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恩如大仇???

世上没有不弯的路,人间没有不谢的花。


人这一生,山高水长,荆棘遍布,没有谁能一帆风顺。


磕绊的人生,离不开贵人的相助。


佛说:所有的相遇,都是彼此亏欠。


感恩,成为了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


《菊与刀》里有句话:“自古恩义最难承受。”


恩与债,不过是硬币两面。


小恩小惠,让人如沐春风;大恩大德,却让人如芒在背。施恩,并不是一味求大,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处世智慧。


大恩如仇,如鲠在喉


古人云:受人恩惠,应没齿难忘。


《红楼梦》开篇讲了一个故事:


灵河岸边有株绛珠仙草,有位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它,日久天长,仙草最终化成了绛珠仙子。


当神瑛侍者下凡,绛珠仙子说:“他对我有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还他,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于是跟随侍者一起转世下凡。


转世前,侍者对仙草有灌溉之恩,施恩者举手之劳,受恩者牢记心中。


转世后,黛玉流尽一生眼泪来报答恩情,讨个两不相欠。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大恩无以为报时,又当如何?


大恩,施者居高临下,受者低三下四,二者均知恩重如山,报之不易。


长此以往,恩渐断,仇渐生。


《唐国史补劵中》有个故事:


府尉李勉看押了一个囚犯,按律当斩。但李勉见他讲意气,就把他放了。


后来,李勉罢官出游,偶遇这个囚犯。


囚犯感激他活命之恩,请到家中,盛情款待,并告知妻子。


囚犯问妻子:“活命之恩,该如何报答?”


妻子问:“送千匹丝帛?”囚犯说:“不够。”


妻子又问:“两千匹?”囚犯仍摇头。


妻子说:“如此的话,不如杀了他就不欠他恩情了。”囚犯点头赞成。


但凡往来,谁不希望人敬一尺?谁又愿意见人先矮三分?最起码也得是平等相待。


恩情太大,无以为报。每逢相见,要矮三分。


久而久之,恩不再是恩,每逢相见,如临大敌。


恩与仇,不过一念之间。


施恩若大,无以承重,或成灾祸。


大恩如大仇???

点击图片发现更多免费美文


升米养恩,斗米成仇


欲望就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人心就像无底洞,付出再多,也填不平。


《吸血鬼日记》里,一向冷酷的达蒙遇到艾琳娜时漏出了善良的一面。


艾琳娜问他:“为什么你不让人看到你善良的一面?”


达蒙回应道:“如果他们看见了,就会期盼我一直是善良的。”


人性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只要在你身上得到一点小利没有遭到拒绝,久而久之,就会把这当做理所应当,甚至变本加厉。


热播剧《安家》中,房似锦在大雨中救助了落魄的宁馨母女。


面对房似锦的善意,宁馨起初还会表示感谢。可随着房似锦的不断付出,宁馨渐渐把房似锦的好当做了理所当然。


过分的是,连接送孩子上学、陪孩子写作业,甚至开家长会,这些不在情分之内的事,都心安理得的让房似锦去帮她做。


更令人气愤的是,房似锦为了帮宁馨卖掉老房子,不仅没打算赚她钱,还为她倒贴了5万块。


可宁馨为了钱,进行私下交易,不仅吞掉了房似锦的佣金,还拉黑她,甚至连一句解释都没有。


人向来如此,由苦到甜易,由甜到苦难。


困难时,一点小恩如救命稻草,感恩戴德;幸福时,再大的恩也如清风拂过,不痛不痒。


大恩如大仇???


小恩小惠,如沐春风


知乎上有人问:“一直付出,却得不到回应的关系要不要坚持?”


多半人认为要放弃。


付出,何尝不是一种施恩的行为,只是太小,易被忽略。


与人交往,重在有来有回,哪有只有付出,没有收获的道理?


《礼记·曲礼上》有句话:“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孔子的弟子子路外出办事,路见一小孩掉进水里,跳下水把小孩救起。


孩子父亲为感恩,将家里的一头牛送给子路。


子路收下并告知孔子,孔子称赞他做的对。


子路救了人,施了恩,收获了感恩;孩子被救,他父亲把牛赠送,还了恩。


恩情往来,各取所需,不亏不欠。


人与人相处,最好的关系不过如此。


心理学有个观点:人与人的行为具有互酬性,即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


人与人之间难免有互助,小恩小惠就像家常便饭。


你送我家乡的特产,我会做个甜点当回馈。


你帮忙加一个班,我会请你吃个饭。


即便借了你一笔钱,也会在还钱时,再多加一个红包作为利息。


觥筹交错之间,轻松释然;你来我往之间,坦然处之。


大恩如大仇???

点击图片发现更多免费美文


施恩有度,方显大度


施恩,是一种美德,而不是一种“牟利”手段。


生活里,我们会遇到这样“善意”的提醒:


“这是你欠我的……”


“我曾经那么帮助你,你就该……”


这种有失风度的提醒是一把双刃剑,你怨他忘恩,他怨你功利。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闹饥荒,老百姓吃不上饭。


有个叫钱敖的人,分发食物给灾民。但他怕别人不知道他在做好事,故意大声叫喊:“不要钱的食物!快来吃!”


他以为灾民会感恩戴德,磕头拜谢,可事与愿违,一个搭理他的人都没有。


他强拉住一个灾民,用高高在上的语气说:“喂,叫你呢!过来吃!”谁知灾民瞪着他说:“我宁可饿死,也不会吃!”


这样虚假的施恩,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于人于己,都不算是一件好事。


我们的善意,不是为了回报;我们的相助,也不是一场作戏。


施恩而后忘,既放过自己,也不负累别人。


曾国藩曾说:“为善最乐,在于不求人知。”


有个山里的孩子,第一次坐火车,车上很热,他买了一罐饮料,可是却怎么也打不开。


对面有个女人看见后也要来了同样的饮料,“砰”地一声打开了。


男孩有样学样,也打开了饮料。


女人喝了一小口饮料就放下了,再也没动过。


男孩明白了女人的用意,她其实并不渴,只是变相地教了他怎么打开饮料。


伸完手后优雅的转身,不戳破他人的难堪,不炫耀自己的恩惠。


如一场温柔的春雨,于无声中滋润万物。


施恩有度,让施者不求回报,让受者不忘付出,两者相加,方显大度。


心穷的人,如同冷血的蛇,给再多的温暖,也捂不热他的心。


心富的人,心里有光,只需星星之火,就可以燃起热情的火焰。


世界很美好,人间很值得。


把恩情留给需要的人,世界才会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