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歷史上名聲不顯,可為什麼被西方人稱為中國最偉大的皇帝?

拿破崙被英國軍隊押送到遙遠的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後,英國阿美士德回國途中正好經過聖赫勒拿島很想見一見他,聽聽這位傳奇人物對中國問題的看法。在徵得小島總督同意後,阿美士德見到了這位昔日的皇帝。阿美士德講了自己在中國的經歷,拿破崙認為,中國並不軟弱,它只不過是一隻睡眠中的獅子。當時,拿破崙在讀中國歷史,拿破崙對隋文帝頂禮膜拜,“任何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崇拜的民族英雄,在人類的歷史上,很少有人能讓我崇拜,我既崇拜亞歷山大的為將之道,更崇拜東方隋文帝的超群智慧。”“以今天看來,中國獅子睡著了連蒼蠅都敢落到它的臉上叫幾聲。”拿破崙接著說:“中國一旦被驚醒,世界會為之震動。”

隋文帝是世界法定全國性節假日的祖師爺,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位把皇帝生日作為普天同慶與民同樂的舉國狂歡節日的皇帝。仁壽三年(603),隋文帝下詔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內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斷屠。”隋文帝首創慶生辰,其宗旨在於報答已故父母當年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故而生日這天全國斷屠吃素,為他們追崇冥福,體現出儒佛合璧的精神,從此慶生辰活動開始制度化。

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史書這樣記載“每旦聽朝,日昃忘倦,居處服玩,務存節儉,令行禁止,上下化之。”隋高祖從五更起就駕臨聽朝,從早到晚,不知疲倦,樂此不疲。

他在歷史上名聲不顯,可為什麼被西方人稱為中國最偉大的皇帝?

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親民也是最深入基層瞭解民意的皇帝。勤於政事,除了坐朝處理軍政大事,從早到晚,不知疲倦之外,文帝更經常下到社會當中,路遇上書奏事之人,即駐馬親自臨問.有時派人到各地暗中採聽民情,瞭解吏治得失。史稱:人間疾苦,無不留意。開皇十四年,關中大旱,引起饑荒。文帝派左右之人出宮,看視百姓所食。帶回來的都是些豆渣、雜糠,文帝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責,決定親自帶領關中饑民就食於洛陽,取消御膳中的酒肉之設。第二年東拜泰山,路上與就食洛陽的饑民相遇,命左右隨行不準驅趕,饑民與文帝的侍衛參廁而行。遇有扶老攜幼者,文帝還給讓路,引馬避之,慰勉而去。在道路艱險處,見有負重者,則令左右扶助之。到達齊州(今山東濟南),文帝仍以民情為念,立即親問疾苦。

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澄清吏治,注重獎良懲貪的皇帝。岐州刺史梁彥光多年有惠政,奏課連最,為天下第一.開皇二年,文帝駕臨岐州(今陝西鳳翔),知其能幹,下詔褒獎。梁彥光後來調任數州,都能夠以德化人,使得吏民感悅。縣令之中,房恭懿為政在京畿各縣稱最,文帝召至臥榻前,訪以理人之術,認為很有才幹,便破格提拔為州司馬。所到之處,有異績,政為天下之最,文帝又破格提升他為州刺史。同時,對各州官員表彰房恭懿志存體國,愛養我百姓,令天下模範之,卿等宜師也。直至文帝后期,仍然很注意縣令的政績。臨潁令劉曠,史書記載稱其為不知何許人也,但其清名善政,為天下第一,文帝聞知則召見他,認為若不殊獎,何以為勸,下優詔破格提拔為莒州刺史。另一方面,對於貪殘不法的官吏,懲處尤其嚴厲,甚而過於殺戮。一次,文帝命身邊侍臣送西域朝貢使出玉門關,此人所到之處,都接受地方官饋贈的小物或鸚鵡、麖皮、馬鞭之類,文帝聞而大怒,親自臨決.後來他甚至暗中派人給地方官送賄賂,一有受賄,立即處死,決不寬容。隋文帝的朝代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政治最清明,惟一滅絕腐敗的封建朝代。

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統一天下後,不但沒有殺敵國的投降戰俘,而且厚待其亡國之君的仁慈皇帝。隋文帝平陳之後,對陳叔寶給予優厚的待遇。經常召陳叔寶上朝接見,待遇和三品文官銜一樣。朝中每有宴會的時候,為了不勾起陳叔寶的懷鄉之情,使其傷感,文帝總是特意叮囑樂伎不奏吳地樂曲,可謂關懷備至,隋文帝把陳叔寶當做兒子一樣悉心對待。陳叔寶愛吃驢肉,文帝經常吩咐有關部門源源不斷的供應。隋文帝仁慈善待亡國之君陳叔寶,為後世子孫開了個極好的歷史先例。之後的趙匡胤不殺李後主、朱元璋不殺陳友諒之子不過是效法文帝故智,不值一提。

他在歷史上名聲不顯,可為什麼被西方人稱為中國最偉大的皇帝?

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用紙張代替竹簡作為公文奏章處理朝政的皇帝。這裡就要做個對比,看看他之前的秦始皇是怎樣的?秦始皇,他在統一六國之前,就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每天讀百二十斤文書,秦始皇不僅要大權獨攬,還要小權獨攬,秦始皇不識大體只識小數,當時的文書是竹簡按論斤稱,幾斤竹簡也寫不了幾個字,因此秦始皇辦公效率特別低下,他即使想事事親歷親為也只能力不從心,秦始皇這哪是在批奏章,簡直就是在做苦力在負重持竹簡練臂力。秦始皇極端注意專制獨裁,事無大小,都要由他親自決斷。侯生、盧生說:“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程),不中呈,不得休息” 。《淮南子》也說:“趙政(即秦始皇)晝決獄而夜理書”。《漢書·刑法志》也說他“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自程決事,日懸石之一”。一石為一百二十斤,他每天所處理的公文要以一百二十斤為標準,達不到標準就不停止辦公。這些“書”在當時是用竹木簡寫的,所以弄得要用石來計算重量。但是一百二十斤(約合今五十多斤)畢竟不是個小數,所以侯生、盧生說他“貪於權勢至於此”。紙張雖在漢朝就已經發明,但並未在朝廷得到廣泛應用,直到隋文帝時期才真正把紙張作為朝政文書廣泛應用,從此不必再與秦始皇一樣僅僅是拿起竹簡就累得半死不活,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惟一的創造了古往今來世界上無與倫比的世界第一城的皇帝。隋文帝建國後,認為建於西漢初年,後被北周沿用的長安城過於狹小,命宇文愷另建大興城。開皇二年六月開始動工,次年初即告完成。大興城建在舊長安城東南約7公里處的渭水南岸,總面積84平方公里,約為今西安舊城(明、清時建)的7.5倍。據《隋書·地理志》載:大興城南北長15裡175步(據考古勘察,實為16裡125步,即8651.25米),東西長18裡115步(實為18裡133步,即9721米)。城東、南、西各開三門,北面開一門。城的北部中心地區為宮城和皇城。宮城為皇室所居處,皇城為官府所在地。宮城、皇城的東、南、西三面,分列106個居民住區--坊(包括官吏府第、百姓戶室及寺觀廟宇)。城東、城西各設一市,作為民間商品交易活動場所。宮城、皇城、坊、市由有規則的縱橫25 條大街分隔開。其中通向城門的6條主幹大街,最寬的達150米,其他街道一般也都有幾十米寬。各坊四周壘建圍牆,大門晝啟夜閉;坊內有大街、小巷。為解決城內用水需要,還修築了若干水渠,分別引滻水、藻河水流經城內。大興城佈局嚴整對稱、規劃整齊,同時它明顯改變了自西周以來的面朝背市的舊的城市營建格局,較多地考慮到居民在交通、用水及商品交易活動的需要,是魏晉時代鄴城、洛陽都城的進一步發展,大興城是古代世界中罕見的巨大都城。日本古代京城的營建,受大興城影響頗大。有人曾列舉世界古代十座城市的面積進行比較:(1)隋文帝時期大興城,583年建,面積84.1平方公里;(2)北魏洛陽城,493年建,面積約73平方公里;(3)明清北京城,1421—1553年建,面積60.2平方公里;(4)元大都,1267年建,面積50平方公里;(5)隋煬帝時期東京(洛陽城),605年建,面積45.2平方公里;(6)明南京,1366年建,面積43平方公里;(7)漢長安(年城),建於公元前202年,面積35平方公里;(8)巴格達,800年建,面積30.44平方公里;(9)羅馬,300年建,面積13.68平方公里;(10)拜占庭,447年建,面積11.99平方公里。從上所列可以看到,隋大興城的規模之大在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堪稱古往今來世界第一城。

他在歷史上名聲不顯,可為什麼被西方人稱為中國最偉大的皇帝?

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杯酒釋兵權”的皇帝,許多愚昧無知的世人,均認為宋太祖趙匡胤發明了“杯酒釋兵權”,把真實的歷史錯誤地往後推遲了三百多年,其實早在三百多年前,隋文帝就已經首創了“杯酒釋兵權”。隋文帝平陳之後,至晉王廣府邸,置酒慶功,群臣畢至,向文帝稱觴上壽,文帝因謂群臣曰:“高熲平江南,虞慶則降突厥,可謂茂功矣。”楊素進曰:“皆由至尊威德所被。”高熲含養功夫較深,未做一聲;慶則畢竟是一個心直口快的武夫,反唇相譏曰:“楊素前出兵武牢、硤石,非至尊威德,亦無克理。”楊素不能耐,二人遂在文帝面前,互爭長短,御史欲彈劾之。文帝說:“今日討功為樂,宜不須劾。”二人始止爭端,慶則進對文帝說:“臣蒙賚酒食,令盡樂。”時御史在側,文帝恐慶則酒後失言被彈,乃賜御史領酒出飲之,其曲意周旋如此。慶則奉觴上壽,極盡歡樂。文帝因謂群臣曰:“願與諸公等子孫,常如今日,世守富貴。”之後,楊素、虞慶則、高熲、韓擒虎、賀若弼等擁兵自重將領相繼被解除兵權。隋文帝杯酒談笑間就輕描淡寫、從容自若的輕易解除了這些功臣宿將的兵權,化將領擁兵自重為無形,革除了軍事上的隱患弊端,豈非轉天移日手段。可見隋文帝深謀遠慮之一斑。

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修建大運河的皇帝。後世絕大多數人只知道隋煬帝修建大運河,卻不知道隋文帝時代就已經開始了這項工程。隋文帝於公元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這是修建大運河的開始……大運河對於中國來說遠比長城對於中國更重要。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接了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大運河凝聚著決策人隋文帝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敢辦前人不敢辦的大事的自信和決心。事過幾百年到了宋朝時候發大水的時候這條千里隋堤還救了成千上萬家人的性命。王安石在《白日不照物》詩中雲:“隋堤散萬家,亂若春蠶箔。”隋文帝開創的南北大運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豐功偉業這是不可辯駁的歷史事實,是後代造史者想詆譭所掩蓋不住的。因為它的存在就是鐵證,不像其它原始史料被銷燬了。

隋文帝是世界歷史上第一位發明軍區制的皇帝,此時的總管府就是現代的軍區,總管兼任所駐州刺史,並統轄鄰近各州。重要地區則置大總管府,除直轄州郡外,還統轄若干總管。大總管所統,自十餘州至數十州不等。大都督、帥都督、都督三等名號則成為府兵的中下層軍官。隋代總管府分上、中、下三等置於諸州,其中統轄數州及至數十州的俗稱大總管。隋代設置了四大大總管,由親王、勳臣擔任,其四大總管府的設置隨著政局的變化而有所變更。四大大總管就相當於現在中國的各大軍區司令員,現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設有瀋陽、北京、蘭州、濟南、南京、廣州、成都七個大軍區不過就是當時四大大總管府的翻版。

隋文帝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本身不縱情於聲色犬馬專於治國利民的皇帝,而且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明令禁止中央官員與地方官員不得進貢聲色犬馬、食物與土特產的皇帝,既有效封殺了官員們趁進貢之機搜刮民財的非分之想,也第一次減輕了自秦漢魏晉以來百姓沉重的經濟負擔,由此可見隋文帝是一位始終保持清醒理智頭腦的聖明皇帝。早在他即位之初,開皇元年他就下詔“犬馬器玩口味不得獻上”。他在位24年,貫徹始終。

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發明國子監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命令由國家創辦數學教育的皇帝。隋統一中國後,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國家開始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經濟的發展,引起了國家對數學教育的重視。隋代在國子監中設置算學,置博士2人,助教2人,學生80人,開展數學教育。並在科舉考試中設立了明算科。由國家創辦數學教育,這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隋文帝初年,很重視學校教育,將國子寺從太常寺獨立出來,成為最早的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機構,使學校教育在國家政權中有了獨立的地位。國子監設置祭酒一人,專門掌管國家教育事業,是最早的中央教育行政長官,而在這之前,教育一直是隸屬於其他部門的(如太常寺即屬皇室內務部門)。國子祭酒下屬有主簿、錄事各一人,統領各官學。國子監和國子祭酒體制的設置,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一個巨大進步,使學校教育有了社會組織的保證。從學校體制來看,隋朝中央官學除設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還設有書學、算學和律學。書、算、律三學初創於這個時期,它是繼漢代鴻都門學之後,專科學校教育的一個新發展。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這五學歸國子寺領導;律學由大理寺直接領導,成為部門辦學的先導。此外,在太醫署中,也招納生徒,傳授醫術,培養醫學人才;地方則設有州郡縣學。據《隋書·百官志》載,隋代各學不僅設有專職教官和脫產學習的學生如博士、助教、生員等,而且有計劃管理,名額也有規定,如博士:國子、太學、四門各五人,書、算各二人;助教:國子、太學、四門各五人,書、算各二人;學生:國子一百四十人,太學、四門各三百六十人,書四十人,算八十人(《隋書·百官志下》卷二十八),可見當時中央官學的規模相當可觀。

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令琉球群島歸降中國成為中國附屬國的皇帝。

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發明三省六部制的皇帝。在中央,設置三師、三公、五省、六部、二臺、九寺、十二府。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三師官銜為正一晶,在名義上是皇帝的老師,與皇帝坐而論道,但不置官署,沒有什麼實權,僅是賜予德高望重大臣的榮譽官銜。三公為太尉、司徒、司空,也是正一晶。三公雖置僚屬,有參議國家大事的權力,但一般不設;即使設置,也不單設,而是給某些重臣的加官。五省,為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秘書省和內侍省。秘書省管理圖書曆法,內侍省是宦官機構,這二省在政權中不佔重要地位,真正的權力中樞是內史、門下、尚書三省。內史省協助皇帝決策軍國大政,長官為內史監、內史令,各一人,旋即廢內史監,置內史令二人,正三品。門下省負責審核大政方針,認為不妥的,可以駁回,長官為納言二人,正三品。尚書省主持日常政務,長官為尚書令一人,正二品,但一般不授人。在尚書省之下,設吏、禮、兵、都官(後改刑部)、度支(後改民部)、工六部,分掌具體事務。吏部負責文官的選拔、考核,禮部負責禮樂、學校,兵部負責武官的選拔、兵籍、軍令,都官負責刑獄、司法,度支負責賦稅、財政,工部負責土木工程、水利。六部長官為尚書,正三晶。尚書左僕射領導吏、禮、兵三部,右僕射管理都官、度支、工三部。左右僕射和六部尚書,合稱"八座",地位顯赫。二臺為御史臺、都水臺。御史臺職司監察,都水臺掌管舟楫、河渠。九寺為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僕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分司各項事務。十二府為軍事機構,各設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

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實行州、縣兩級制的皇帝。地方設官,最初沿襲北齊、北周的州、郡、縣三級制,開皇三年廢除郡這一級,簡化地方官制。州分上上至下下,共9等。以刺史為一州之長,以長史、司馬為輔佐。縣亦分9等,以令為長,另有丞、尉、正為輔佐官。漢、魏以來,州郡縣等地方長官都是自選僚佐、屬官,北魏、北齊開始改由吏部選派。隋文帝定製:所有品官,皆吏部除授,每歲考殿最。刺史、縣令,三年一遷;佐官,四年一遷。

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發明科舉制,廢除九品中正制的皇帝。開皇七年定製,每州每歲貢士3人。州、縣保舉貢士的標準是文章華美,特別優美者州可保舉應秀才科,受特別考試。開皇十八年下詔,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這是正史上明確記載的以科舉士,顯示出科舉制度的形成。

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不拘一格打破常規提拔人才的皇帝。史書記載一個不知名的關中九品縣令因為在當地治理有方被超擢為中央一品大員,一下官升八級。

隋文帝下令制訂的《開皇律》,對後世律法影響深遠,是整個人類封建社會法律之集大成者,在人類文明史上的意義遠遠超過了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崙法典》、古埃及古羅馬法典甚至美國《獨立宣言》,後來中國所有的朝代都繼承了它的原則。北周的法律既殘酷又混亂,“內外恐怖,人不自安” 。隋文帝於開皇元年下令制訂《開皇律》。《開皇律》將原來的宮刑(破壞生殖器)、車裂(五馬分屍)、梟首(砍下頭懸掛在旗杆上示眾)等殘酷刑法予以廢除。規定一概不用滅族刑。減去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等罪千餘條,保留了律令五百條。刑罰分為死、流、徒、杖、笞五種。基本上完成了自漢文帝刑制改革以來的刑罰制度改革歷程,這就是封建五刑制。《讀通鑑論》這樣贊評道:“古肉刑之不復用,漢文之仁也。然漢之刑,多為之制,故五胡以來,獸之食人也得恣其忿慘。至於拓拔、宇文、高氏之世,定死刑以五:曰磬、絞、斬、梟、磔,又有門房之誅焉,皆漢法之不定啟之也。政為隋定律,制死刑以二:曰絞、曰斬,改鞭為杖,改杖為笞,非謀反大逆無族刑,垂至於今,所承用者,皆政之制也。”

隋文帝時期的藏書量是中國曆代最多的,隋朝藏書最多時有37萬卷,77,000多類的圖書。

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被北方最強大遊牧民族可汗尊為聖人可汗的中國皇帝,也是第一位令外族可汗表示願為藩屬永世歸順的中國皇帝。突厥大可汗沙缽略首次向中國皇帝稱臣,迎接隋文帝使者虞慶則只能行三磕九拜大禮跪受璽書,突厥大可汗的手下們於是相聚慟哭。虞慶則命沙缽略稱臣,沙缽略曰:“得作大隋天子奴,虞僕射之力也。”不久,突厥大可汗沙缽略向隋文帝上表曰:“大突厥伊利俱盧設始波羅莫何可汗臣攝圖言:大使尚書右僕射虞慶則至,伏奉詔書,兼宣慈旨,仰惟恩信之著,逾久愈明,徒知負荷,不能答謝。伏惟大隋皇帝之有四海,上契天心,下順民望,二儀之所覆載,七曜之所照臨,莫不委質來賓,回首面內。實萬世之一聖,千年之一期,求之古昔,未始聞也。突厥自天置以來,五十餘載,保有沙漠,自王蕃隅。地過萬里,士馬億數,恆力兼戎夷,抗禮華夏,在於北狄,莫與為大。頃者氣候清和,風雲順序,意以華夏其有大聖興焉。況今被沾德義,仁化所及,禮讓之風,自朝滿野。竊以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伏惟大隋皇帝,真皇帝也。豈敢阻兵恃險,偷竊名號,今便感慕淳風,歸心有道,屈膝稽顙,永為藩附。雖復南瞻魏闕,山川悠遠,北面之禮,不敢廢失。當今待子入朝,神馬歲貢,朝夕恭承,唯命是視。至於削衽解辮,革音從律,習俗已久,未能改變。闔國同心,無不銜荷,不任下情欣慕之至。謹遣第七兒臣窟含真等奉表以聞。”

他在歷史上名聲不顯,可為什麼被西方人稱為中國最偉大的皇帝?

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確立死刑三複奏制度的皇帝,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位規定死刑的複核是由國家最高權力部門來履行的皇帝。隋文帝在位期間,出現了死刑復奏制度。就是在處決犯人之前,仍須將複核之後的結果再次報與皇帝最終決定,刑前要三次奏請皇帝,在皇帝勾決之前,不能對犯人進行處決。三複奏指每個死刑案在執行之前,需要向皇帝奏請三次,以便考慮更加周詳,故稱“三複奏”。《隋書·刑法志》載:“開皇十五制:死罪者,三奏而後決。”就是說通過三次奏請才能決定是否最終處以死刑。之前的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詔諸州死罪不得便決,悉移大理案覆,事盡然後上省奏裁。”即諸州判決的死刑案件,不能立即執行,須由大理寺複審;大理寺審結的死罪案件,還須經尚書省複核。正式將死刑的複核納入法制軌道,為死刑的文明化奠定了基礎。將死刑核准權收歸中央,只有天子方可乾剛獨斷對人生殺予奪,有效地杜絕了冤假錯案的發生。其巍巍之德無不昭彰皇天!

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解除名山大川河澤之禁的皇帝,第一位與民同樂開放重要景區允許平民百姓在五嶽遊覽觀光並且可以狩獵的皇帝。在這之前,五嶽與中國重要大川河澤都是歷代皇家禁區,嚴禁平民百姓入內,更不允許活動,否則動輒殺頭。西周時期就形成歷史先例,五嶽與中國重要大川河澤都是國家舉行隆重祭祀神靈典禮的重地,莊嚴肅穆,未經天子允許,即便是王公諸侯士大夫也不準入內,秦朝時更有擅入者滅族的殘酷刑罰。漢魏晉沿用其例。而隋文帝的心靈果然比天空還更廣闊,本著“天之所覆,無非朕臣”的寬廣胸懷,把周漢魏晉以來的皇家禁區都開放給平民百姓旅遊。這種氣魄,是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所不及的。

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在三宮六院實行“精兵簡政”的皇帝,與獨孤皇后白頭到老,不但沒有傳說中的“三千寵愛六宮粉黛”,而且後宮清簡樸素,虛嬪妾之位,不設三妃。比起窮奢極欲、乘羊車穢亂春宮縱情淫樂的晉武帝司馬炎何止遠勝萬倍!有參照才有對比,不知道晉武帝司馬炎多好色淫亂,就不知道隋文帝的偉大。同是開國之君,晉武帝司馬炎就與他差距如此巨大。史載晉武帝泰始九年(273年)司馬炎即“詔聘公卿以下子女以備六宮,採擇未畢,權禁斷婚姻”。意為:“全國人民先別結婚,讓朕先挑。”挑完之後,令“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滅吳之後司馬炎又將孫皓後宮的五千名妻妾宮女納入後宮,到此時司馬炎的後宮已達萬人規模。美女太多,司馬炎也不知道往哪走,便自己乘坐羊車在後宮裡逡巡。羊車停在哪個美女門前,便前往臨幸。於是,後宮美女們為求得皇帝駕臨,便在住處前灑鹽巴、插竹葉以引誘羊車前往。

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黃袍加身的皇帝,《讀通鑑論》:“開皇元年,隋主服黃,定黃為上服之尊,建為永制。”自隋文帝開始穿黃袍以後,從此中國後代皇帝都穿黃色的衣服了。

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開國後只用了短短三年就打敗了北方最強大遊牧少數民族的皇帝。隋文帝的軍事才能就已經遠遠超出了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加在一起的總和,因為漢朝前期與中期一直向匈奴屈辱和親,先後通過了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五代帝王前仆後繼的努力才洗刷了漢高祖白登之圍的恥辱,花了近百年的時間才通過持久戰勉強打敗了匈奴。而隋文帝開國只用了3年就打敗了實力遠勝漢朝時匈奴、橫掃歐亞大陸的擁有40萬鐵騎與30萬弓箭兵的頭號強敵突厥,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空前絕後絕無僅有的神話,別說是中國所有帝王,就是西方的亞歷山大、凱撒、拿破崙取得的戰績也無法與隋文帝相提並論。隋文帝開國僅僅三年,“內修制度外撫戎夷”,國家轉危為安,社會走上正軌,這一項項繼往開來的成就的確來之不易,光是三年打敗突厥,徹底改變兩百多年來漢族飽受欺凌這一項,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就沒有一個王朝能望其項背,而隋文帝戎馬倥匆之際建立的各項制度竟能垂則萬世、繼往開來、承前啟後,更反映出隋文帝善於把握大局、從容自信、處變不驚、一絲不苟的風貌。對外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對內實行開皇之治達到天下太平,文治與武功俱達到中國封建社會之登峰造極。

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把新疆東部與南部、整個青海、整個寧夏、西藏東部與東北部、蒙古南部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皇帝。

隋文帝是創造中國歷史上經濟繁榮達到歷代最高峰的太平全盛期的皇帝,開皇十二年財政部門上言隋文帝:“府藏皆滿,無所容,積於廊廡。”隋文帝曰:“朕既薄賦於民,又大經賜用,何得爾也?”對曰:“入者常多於出,略計每年賜用,至數百萬段,曾無減省。”於是更闢左藏院以受之。隋文帝詔曰:“寧積於人,無藏府庫。河北、河東今年田租三分減一,兵減半功,調全免。”“開皇十七年,戶口滋盛,中外倉庫,無不盈積。所有賚給,不逾經費,京司帑屋既充,積於廓廡之下,上遂停此年正賦,以賜黎元。”這使人不由得聯想起漢武帝初期“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從彼時起,整整經過七百多年,才重見這般富庶景象。兩相比較,漢代先後通過了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恆、 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五代帝王前仆後繼的努力整整積蓄了七十多年才到達這個水平,而隋文帝只用了十餘年時間就在經濟富裕繁榮上超過了漢武帝劉徹時期全盛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