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正面戰場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


抗日戰爭的勝利,在中國近代一百年來的歷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抗戰中國民黨軍隊的正面戰場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敵後戰場都為抗戰的最終勝利做出了貢獻,但是隨著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的節節敗退,國土的大面積喪失,以及在後來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的失敗,使得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中所取得的歷史功績漸漸淡出了人們所關注的視線。本文通過簡單的列舉一些事實,來說明正面戰場在抗日戰爭中的重要的作用。

一、“東守西攻”的戰略形態

首先需要說明的就是“東守西攻”的戰略形態具體是指:以由重慶為中心的西南大後方為基點,東線採取收勢,控制好各個戰略要礙,行持久戰略,確保抗戰基地;西線採取攻勢,與盟軍一道反攻滇西、緬北以求打通國際交通線,解除1942年以來國民政府所受日軍東西夾擊之苦,增加外援,增強中國軍隊的作戰能力,加速反攻的到來。

這裡所提的東線與西線分別指的是國內的正面戰場與西南的滇緬戰場。那麼,“東守西攻”的戰略形態形成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淺談正面戰場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

1942年日軍侵犯滇西邊境,滇緬公路被徹底截斷


1942年日軍攻佔緬甸,切斷滇緬公路後,中國政府政府後方基地與盟軍聯繫的唯一交通要道即被日軍切斷,隨即中國的外援開始急劇減少,尤其以作戰最為急需的物資:汽車、火車、大炮、戰車和其他重要的裝備。雖然美軍開闢了飛躍喜馬拉雅駝峰的航線,但是從此條航線上運輸物資是遠遠不能滿足國內需要的,為了保證國內戰場需求,就必須要打通被日軍切斷的對外聯繫通道。而且,日軍由緬甸進攻滇西后方,接而佔領了許多的縣市,與東線的日本軍隊對中國境內的正面戰場形成了東西夾擊之勢。這給當時國民政府造成的軍事壓力是相當大的。

雖然當時在正面戰場,中國軍隊的軍隊總人數、作戰裝備、個人軍事素質等許多的方面都遠不如日軍,但是在滇緬戰場這一切就發生了變化,在滇緬戰場經過國民政府整訓而且配備美式裝備的作戰軍隊就萬之多,而且這部分軍隊是當時國民政府最為精銳的部隊。而日軍當時在滇緬戰場的人數雖然曾達到11個師團,但是實力與國民黨的軍隊相比,還處於劣勢,而且當時國民黨軍隊還有來自國際上的各方面的援助。

東線戰場上的劣勢使得當時的正面戰場上國民政府軍隊接連戰敗,大片的國土被日軍佔領,但是在西線的滇緬戰場,由於整體否認優勢以及各方的援助,國民黨軍隊在西線戰場卻接連取得勝利,最終打通了被日軍切斷的國際交通線,起到了加大盟國對中國援助,徹底改變了中國戰場的被動防禦局面的作用。

與此同時,滇緬戰場也為國際盟軍在太平洋地區戰場減少了阻力,使得日軍日軍把兵力陷入到東邊的國內正面戰場和西邊的滇緬戰場的泥潭,無法去援助在太平洋上與美軍作戰的日本軍隊,也解除了日軍對盟軍反攻基地的進壓之勢。

二、關於國民政府當時的作戰方針

在當時,國民黨總的抗日戰爭的方針是:“持久消耗戰”,具體來說就是:“以空間換時間,以時間爭空間”,逐步消耗敵人的力量,積累自己的力量。雖然這個口號在實施中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在實際的現場作戰中出現了消極防禦。以及一些失誤,造成了在正面戰場戰鬥中的接連失利。

但是我們從中也不難發現,當時的國民當就已經在一定的程度上看到了中日兩國在軍事力量以及其他各個方面的對比,已經認識到了抗日戰爭是長期的,必須通過長期的持久戰略的實施來拖垮敵人,壯大自己的實力,實現最後勝利。

從另一方面來說,國民黨軍隊在國內戰場的節節敗退一定程度上是由於當時“東守西攻”的戰略形態的實施。為了打通被日本切斷的運輸通道,他們把主要的精銳兵力放在了西南的店面戰場,恢復對國內的軍事物資的補給更好的支持抗戰的繼續進行,減輕日軍對於國際盟軍在印度的基地的進逼。雖然在國內戰場上國民黨軍節節敗退,但是在滇緬戰場上卻取得了可喜的戰績,不但保證了國內抗戰物資的源源不斷的供應,而且還在很大程度上配合了太平洋戰場盟軍的戰鬥,加速了抗戰的最終勝利。

淺談正面戰場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關東軍按照預謀計劃向瀋陽北大營中國駐軍和瀋陽城發動進攻,從而拉開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二次戰爭的序幕,這就是九一八事變。按照一般的說法,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南京國民政府對日本的侵略採取媚外苟安的不抵抗政策,在事變發生後,蔣介石立即電令張學良“力避衝突,以免事態擴大”,而把全力用在對中共蘇區的第三次“圍剿”,竭力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但是,我們有所不知的是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不抵抗政策的推行與張學良個人因素有著很大的關係。而且也沒有明確的資料來表明蔣介石給張學良下過不抵抗的作戰命令,同時,如果張學良覺得蔣介石的命令是不合民族利益的,按照他和蔣介石的關係,他完全可以拋開蔣的命令,全力投入到抗擊日軍的戰爭中去,而不是在短短5個月內,就將東北三省“拱手讓給”日軍。而且在過去用以闡述蔣介石下令不抵抗的證據,均為在蔣介石處理萬寶山事件、中村事件的方針,而不是九一八事變後發生後下的命令。如果張學良不同意蔣介石的方針,完全可以奮起抵抗。後來的防守錦州時,蔣與南京數次令張抵抗,他卻悄悄撤兵,就是一個證明。

三、抗戰期間正面戰場主要戰役情況介紹


淺談正面戰場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

抗戰期間正面戰場主要戰役情況介紹


正面戰場的戰役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同時堅持的防禦,大量消耗了日軍的軍需補給,是日軍傷亡七十多萬人,打破了日本侵略當局在中國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即將迎來75週年紀念。回首過去的歷史,我們感慨萬千。抗日戰爭的勝利在於全國各族人民努力、在與國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在與各民主黨派、各個階級愛國人士的不懈努力,而國共兩黨的前兩次合作也在此期間實現了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應該有那樣的胸襟去正視歷史。而且,在當下,肯定正面戰場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以一個全新的態度去重新審視這一段歷史,也是我們國家要實現國共的第三次合作,實現祖國最終統一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斷加強海峽兩岸人民的聯繫,共同致力於祖國的統一事業,才是對於抗日戰爭的最好紀念。


【參考書目】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正面戰場重要戰役介紹》 中國革命博物館研究室 郭雄、夏燕月、李效蓮、李俊臣、編寫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 張憲文主編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7年1月版

《重評1944年中國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 溫銳 蘇盾

《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研究述評》 曾景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