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從哪本書中受益最多,為什麼?

鵬友程


我受益匪淺的書應該是《毛澤東選集》,對我影響很大,一生受益。我有今天都是通過學習《毛澤東選集》的結果。

我從《毛澤東選集》中學到了很多知識,明白了很多道理,在自已工作中去應用,怎樣去處理各類上訪的問題,怎樣更好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保護群眾的利益不受侵害,通過學習都有正確的答案。





興旺發達侏儒山


做了14年的管理諮詢,我最需要的訪談與溝通能力、邏輯思維組織與表達能力,因此,對我的工作性質而言,我最有價值的是麥肯錫公司的“思維與寫作方法論”《金字塔原理》、第二本是《麥肯錫意識》、第三本是《細節,輕鬆影響他人的 52個套路》。

一、金字塔原理

先看一個典型的金字塔結構,這個結構是我們諮詢報告中最常見、也是最有效的結構,諮詢報告是一份比較專業的報告,一份PPT往往好幾百頁,如果沒有下圖這樣類似的結構進行歸納總結、提綱挈領,聽眾往往可能不知道我們的重點在什麼地方,會覺得內容比較散落。

從上圖可以看出金字塔結構的幾個基本點:

1、結論先行,採用總結歸納來闡述和展示工作報告,先總結一個結論,聽眾的大腦會自動將接下來的訊息關聯到這個結論,從而牢牢的吸引住他們的注意力。

2、MECE法則,如上圖所示 ,我們將結論拆分為多個維度的論點、然後每個論點又用不同的證據來支撐,而這些證據之間又不會相互衝突,這就是MECE法則,相互獨立、完全窮盡,大白話就是“不重疊、不衝突、不遺漏”。

3、用圖形化來展示金字塔結構,這在新版本的office中,非常方便,在你的內容文本框上右鍵,點“轉化為SmartArt”,選擇“組織結構圖”,這就構建了一站金字塔式的結構圖了。

4、總結,下圖是我的金字塔結構的一些總結和思考,分成3部分,(1)結構上,依次是結論、觀點、論據、子論據,(2)邏輯上,先說結論以明確中心思想,起到以上統下的目的,過程中採用分組分類的思想,將內容按邏輯遞進的結構進行組織,(3)先總結後具體,記住一句話:“用演繹推理來構思,用總結歸類來呈現”,方法:先結果後過程、先結論後原因、先全局後細節、先重要後次要。


二、麥肯錫意識

很多人知道大名鼎鼎的《麥肯錫方法》卻不知道《麥肯錫意識》,其實這是宣傳的原因,《麥肯錫方法》介紹了麥肯錫顧問的溝通方法、思考方法、做事方法,但這些只是介紹方法論,具體怎麼做,其實仁者見仁,所以,《麥肯錫意識》是對《麥肯錫方法》的具體化深度解讀,通過一系列案例進行闡述麥肯錫方法的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項。

《意識》包括 3大主題和18個經典技巧。包括如何編制、彙報方案,如何管理團隊和客戶,以確保方案能夠被實施和落地。

比如,關於如何分析客戶需求,《意識》是這樣說的,結構化+建立初始假設+設計分析方法,按這這樣的步驟,我們才能發現客戶的真正需求,而不是他們口頭上說的那樣。

再比如,如何做好客戶訪談,《意識》中強調要制定詳盡的訪談計劃和訪談提綱,書中還介紹了一些實用的小技巧,比如起身離開前問最後一個問題“您覺得我們遺漏了哪些問題?”,在客戶沒有防備的提問,往往能問到真實的信息。

關於麥肯錫方法論,我還整理了一整套的方法論解讀PPT,既是總結也是便於回顧提升,只有不斷的套用方法論,不懂的研究方法論中的精髓和案例,自己才能不斷的成長,才能從客戶的訪談中獲取真正的需求,才能讓自己的方案獲得客戶的認可。


三、細節,輕鬆影響他人的 52個套路

這本書也叫Small big,也就是以小見大的意思,從最小的細節入手進行改變,一點點的改變都可能會獲得巨大的回報,這本書既可以算是一本心理學書,也可以算是一本銷售、營銷、諮詢顧問的溝通工具箱,總之,每一個套路都是一個小的方法論,都是可以直接上手的實用工具方法,下面看幾個書中的小case。

(1)

(2)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文中的圖片,大量使用了思維導圖工具,如需軟件工具,可按以下兩個步驟索取(資源編號:思維導圖大禮包):

第二步:私信發“思維導圖大禮包”。


更多分享、更多收穫,關注【思維導圖PPT】,每天分享一篇思維導圖、PPT、職場技巧幹貨,希望你的每次來訪都有所收穫!


思維導圖PPT


巜傳習錄》是我受益最多的書,通過對該書的斷斷續續近十年的學習,讓我對王陽明心學有了初的瞭解,並以陽明心學的角度重新閱讀了四書如巜大學》《中庸》的部分經典文字,讓我對社會、人生、自我有了更多的認知真正受益良多,至少對世俗社會不再迷惑和彷徨。個人淺見多讀巜傳習錄》,可以讓我們領悟儒家的真正思想內涵,是一本瞭解儒家思想的偉大著作。


一、巜傳習錄》不是純理論著作,類似今天名人的訪談錄,文字直白容易閱讀。

這本書是王陽明的弟子,在跟隨他學習和探討學問時記錄下的文字,文字直白容易理解。其言論比佛經中深奧的文字(如不垢不淨等)更容易理解,但思想價值卻可以比肩,所以本書是研究儒家理論很好的入門書。國學大師錢穆開的書單把巜傳習錄》列為與《道德經》《六祖壇經》並肩的七本國學著作之一,足見其偉大的思想價值。

書中王陽明用了很多的形象比喻來解釋其深奧的理論,非常生動貼切;如用志不立如無舵之舟,來說明人生要立志的重要性;用花與草因用不同來講明對善與惡的不同理解。


二、巜傳習錄》是王陽明以心學的角度,重新解讀了儒家的四書五經經典,讓我們更容易理解儒家真正精髓,學習重在“悟”。

儒、釋、道三家是中華文化的三種思想根源,王陽明青年時期修習過佛家、道家的學問,巜傳習錄》中有很多精彩的議論,通過討論來闡釋其心學的理論。通過巜傳習錄》的學習,讓我們更容易領會儒家的思想,從而構建自我的認知體系。

巜傳習錄》的學習重在參悟,本書原文並不多,文字太概和一篇中篇小說字數相當,我們的學習更多的在參悟和理解,主要講究一個“悟”字。學而不悟如盲人摸象,始終會不得要領。

三、 閱讀巜傳習錄》最好能有些四書五經的底子,因為書中大部分內容是王陽明對儒家經典的解讀和討論。

書中很多言論和文字,是王陽明論述他對儒家經典的理解,是以他心學的角度對儒家經典的解讀。讀者可以先看看四書五經有個印象,這樣才能更好理解巜傳習錄》的內容。如果沒有相關的基礎,一開始就直接閱讀巜傳習錄》原文會非常枯燥而且難以理解,不知所言。

這就好比紅學專家講的寫的都是關於《紅樓夢》的理解和思考,如果我們想要了解這些紅學專家的文字,我們就先要讀一讀《紅樓夢》的原著才能知道這些專家到底在講什麼。


雪落無聲2820


要談人生經歷道路上從讀那本書中受益最大,記憶最深,對我做人做事及工作影響最永世難忘的書是:毛澤東選集中的三篇文章即老三篇:《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這三篇文章合訂本。

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六十年代初(其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一年間),國內經濟建設迂暫時的困難;一是國內大部分地區連續三年乾旱,有的地區無水灌溉種植,人畜飲水困難(湖北地區尤為嚴重)二是原蘇聯嚇魯曉夫集團趁機逼債(抗美援朝時期我國向前蘇聯購買飛機大炮的欠債)人民生活出現了暫時的困難。這一時期,毛澤東主席向全國人民發出了偉大號召: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積極響應。

當時,我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湖北孝感花園駐軍當兵。連隊首長組織全連官兵學習毛主席著作老三篇《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幹部戰士都能把這老三篇全文熟記領會,用八路軍戰士張思德同志工作不分貴賤服從組織分配,去深山燒木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用老愚公組織家人,艱苦奮鬥,克服萬難,生命不息,挖山不止,敢於勝利精神;學習國際共產主義戰士加拿大籍白求恩大夫為了中國人民抗日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的國際主義精神。

當時部隊領導組織帶領我們一邊進行軍事訓練,開展大練兵活動,努力刻苦學習軍事技能,要槍打得準,手榴彈投得遠(6O米以上)單兵作業過硬功夫。還一邊組織部隊官兵開荒種地辦軍墾農場。

一九六三年上半年,當時部隊開往孝感朱湖地區(授名八一農場)開荒種地。這大遍湖地,處於府河南岸,涇河沿岸(現武漢東西湖區西北地區)部隊首長帶領戰士們用鋤頭挖蘆葦,住在自搭自建的草棚,睡地鋪(後來建起了一排排紅磚瓦平房,睡木鋪板)對大遍湖地進行築堤,囲墾,開挖渠道,排澇防汛。部隊邊組織輪換進行軍訓,邊開墾種田,學習八路軍“南泥灣精神”各連隊還種菜,養豬,官兵們鬥志昂揚,高唱“我是一個兵”“打靶歸來”“南泥灣”等歌曲,軍營歌聲嘹亮!士氣高昂!經過二三年時間耕耘,數千畝湖地變成旱澇保收的良田(種大豆小麥水稻)隨著國家經濟的好轉,人民生活大為改善。一九七O年後部隊執行新的任務,將該農場移交給孝感地方政府。

在這一時期部隊既要軍訓,練兵,又要辦好軍墾農場,既減輕了國家負擔,又改善了部隊官兵及隨軍家屬子女的生活。

在這一時期就是用毛主席著作老三篇《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紀念白求恩》的革命精神,引領鼓午著部隊官兵鬥志;部隊開展爭當“五好戰士"和爭創“四好連隊”活動。部隊官愛兵,兵尊幹,官兵團結互愛,發揚了革命集體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連隊經常開展軍事比武及體育文藝活動。可真是軍事訓練,墾荒生產雙豐收。這是我人生經歷征程中最令人感概自豪時期!是在部隊軍營生活工作鍛鍊成長時期!是受益最大,人生生命最具活力時期!令人終身難忘。











大雨田大雨田


美國的加·澤文的《島上書店》。今年10月底到廈門小住,發現鷺島也在賣此書,有點小意外,就帶著它隨我旅行吧。靠它打發羈途中的寂寞時光,那是遠遠不夠的,我要一路傾聽書中人費克里的無奈訴說。島上書店經營困難重重,幾乎難以為繼,可憐的費克里,人到中年,卻將馬上陷入無法自拔的人生險境。是的,命運一直未眷顧過他,內心也早已淪為荒島。轉機何時?希望何在?掙扎,拼命的掙扎,可都是徒勞的。夕照下孤島中的費克里,陪著他長長身影的,只有低空掠過的一兩隻鷗鳥,還有不息翻滾的波浪 …… 。令人嘆息的,當然還有此書的翻譯者孫仲旭,死亡的恐怖從未離開過他,才過四十歲就自殺,成了他燃燒自已、將溫暖獻給別人的不二選擇。我們每個生命都渴望陽光,冀求幸福的未來,但命運的捉弄往往是在一剎那間,容不得你猶豫和判斷。如何走出困境,走出人生的孤島,應該是此書的題中之義,正如書中所寫的“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本書都是一個世界”。而秋風中鷺島的這家西西弗書店,以及剛走出店門的我們,不也是如此嗎?

.



靜安白雲客


我從許多國學書籍中吸取了營養,但讓我受益最大的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易經》。

《易經》有兩種功用:一.易理。它有簡明易懂的道理,靈活多變的哲理和永恆不變的自然法則。二.占卦。若遇困惑,則用蓍草佔之,以求心理暗示,得到啟迪。我主要應用易理,很少佔卦。

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夫子晚年喜研《易經》,有“韋編三絕”之典故。他撰述《易傳》,並由眾弟子最後完成。我們現在見過的《易經》,實際上是由易經+易傳合二為一的版本。故《易經》也是儒家的重要著!

用心研習易理,遇事自明,運用易理,一切棘手之事迎忍而解!荀子說:“善易者不佔。”孔子亦云:“不佔而已矣!”若得《易經》,“無有師保,如臨父母。”

總之,學習《易經》,可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我編寫了《簡明易經講義》,並有易經立身箴言二十字:調節陰陽和,把握位時度。日常用而知,言行真正中!




程鵬洋


對我影響比較大的有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很樂意藉此機會和大家分享,並且負責任地向沒讀過的朋友推薦這本書。我是在特殊的時期讀到了這本關於管理學、領導力方面的著作。只要你是一個渴望成長,渴望進步的人,我相信讀完你會獲益良多。

看了這本書,讓我重新不斷地審視自己,重新自內而外地規劃了人生。

本書主要闡述了人必須以原則為中心、以品德為基礎自內而外完善自我、改進人際關係的理論和實踐方法。

史蒂芬·柯維講解了七個司空見慣、看似簡單,但實際上一針見血、極其實用的習慣:1、積極主動,2、以終為始,3、要事第一,4、雙贏思維,5、知彼解己,6、統合綜效,7、不斷更新。

每個人從小到大養成了根深蒂固的習慣,即形成了各自的思維定式,思維定式則構築成我們的價值觀,價值觀則指導著我們的日常生活行為。每個人的行為習慣各不相同,所以每個人的價值觀也就有正有偏。理解這七個原則,我們必須拋棄已有的思維定式,重新進行理解和認知。這絕不是喊口號,請往下看。

習慣一:積極主動

即凡事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用普世的價值觀去衡量當下要做出的每一個選擇,不是消極被動,推卸責任,而是做出一個勇於擔當的選擇。例如:當我們處於不利環境時,不是抱怨,而是改變自己。

習慣二:以終為始

我們需要訂立自己的人生使命宣言,不需要拯救宇宙(當然如果你有這個能力,我樂意跟著你混),而是從個人、家庭、工作方面出發,並時時以宣言作為行為的指導原則,刻刻踐行。宣言就是一份必須踐行的諾言。

習慣三:要事第一

在工作和生活中規劃好我們的時間,事業需要拼搏,家人更需要陪伴,不要顧此失彼。

每一個習慣都是以前面的習慣作為基礎,前三個習慣著重於個人領域的成功,後面的習慣則剖析如何建立公眾領域的成功。

習慣四:雙贏思維

損人利己——沒朋友,捨己為人——不實際,雙贏的做法才能建立穩固的合作關係。

習慣五:知彼解己

這是真正有效的溝通方法,先聆聽理解他人的想法,再表達自己的觀點,用耐心、坦誠、讚賞才能建立起穩固的人際交往賬戶。

習慣六:統合綜效

面對問題,既不是用你的方法,也不是用我的方法,而是綜合雙方的想法以尋求第三種更為有效的方法。

習慣七:不斷更新

從當下開始,去踏踏實實地踐行前面六個習慣。

好好踐行這七個習慣,不僅可以完善自我,還能追求人際關係的和諧,也能幫助事業走向成功。筆者也在不斷努力中!

筆者資質有限,難免疏漏!還是建議有心的朋友去認真讀一讀。讀過的朋友,希望一起討論。

謝謝!


阿本讀書


我讀的第一本書《紅巖》,那時我還是少年,就被小說中刻化的共產黨人所感染,也對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具有重大影響,這本書我永生忘不了啦,其後,《豔陽天》.《金光大道》也是我留下深刻影響的書。我對毛主席的文章.詩詞十分崇拜,尤其喜歡毛主席《矛盾論》.《實踐論》.《論持久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中青年時期的文章,深刻認識到了思想上政治上路線正確與否是無比重要的這一道理。毛主席的湘江評論,詞《沁園春.雪》《七律.長征》等中青年時期詩詞讓我永誌不忘。我對鄧小平同志改革開放中的一系列講話,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論述也有較深刻認識。


列兵人


個人比較喜歡黃老學派,所以從《道德經》學到了很多的東西,收益最大。尤其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一句幾乎可以適用於各行各業的生產生活當中。那麼,幾千年前的老子又是怎麼得到這樣的認知的呢?

這裡就離不開一種逆向思維方式。很多時候大家都只是關注時間不斷地往前流逝,缺從來都沒有追溯過時間產生之前是什麼狀態。大家都在說“活在當下”,享受生活。卻很少有人說返璞歸真,回到老子心中“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原生狀態。這就說明大部分人的思維方式太過單一,而《道德經》則不同,是逆向推導出的方法跟理論。舉個例子來說,為什麼世界上會有這麼多人?這個問題在好長時間之內為難了很多的人,我們姑且拋開基因和人種不說,對於人類起源的問題最終都會歸根到《道德經》裡最原始的“無中生有”。

因此,就能夠看出老子是多麼的偉大,幾千年前就已經能夠將生命的起源高度概括,讓人嘖嘖稱奇!



浪蕩道僧


《當下的力量》!!!

我讀了幾十年的書,古今中外、人文社科、什麼樣的雜書都看過。在2019年我讀到了《當下的力量》這本書,它可以說是對我人生產生比較大影響的一本書。

這本書作者是《紐約時報》埃克哈特·託利。《當下的力量》是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被翻譯成30多種文字,在全世界尤其是在北美地區,影響十分的大。

這本書對於你來說是一個發現之旅,在作者這位心靈導師的引導下,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一直都處在大腦或思維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對時間的永恆焦慮中,從而阻礙你擺脫內心的痛苦。但實際上,我們只能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當下發生的,而過去和未來只是一個單純的時間概念。通過向當下的臣服,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獲得平和與寧靜的入口。在那裡,我們能找到真正的歡樂,我們能擁抱真正的自我。我就是通過這本書知道了什麼是活在當下,知道了通往快樂與寧靜的入口。

這本書的作者埃克哈特·託利,一個德國人,在三十歲之前,持續焦慮,常常在睡眠中陷入極端的恐懼,然而驚醒過來。過完二十九歲的生日,他再次在恐懼中醒來,黑夜的寂靜模糊,遠處的火車呼嘯,都讓他產生強烈深刻的敵意與厭離。令他最難忍耐的是他自己,活著是如此痛苦,人生的意義何在?

“我活不下去了,我受不了我自己。” 他渴求虛空與解脫,不想再為生存掙扎了。

這個人就是埃克哈特•託利(Eckhart Tolle),幾乎所有身心靈書單裡必定列出的那本書《當下的力量》的作者。

那天,他沒有自我了結,而是瞬間開悟。他將自己的頓悟經歷寫在了《當下的力量》書中。

朋友,我不知道你現在的生活狀態怎麼樣,生活在競爭這麼激烈的時代,如果你有恐懼和焦慮、甚至抑鬱的情緒產生的時候,而且無法排解的時候,我希望你看一看這本書——《當下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