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起源於哪個朝代,為什麼叫鬼節呢?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也稱施孤、又稱七月半、亡人節、一般是七天,傳說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個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的習俗。所以七月半這天,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貧民百姓,都要備下酒菜、紙錢來祭奠王者,以表示對死去先人的懷念。

中元節其實是起源於道教,道教認為產生世間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所謂的"三元",三者成為"官",合成"三官大帝",他們分別是天地派駐人間的代表。他們誕辰就分為上元節、中元節、和下元節。其中,天官是紫薇大帝,掌管賜福,誕生於正月十五,稱上元節,也就是元宵節。地官清虛大帝赦罪,誕生於七月十五,稱中元節,又稱"鬼節"。水官洞陰大帝解厄,誕生於十月十五,稱下元節。

中元節起源於哪個朝代,為什麼叫鬼節呢?

按照道教的說法。每年七月十五這一天為地官壽誕,地官大帝會為鬼魂赦罪祈恩,釋放獄中所有的鬼魂,讓這些鬼魂得以解脫,從七月一日起重新返回人間享受一個月的香火、施食,以激起他們向道之心。經過祭典與道士作法的過程,信徒協助地官超度亡魂餓鬼,使他們得以早日解脫,避免在人間作崇,因此道士都在七月十五這一天誦經、作法。並施以三牲舞果來普度十方孤魂野鬼。民間則在這一天奉上新成熟的穀物,希望寄託祖先神靈庇佑,年年五穀豐登,這就是人們最為重視的"秋嘗"。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秋償"祭祖的活動在先秦時代就已經開始了。起先是天子諸侯的事,後來慢慢的逐漸影響到了民間。

中元節起源於哪個朝代,為什麼叫鬼節呢?

對於中元節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起源於北魏時期,佛門的弟子要在這一天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追薦先賢--佛家弟子目蓮救母,設百味果,供養十方僧眾答謝救母於倒懸之中。由此演變稱民間的祭祖日,家家在這一天祭祀祖先亡靈,釋放河燈一表哀思之情。"目蓮救母"這個典故是出自《大藏經》,說道是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運用自己的神通看到自己的母親在世時貪得無厭,死後墮落在惡鬼道,過著吃不飽飯的生活。於是目犍蓮運用自己的神力將實物送給他的母親,可是他的母親看到實物,生怕其他惡鬼搶吃,很貪婪的把食物藏起,當她把食物放到嘴裡時,實物立刻化為了火碳,根本無法下嚥,目犍蓮尊者雖然神通廣大,但是就是救不了自己的母親,身為人子,十分的痛苦,於是他請教佛陀該怎麼辦,佛陀指點他,說七月十五這一天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天,這一天法善最為充滿,要他在七月十五這一天,用盆盛滿人間百味,供奉僧眾,可以憑藉次慈悲之心,就自己的亡母。於是目犍蓮尊者依照佛的旨意,在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滿珍果百味供奉,果然其母最終得到了食物。因此,不管是道教還是佛教,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都是把它看作是祭祀祖先的,這一天祭祀祖先現在我國的很多的農村依然延續這樣的傳統。

中元節起源於哪個朝代,為什麼叫鬼節呢?

這一天吃食和日常活動也是有講究的。很多地方這一天要吃鴨子,鴨的諧音就是壓,可以壓住鬼魂,還有就是說祖先的靈魂這一天要回家探親,要過奈何橋,後人送些鴨子下去,好讓鴨子游泳載這仙人回來,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種傳統,一到鬼節就要吃鴨子了。另外還要吃扁食,吃餃餅等。這一天也是避免外出、游泳,深夜不準外出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