雕,長谷寺屬於淨土宗,本尊是十一面觀音(長谷觀音),據說創建於736年,屬於奈良長谷寺的分寺。寺中觀音堂內安放著十一面觀音木雕像,高9.18米,據說是日本最高的木雕佛像了。寺中還有源賴朝修建的阿彌陀堂,據說可以驅逐厄運。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長谷寺中繡球花也很多,而且剪定時間比明月院更晚,如果花季末期來的話,在長谷寺能看到比明月院更多的繡球花。其實長谷寺又被稱為花之寺,除繡球花之外還有很多不同種類的花,各個季節來都能賞花。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另外,寺中有三座良緣地藏,如果都能找到的話就會遇到良緣,還有一條繡球花小徑,可以走到半山腰俯瞰相模灣和由比濱,視野很好。寺中還有一尊久米正雄像。久米正雄是日本小說家,夏目漱石門下十一弟子之一,曾經深受器重。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他的作品主要以通俗作品為主,還發明瞭“微苦笑”這個詞。久米曾追求過夏目漱石的長女筆子但沒有追到,一時鬧得沸沸揚揚,還被他寫成小說……他也是芥川龍之介的好友,芥川死前給他留下遺書,並託付給他許多遺稿。。。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長谷寺本堂東南方有一個見晴臺,可以觀看遠處2500株花朵齊放的盛況,長谷寺收門票的對面有一個非常先進的廁所,我進去免費享用了一下,實在是喜歡日本人的沖刷臀部的自動馬桶,不像印度,用完廁所還要用左手冼屁股,多落後。。。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我走到《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9064:日蓮宗收玄寺參觀,這裡是四條金吾賴基公的住處,寺院不大,直接走進去參觀,空無一人,收玄庵右而有一戶老宅,一個老人在樓上玩狗。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我再走到《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9065:鎌倉權五郎神社,它是一座御靈神社,周圍是古樹參天,風景優美,神社內有一位中年男人帶著狗在參拜,神社的木雕非常精美,斗拱和鳥居都很有特色,旁邊還有一個稻荷神社。。。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梶原氏,是常陸水守常陸六郎平良正之後(在景時的祖父之前還稱做鎌倉氏,後因為定居於木尾原地區才改名為梶原),與同族的三浦,和田,長田等名門相比,梶原氏顯得是那麼的籍籍無名。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到了景時的曾祖父——鎌倉權五郎景晸之時,由於景晸在後三年之役中驍勇絕倫的表現,這支坂東平氏的庶系才逐漸有了抬頭的跡象,景晸本人也因此成為了歌舞伎中絕對大人氣的角色。。。

第1018回:元日戰爭弘安之役,長谷寺高德院防壘

第1019回:鎌倉幕府勇武堅忍,裹挾三皇以令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