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紅裙的〝紅色,旖旎了多少曼妙情思?


石榴紅裙的〝紅色,旖旎了多少曼妙情思?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武則天《如意娘》

石榴紅裙在中國裙裝的發展史上,不知旖旎了多少女性的曼妙情思,其中有至尊女皇,大家閨秀,小家碧玉。由詩句〝五月榴花照眼明〞,可知石榴紅色是一種相當明豔的暖色。每每提到〝石榴裙〞,映入我們腦際的第一人便是武則天,不禁想起《如意娘》中展現出來的〝憔悴心事,有誰知憐〞的柔情無限與溫婉無邊。她也憑藉這首詩讓朱漆的宮門再次向她搖旗吶喊,再也不必在感業寺的清燈古佛旁〝稱孤道寡〞,她終於將愴然無望的苦酒變成了希望的金盞,甚至在若干年後抱走了李唐的巍巍江山。

〝看朱成碧〞,貌似武則天的傾世情觴已成定局,感情溫床的起落升降讓她無力迴天。〝看朱成碧〞未免有些言過其實,因為我們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武則天是位〝紅綠色盲症〞患者。我們姑且相信:武則天思念唐高宗李治真的到了視網膜突變的地步,致使呈像焦點出現些許位移,出現了〝看朱成碧〞的幻象。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武則天的影響,被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奪走了愛人的喬知之,在《定情篇》中也寫有〝今日玉庭梅,朝紅暮成碧〞的詩句。〝看朱成碧〞承載了武則天〝人生三原色〞的轉變,〝朱〞象徵武則天朱唇丹臉、杏眼桃腮的少女本色,〝碧〞則象徵自我保護、深諳迷離的〝熟女角色〞和嬌房專寵、騏驥一躍的〝烈女特色〞。

〝石榴裙〞一詞最早的出處,是南朝齊梁之際何思徵的《南苑逢美人》〝媚眼隨羞合,日照石榴裙〞。與何思徵時代相仿的蕭繹,在《烏棲曲·其五》中寫下了〝交龍成錦鬥鳳紋,芙蓉為帶石榴裙〞。關於〝石榴裙〞最早出自誰的詩呢?糾結在何思徵與蕭繹之間。何思徽生卒年不詳,並且鮮有人知,梁元帝蕭繹是〝徐娘半老〞中〝徐娘〞的老公,認為梁元帝的名氣更大,所以〝石榴裙〞應該是梁元帝蕭繹首創。我們知曉何思徵主要活動在齊梁之間,在南梁大約生活了20年左右,南梁建於502年,蕭繹出生於508年,也就是說何大詩人嗚呼哀哉的時候,蕭繹才14歲左右。

根據何大詩人〝日照石榴裙〞這首詩的內容來看,這首詩絕對不會寫於生命即將終結之時,這樣蕭繹要想早於何大詩人創作了〝芙蓉為帶石榴裙〞,年紀只會比14歲更小。如果是這樣,蕭繹那也算是神童級選手了,以蕭繹的身份,史料一定會將此事大書特書,可是我們沒有見到,所以蕭繹〞的〝芙蓉為帶石榴裙〞,絕不可能寫於14歲之前。由此推斷,蕭繹的〝芙蓉為帶石榴裙〞,只是他成年以後,寫的一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詩作,以致於寫作年代不能確考。〝石榴裙〞最早出自何思徵的《南苑逢美人》〝媚眼隨羞合,日照石榴裙〞,〝媚眼〞一詞也要早於晚唐詩人張祜筆下的〝禁門宮樹月痕過,媚眼惟看宿鷺窠〞。

後來多位詩人將〝石榴裙〞入詩,白居易〝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白居易《琵琶行》中〝血色羅裙翻酒汙〞中的〝血色羅裙〞,就是指石榴紅色的裙裝。李白〝移舟木蘭棹,行酒石榴裙〞,萬楚〝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妝〞,唐伯虎〝梅花香滿石榴裙〞等等。

俗語〝拜倒在石榴裙下〞,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相傳,天寶n年的某月某日,唐玄宗宴請群臣,邀楊貴妃獻舞助興。楊貴妃嫌自己只受到了群臣的〝注視〞,卻沒有受到群臣的〝重視〞,因為她沒有受到群臣的〝大禮參拜〞。唐玄宗頓時感到貴妃的面子受損,命群臣向身著石榴紅裙的楊貴妃大禮參拜,此後,楊貴妃每著石榴紅裙,便有大臣向她大禮參拜。這便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由來,後來這個俗語引申為男子對女子的傾慕。

講完了女皇武則天《如意娘》提及的〝石榴紅裙〞,下面講述武則天究竟應該會穿什麼樣的禮服出席登基大典呢?


影視劇中武則天登基時通常都是穿著底色為黑色,一條龍繞滿全身的龍袍。其實這是一種誤區,唐朝皇帝的圓領袍服只是日常辦公穿著的常服,且上下連體長度過膝。在《三才圖繪》中唐朝皇帝的圓領袍服基本沒有大面積繡龍圖案的,但這並不能說明唐代沒有龍袍。

武則天曾賞賜諸王繡龍圖案的袍服,但那僅僅是她一時的心血來潮。賜大臣袍子似乎是武則天的一項癖好,最著名的更數〝奪袍賜宋〞這個故事了,〝宋〞指的是有才無品的詩人宋之問。王維詩句〝香菸欲傍袞龍浮〞的袞龍並不是指袞龍袍,而是指上衣下裳式的袞服。唐代帝王登基大典中的袞服中有十二章紋,其中包括龍這一章。

經過多方考證,王維的《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應制》,應該寫於公元758年春天的一次普通朝會。因為冬至、元旦這類的大朝會和每月初一、十五的朔望朝,凡在京九品以上官員都要參加,只有普通朝會才能突顯中書門下兩省官員的特別之處。普通朝會中書門下兩省在京九品以上官員都要參加,其他部門只有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參加,所以王維筆下的這次大明宮早朝並不是意義非凡的重大場合。他詩句中的袞龍應該是指除去日、月、星辰三章之外,以龍為首章的上衣下裳九章式的袞服。

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享先公,饗射則驚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絺冕;祭群小祀則玄冕。

――《周禮·春官·司服》

唐高宗李治不但壟斷了黃色,而且廢止了冬夏不能通用的大裘冕。我們常說〝冕旒〞是皇帝的代名詞,比如〝同學劉郎已冕旒〞,〝萬國衣冠拜冕旒〞。大裘冕除了冬夏不能通用之外,還有一個弊端就是有冕無旒。大裘冕是周代六冕制度中最高規格的冕服,袞冕次之。唐高宗時期大裘冕和袞冕的通用場合也就合二為一了。袞冕最大的好處就是不挑身材,武則天時期,袞冕的通用場合更為寬範。

石榴紅裙的〝紅色,旖旎了多少曼妙情思?


武則天在身為天后執政時,就將六部改成六官,吏部為天官,戶部為地官,禮部為春官,兵部為夏官,刑部為秋官,工部為冬官。她仿效周禮的六官制度,已讓我們看到日後國號為周的跡象。韋應物的太爺爺韋待價就曾任過天官尚書,狄仁傑曾任過地官侍郎。其實國號為周且仿效周禮六官制度,並不是武則天的首創,北周時期就曾仿效周禮六官制度,天官居首,其長官稱大冢宰。隋到武則天改制之前,六官制度演變成了六部,天官府相當於六部中的吏部,吏部的地位高於其他五部,比如吏部侍郎為正四品上階,其他五部侍郎為正四品下階。

漢代為《周禮》作註疏的人,認為黃色不居正位,需要借南方所代表的赤色補位,赤帶微黃為纁色。於是華夏初祖黃帝設計的玄衣黃裳,在漢代的諸多典籍中變成了〝玄衣纁裳〞。武則天為了統治的需要奉行周禮,她定然會參考《周禮》的註疏。武則天的皇帝老公唐高宗李治壟斷了黃色,周代主火德尚赤(紅),《周禮》的註疏中有關黃色的論斷,定會成為她推翻夫家政權的一項重要考量,起碼為她的武周政權找到了正當的輿論依託,所以她登基時應該穿的是玄衣纁裳並配有十二章紋的袞冕。

由女皇武則天筆下的〝石榴紅裙〞,順便講一下紅色家族的其他成員,比如〝看朱成碧〞的〝朱〞。初唐詩人上官儀〝朱鸞翠帳鳳凰樓〞,王勃〝翠蓋朱軒臨上春〞,兩人的詩作中看不出任何風塵之味,反而富麗之氣十足。

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中的〝朱門〞,依然指高門富戶。〝硃紅色〞曾一度被認為是最明豔的赤色,所以羽毛通紅的朱雀被認為是鎮守南方的四靈之一。齊桓公偏好紫色,紫色身為間色喧賓奪主,孔子就曾〝惡紫而奪朱〞。〝畫堂朱戶〞、〝朱門繡戶〞和〝瑣窗朱戶〞等詞語,是中國古典詩詞裡的常客。

今天我們把朱、赤、緋等顏色,一律視作紅色家族的成員。〝紅花墨葉〞依然是畫牡丹的一種技法,可見紅色能代表牡丹的富麗堂皇。清代周友良筆下〝誤入風塵,翠館紅樓〞,此時的紅樓已經與青樓可以做等概念互換,紅色地位逐漸下降,誘因之一可能是皇族加緊了對黃色的壟斷步伐。桃花的顏色是灼灼的紅色,桃紅與柳綠本來是春天的兩大信使,由劉辰阮肇桃源遇仙的典故衍生出了〝桃花運〞一詞,後來便用〝命犯桃花〞指代突如其來的豔遇。男女不正當關係被稱為〝桃色〞,就是〝桃花灼灼〞的紅色,〝緋聞〞一詞中〝緋〞,就是紅色,〝緋聞〞用來指讓人紅透半邊天的炸作,更深層面的文化淵源,就源於讓人浮想聯翩的灼灼桃花的紅色……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王維《江上贈李龜年》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時光太瘦指縫太寬,一曲紅豆相思悠悠,在無痕的歲月中留下相惜相守,開元盛世早已流成透明的凝凍,詩聖杜甫與樂聖李龜年這次相逢傳遞著曲終人散的悲嘆空留。王維的《江上贈李龜年》代表了盛唐氣象,代表了蒸蒸日上的文化自信。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代表了李唐王朝的江河日下,安史之亂的鬼魅色影使一個曾經強大的帝國,轉瞬之間成了落日殘煙。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識。

――張籍《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識〞,張籍借一位身著紅羅襦的貞女,告示李師道:我的精神與意志不會接受你的安排,你向我拋來橄欖枝,抱歉我不會充當和平鴿。我與你距離太過遙遠,我寧可在芳華蹁躚的光陰裡乾瘦了年華。縱使仕途長廊之上,想象的溫度與回身的失望鋪天蓋地席捲而來,我也不會自我迷失。萬劫不復的驚濤駭浪總會有退潮的一刻,縱使我將苦情的戲碼嚐遍,我的苦澀與無助,也會對一個不合時宜的人三緘其口。

任性的回絕說明對對方一屑不顧,沉默的回絕說明對對方心有餘悸,禮貌的回絕說明對對方失望透頂。張籍借一位身著紅羅襦的貞女,禮貌地回絕了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張籍與李師道之間,就像沒有生命的愛情之花,在人生的夢幻中演繹生命的節拍,挽留的神彩與宿命的無奈在遺撼中漸行漸遠。張籍不會在意李師道這個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他對李師道的淡漠絕決,絕對不是激情燃燒過後留下的殘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