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娛樂時代,知識分子該如何自處?

最近奇葩說的部分選手陸續因為負面新聞登上熱搜,奇葩說更是被指為“公知集散地”。

具體事件就不討論了,畢竟涉及的話題更大,我只是想說“公知”這個詞。

公知是指公共知識分子,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能進言社會並參與公共事件的行動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理想者。

呃,這個描述也太理想化了吧。

在中國,“公知”在某些層面似乎是個貶義詞,是那些貌似公正博學,實則搖擺不定,自視甚高,以批判天下為己任,誨人不倦的那群文化人。

我不是在為他們洗白,畢竟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我們應該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只是覺得,在這個娛樂時代,知識分子總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在這個娛樂時代,知識分子該如何自處?

這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看的一期訪談節目《十三邀》,我對許知遠瞭解不多,這個節目看得也比較少,很多人討厭他,覺得他就是那種所謂的公知。

在節目裡,他喜歡皺著眉頭問,這個時代出了什麼問題?

仔細想來,人們對許知遠的牴觸,其實來自於對“思考”的牴觸。

生活已經很累了,為什麼還要想這些問題?

嗯,我也這麼覺得......

但是,這一期他採訪了一個更沉重,更愛思考的老人許倬雲,這位老先生讓我看到了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的樣子。

在這個娛樂時代,知識分子該如何自處?

許倬雲,是作家王小波的老師,今年89歲高齡,出身世家大族,患有先天肌肉萎縮,父親參與辛亥革命,師從傅斯年,後經胡適推薦,進入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匹茲堡大學教授,當代著名歷史學家,著作包括《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漢代農業》、《西周史》、《萬古江河》等。哦,他還是王力宏的舅公......

處於新舊兩個世界之間的人物,觸摸到一種舊文明系統的夕陽,同時又受中國文人少見的西方知識系統的訓練,在兩種世界中一起成長,一起幫助他關照和思考遼闊的事物。

視頻中的他,蒼老,一些特寫鏡頭,讓人難以忽視他的傷殘之軀,但一進入講述,就慕然令人動容。分析歷史大勢,有大將坐鎮,運籌帷幄之感。回憶起戰爭年代,就哭的稀里嘩啦,令人心有慼慼。說到當下,又有無可奈何之感。

老先生很直接,毫不避諱。他直言,現在世界全球性的問題是人找不到目的,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在哪裡,於是無所適從,今天的大學教育是失敗的。

文明是一代代傳遞的,不是書寫,不是圖像,是人和人之間直接的接觸,親密的這種感受體會,這是文明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這個娛樂時代,知識分子該如何自處?

他認為,中國人的堅韌來自於對人的信念,這種擔當,互幫互助的犧牲精神,使得中國人能在一切條件不好的時候掙扎著站起來,讓他堅信中國不會亡,這個民族有希望。

但同時,他也反思我們的文化,最大的副作用是中國人講倫理,講人和人的關係,社會關係,各種親疏關係,尊卑關係,上下關係等等,構成了優勢跟弱勢之間的差別,這種觀念深入人心,使我們無法解放自己。

而且現在的信息時代,網絡媒體,都市化的關係在散開,人們之間彼此影響,日子過得太舒服,沒有人想這個問題。

我們越來越停留在只知道發生了什麼,卻不知道如何發生,為何發生。

比如前段時間肖戰粉絲的事件,對於這件事存在很多聲音,我們需要的不是吃個瓜,聽完就結束了。

為什麼粉絲行為會上升到明星,明星與粉絲之間到底應該以怎樣的關係發展,粉絲文化還有哪些值得深思的地方。

只有通過這樣的思考,才能理清當下發生的事,然後通過分析更加透徹的認識事情的本質。而不是上來一言不合就舉報,網絡暴力他人,我發覺現在的粉絲有個特點,一撕逼就去扒人家的黑歷史,這實在不是個有風度的行為。

“我們要想辦法拿全世界人類曾經走過的路,都要算是我走過的路之一,要有一個遠見,超越你所未見,設想我沒見到的地方,世界還有可能什麼樣。

但是今天的教育,不能教育出這種人來了,今天教育的是凡人,過日子的人,今天的文化是打扮出來的文化,舞臺式的文化。”

現代教育是社會發展到這個階段所產生的,全球如此,學生就像流水線上的產品,社會高速發展需要大批量的人才,所以社會重視的是一種全民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不可能兩者兼得,這是時代的產物。

這種灌輸式的教育模式使得我們被動的獲取信息,而沒有提問能力,尤其跟互聯網文化融合,更加顯露出弊端。

十幾秒的短視頻看得真香,娛樂新聞吃瓜吃的很爽,爆款的口紅要入手,然後呢?

我們從來沒有思考過,我們的眼光為什麼侷限於此。

新的理想沒有出現,舊的理想被放在一邊,可惜人不再有,我們沒有機會再培養一批所謂的知識分子,我們現在的知識分子,是網絡知識分子,是檢索機器,不是思考者。

現在是百度時代,任何知識隨手一搜就有,即刻的瞭解就夠了,沒有深入的必要。包括現在的知識付費,看似是得到了更優質的內容,其實它缺少了很大一部分內容。

它把知識當成一種商品,那麼就有了標價,因此影響我們對於這個知識真實價值的判斷。其次有了現成的答案,別人已經給你整理歸納好了,自己完全不需要思考。

比如我們寫論文時需要參考的是核心期刊的優質文章或者經典書目,而不是那些七七八八文獻裡別人吃剩下的東西。

人都傾向於選擇更簡單,更不費力的生活方式,因此變得千篇一律,變成了他說的“活著的機器”。

在這個娛樂時代,知識分子該如何自處?

現在我也開始思考,許多的自媒體把很多東西弄得容易理解,便於快速閱讀和傳播,是不是也因此失掉了很多更重要的東西。

那麼就涉及到如何自救?

許老講了一個山谷裡面花開花落的故事,沒有人看見,那就是白花開花落,因為不在我們理解的世界裡面。

呃,這個比喻有點過於哲學,確實不在我的理解世界裡面......

我後來大概是明白了一些,就是歷史上的事件不只是就事論事的思考,而需要結合社會學,經濟學,文化學等多許方面橫向思考,將個人的困擾放在社會大背景下去考慮,把個人問題當成公眾議題才能理解其意義。

而就我們自身而言,雖然今天的教育模式不能改變了,但是今天的書刊訊息,搜索工具,只要肯用心,一個人可以從自己最起碼的閱讀能力,思考訓練底子上,可以自己去摸出道路來。

“我傷殘之人,從生下來就是殘缺的,能夠自己不敗不餒,不去掙,不去搶,往裡走,安頓自己。只有失望的人,無可奈何的人,他會想我過日子為什麼過,看東西要看東西本身的意義,不是它的浮面,想東西要想徹底,不是飄過去,這是難得有的機緣。”

從頭到尾,89歲的老人家,沒有一句廢話,全是乾貨,並且精力充沛,有哭有笑。

包括他們開頭的對話:

我們怎麼處理今天的訪談?

我問您答就好了。

你問我答,我回答每次幾分鐘?

隨您便,像聊天一樣。

我是教書的,您說隨我,那我一開口就是50分鐘。

也行,我就當來上課就好了。

那不行,你又不是我學生!

後來,許知遠真的全程變成一名專心聽講的學生,還拿出小本本做筆記。

雖然看一期節目並不能使我們瞭解哲學的全部,但我們可以看到一位思考者的激情,這很有一種感召的作用。思考,真正的思考,能讓人變得如此廣闊,深邃,有趣。有時間,我想去讀一讀他的《萬古江河》。

那什麼是真正的思考?就是比如你已經讀完了我這篇文章,之後不僅是直接接受這裡的觀點灌輸,而是真的去找這期訪談來看一看,想一想,真的去讀一下他的書,你或許會得到更多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